記憶中的年味文/ 春江月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記憶中的年味如何找到?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記憶中的年味如何找到
記憶中的年味
文/ 春江月明
過了臘月二十三,人們為過年忙碌起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超市裡琳琅滿目的年貨,春聯、燈籠營造的喜慶色彩,車站、機場匆匆回家的人潮,在年的意境裡,年味,如水墨畫的長卷,載着鄉影,透着鄉愁,輕輕地舒展在人們的心裡。
年是容易懷舊的時刻,臨近過年,那些已經遙遠的有關年味的記憶,又鮮活地浮現在眼前。
年幼時,記憶中的年味是母親給的五張(角票)嶄新的壓歲錢,是父親給的一挂紅紅的爆竹。是點着紅點兒的豆沙包和棗花,是母親連夜縫制的新衣,是跟着父親去給爺爺奶奶拜年,是逛廟會、買木刀、看高跷。
少年時,趕上物質匮乏,記憶中的年味是半夜三更、睡眼惺忪地去排隊,搶購憑票供應的緊俏年貨。是托人買到一隻豬頭,家人的欣喜。是吃上一頓有點兒肉腥的白面水餃。
下鄉當知青時,記憶中的年味是留在農村過“紮根年”,是生産隊殺年豬時刺耳的哀嚎,是同村裡的後生們狂飲劣質燒酒後,胃的灼熱難忍。是在除夕夜呼号的寒風中,躺在冰冷的被窩裡,徹夜難眠的思念。
記得回城後的那年春節,父母傾其所有,置辦了一桌美味的年夜飯。母親高興地說:“你和妹妹都回城有了工作,這是我們家最高興的一個年!”除夕夜,陪着父親喝了許多酒,是我用第一個月的工資,讓朋友幫忙買到的一瓶“陝西西鳳”。過年的味道,好美好甜,深深地刻在腦海裡,忘不了。
以後的日子裡,我們兄妹陸續結婚生子,建立了各自的家庭。工作一忙,回老家的時間越來越少。每臨春節,都是父母忙年,直到年三十,才帶着妻兒進家。父母體諒兒女的繁忙,從不埋怨。除夕夜照樣是一桌好飯,全家高高興興看春晚,包水餃。除夕的鐘聲敲響後,母親将生水餃小心地裝好,讓我們帶回家,以便年初一早上能吃到過年餃子。父親送到門口,不斷叮囑“路上開車小心,明天早點兒來”。雖然已經身為人父,可是在父母眼裡,我還是孩子。年初一,四處拜年,直到天傍黑,才拖着疲乏的身子回到父母身邊。随之,是父親疼愛的眼神,是母親端上桌的熱氣騰騰的水餃。那些年的年味,是父母的付出和溫暖,留給我的記憶。
總以為父母不會那麼快地變老,總覺得他們不會過早地離去。可是生活不會總是春暖花開的明媚,也會有疾風暴雨的殘酷。一切都來的十分突然,令人猝不及防!那一年,母親因骨折卧床,發生肺部感染去世。緊接着,父親因悲傷過度,誘發了腦梗,不能行動,也不能講話,甚至平日書法稍有名氣的他,連字都不認識了。那一年的春節,天氣寒冷,我的心更冷。把飯桌擺在父親的病床前,母親的遺像供在裡屋,每一樣菜都盛出一盤,希望老人家能來尚享。在香霧缭繞中,我把年夜飯喂到父親的嘴裡,用筷子沾了一點酒,讓他品嘗。看到平時毫無表情的父親伸出手,指向母親的遺像,眼裡含着淚花。那一刻,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悔恨,讓我欲哭無淚。父親病了五年後離世,這期間的每一個春節,我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和悲哀,害怕過年。記憶中的年味,如一杯濁酒,好澀好苦!
歲月的輪回中,倏地一轉身,發現自己已轉到父母的時間點,也在重複着他們在忙年時,對于年的感受。如今的生活條件,比上一輩不知好了多少,再不用為過年的物質準備發愁。可是,過年的心氣兒反而低了許多。父母不在了,年過得索然寡味。甚至不願過年,因為過一年就老一歲。但是無論怎樣,年還得好好過。年初二接閨女請女婿,一大早,我和老伴就忙着準備家宴。女兒一家到來時,見到外孫,心裡高興,便忘掉了心中的惆怅。一家人團團圓圓,熱熱鬧鬧,親親熱熱,又感受到過年的天倫之樂。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記憶中的年味,是熾熱的親情,是人生的體驗。無論是遠去的,還是當下的年味,是濃還是淡,是苦還是甜,全憑自己去感受、去咂摸。
(壹點号 春江月明)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