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你1000萬,讓你靠騎自行車和步行環遊世界,你願意嗎?
91年前,有一個生于浙江湖州的22歲青年做到了。
當時,他隻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廚師,卻孤身一人,從南京出發,靠騎自行車和步行的方式環遊世界。
他就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徒步加單車環遊世界的中國人:潘德明。
有富商聽說了他的事迹,資助他10萬元旅費,按照當時的購買力算,這筆錢至少相當于現在的1000萬元人民币。
然而,潘德明卻把這筆巨款全部捐給國家,自己生活拮據,艱難度日。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曆經7年時間,堅持用雙腳丈量世界,騎着自行車周遊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行程數萬公裡。
世界各國媒體争相報道他的事迹,把他尊為“為國環球的英雄”,各國政要、名流以和他見面合影為榮。
他受到過20多個國家元首的接見,美國總統羅斯福親手送了他一枚金牌,印度“聖雄”甘地送他一面親手織成的國旗。
泰戈爾、張學良、顧維鈞等等,這些普通人隻能在書上見到的世界名人,都和他有交集。
然而,他年輕時周遊世界,做了許多人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成為享譽世界的旅遊明星,後半輩子卻淪為旁人眼裡“隻會刮魚鱗的糟老頭”。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麥哲倫、哥倫布、鄭成功南下西洋等等。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百年前的中國,潘德明靠走路、騎自行車的方式,為了向各國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而環遊世界。
旅行結束,潘德明捐出巨額财産,自己卻靠幫人熨衣服、畫畫掙錢補貼家用。
他花費大量精力制成的作品《名人留墨集》,總重量高達4公斤,有1200多個組織團體,和幾十位世界名人在上面簽名題詞,還印着各地郵戳。
可如此珍貴的作品,卻被扔進垃圾堆。
曆史把他遺忘,世人連他的名字都無從知曉。
潘德明一生大起大落,曆經繁華又回歸平淡,他有着怎樣的傳奇人生?
1908年,時局動蕩中,一個名叫潘德明的男嬰,在紛亂之中呱呱墜地。
他出生于浙江湖州,父親是一名手藝精湛的老裁縫,專門負責給外國人定做服裝。
受此影響,潘德明從小就有很多機會和外國人接觸,逐漸養成了思想新潮、大膽、喜歡冒險的性格。
小時候,潘德明非常熱愛體育運動,經常沿着湖州城練習長跑,有時候還會跟着父母親人去爬山登高。
讀書識字後,則開始閱讀有關旅行和世界地理的書籍。
(潘德明年輕時)
後來,有一本叫做《旅行月刊》的雜志在全國範圍内風行。
給這本雜志寫稿的人,大部分都是像魯迅、張愛玲這種享譽文壇的巨星,内容大部分是和旅行相關的散文、雜記。
随着經濟發展,國内湧現一大批有錢有閑的人,藝術、文化等領域蓬勃發展,欣欣向榮。
《旅行月刊》成了當代時髦青年的必備讀物,掀起一股“旅行熱潮”。
1927年,潘德明正值青春,他已從浙江湖州搬到南京生活,日常都在南京最繁華的四牌樓一帶活動。
常年身處于商業、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發達無比的城市中心,他思想上受到巨大沖擊,順理成章地成了一名旅遊愛好者。
此刻,潘德明年輕氣盛。
他擁有無限的精力,可以肆無忌憚地暢想未來,期盼着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出國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潘德明時刻準備着。
閑暇時,他熱衷于和周圍的外國人打交道,因為擁有出色的語言天賦,很快學會幾種主要的西方語言。
另外,為了積累旅行資金,他投資200萬元在南京開了一家小型西餐館。
餐館開辦之初,生意興隆,除了家裡的祖父、表兄前來幫忙,另外還有一個大菜師傅和一個西點師傅。
然而,一年之後,餐館幾乎倒閉。
生意慘淡,為了維持收支平衡,潘德明削減掉大量人手,隻剩下自己和祖父看店,另外還有一個服務員幫忙。
家人勸他另謀出路,但他覺得開餐館可以學習技術,以後旅遊時,就能夠半工半遊。
(青年時期的潘德明)
就這樣,潘德明準備了整整3年,才等來一次實現夢想的契機。
1930年,不少人都會出國留學、遊玩、考察,旅遊風氣日盛。
正是這年6月底,潘德明從報紙上看到了有關“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的報道。
報道裡,亞細亞步行團的宣言,令他深深震撼:
我們覺得時代的精靈已在向我們歡呼,我們毫不客氣地把這個偉大的重擔肩負起來。
我們決定以堅毅不拔的精神,從上海出發,在每一步伐中,我們要顯示出中華民族曆史的光榮;
在每一個步伐中,給世界以極深刻印象,一直到我們預定的旅途最終點。
旅行團堅持向世界展示中國青年精神面貌的決心,點燃了潘德明隐藏在内心深處的激情。
他第一次意識到,旅行不僅僅是當下的時髦行為,而是一種改變國人精神面貌,在世界面前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的方式。
讀完報道,潘德明決定帶着夢想和情懷,勇敢去追夢。
當天晚上,他抛棄一切,匆匆從南京啟程前往上海,追随亞細亞步行團而去,餐館則托付給姐姐,最終以30元的價格,轉手賣給别人。
一路上,潘德明心懷忐忑。
不知道自己孤身一人前往,亞細亞步行團,會不會接納他這樣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廚師。
這一年,潘德明22歲,正處于年輕力壯的時候。
對他來說,前路遍布荊棘,想要走到終點,并不容易。
1930年6月28日,上海火車站,人頭攢動,歡呼聲如潮,趕來送行的人們大喊:“中華民族萬歲,預祝中國亞細亞步行團成功!”
亞細亞步行團一共7名成員,他們從上海出發去環遊世界時,全國矚目,盛況空前。
而潘德明隻是一個小廚師,他的旅程悄無聲息,既沒有充足的旅費,也沒有能為自己保駕護航的社會地位。
亂世之中,出國不易。
為了保證旅途順利安全,潘德明打算和亞細亞步行團同行:
參加步行團之前,看了他們的宣言,我想我是沒有資格做團員的,隻希望沿途給他們做做工,見識見識世界。
他從南京下關出發,乘坐火車到達上海,從上海商務印刷局拿到一封介紹信。
随後,又帶着信乘火車到杭州,追趕走在前面的亞細亞步行團。
他哪知道,步行團已初露分崩離析的端倪,并不值得大費周章去追随。
在西湖邊上,潘德明成功與亞細亞步行團的成員會合。
此時,因為氣候炎熱,交通不便,局勢不穩等種種因素,已經有兩名步行團成員無法忍受徒步旅行的痛苦,選擇退出。
步行團人數銳減,剩下的成員欣然接受了新加入的潘德明。
誰知道沒過多久,又有一人離隊。
一個半月後,他們抵達福建福州,再從廈門離開,結果步行團成員當中又少了兩人。
而這兩人退出的理由,則是因為錢。
從杭州到廈門,共接受了900元的旅費捐助,這兩人拿着旅行費大吃大喝,卻不願意認真做旅行相關的事。
潘德明心痛不已,寫信向家人傾訴:
人家捐助的旅費有900多元,用去的已有800多元,内中有130多元是可以不必用的,他們自己覺得無法立足于團體了。
錢帛動人心。
900元的費用,已經令兩位同伴迷失,潘德明不敢設想,如果面對更大的利益誘惑,剩下的同伴還能不能堅持下去。
他感到無比困擾,但途中不斷增長的見識,支撐着他繼續前行。
然而,堅持初心的人,很快隻剩下他一人。
步行團到達廣州後,潘德明補辦好護照,登上從香港開往越南的輪船,前往出國旅行的第一站。
此時,同伴僅剩兩人。
到達越南後,當地僑胞對他們表示了熱烈歡迎,還贈送他們一筆巨額旅行費。
然而,這筆錢引起巨大的分歧。
如果隻在南洋群島走一遍的話,剩下的旅行費,普通人一輩子都花不完。
于是,剩下的兩名成員主張在南洋遊玩一圈,勉強把“環球旅行”的計劃完成,就帶着錢打道回府。
那一刻,潘德明才恍然大悟:所謂的“環球旅行,宣揚中華,為國雪恥”,隻不過是有些人用來斂财的借口。
在這之前,已經有不少人打着環球旅行的旗号,從國外僑胞那裡騙到了大筆錢财。
他忍不住寫信告訴家人:
那時我難受極了,不得已向他們建議向西行,那裡華僑很少或沒有,也就是步行團大吹特吹要去的地方。
他們當然不願去,我隻能離團獨自前進,步行團就此完結。
曾經,潘德明一人默默出發,小心翼翼地追随同伴,曆經喧嚣,卻隻剩下他一人在迷霧中踽踽獨行。
他拿着分到的旅費,買了一輛自行車,和一部劣質相機,孤身一人繼續前行。
曾經轟轟烈烈的步行團,一路南下,成員越來越少。
如今,剛剛走出國門就宣告解散,成了潘德明一個人的旅行團。
即使如此,潘德明孑然一人,獨自面對旅途中的艱難險阻,也從未想過退縮。
從越南西貢離開時,潘德明的照片,頻繁出現在國外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
他爆紅,成為舉世聞名的旅遊明星。
1931年3月13日,他乘船渡過柔佛海峽,抵達新加坡。
當地報紙對他大肆贊揚,鼓勵他繼續前行,還呼籲當地華僑提供資助,幫助他實現目标,甚至把他稱為“為國環球旅行的人”。
其中,華商胡文虎對他幫助最多。
胡文虎并非泛泛之輩,他是新加坡地區,唯一與著名僑領陳嘉庚齊名的華商。
南洋地區百年藥号“永安堂”的創立者,正是胡文虎。
他的工廠生産的龍虎牌萬金油,至今仍然是全球華人日常使用的必需品之一。
(新加坡富豪,胡文虎)
胡文虎家資豐厚,地位非凡,掌握着巨大的華人資訊王國,他一手創辦的《星洲日報》,是當地最重要的報刊之一。
潘德明一到新加坡,《星洲日報》就對他進行大肆報道,胡文虎本人也在第一時間接見他,并提出資助他的旅程。
那時,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沒有國家的概念。
對當地華僑來說,唯一的祖國隻有中國,凡是祖國來的人士,都有一種親切感,好像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
而潘德明的行為,正代表着他們心中的一場中興之夢,預示着振興中華、民族富強。
于是,在胡文虎的号召下,潘德明得到一筆豐厚的捐助。
為了感謝胡文虎,潘德明想到請他題詞留念,将來後人提起這件事,自然能明白胡文虎的貢獻。
他請人制作了一本重達4公斤的書冊,命名為《名人留墨集》。
第一個在上面簽名題詞的人,正是胡文虎。
胡文虎對潘德明的行為大為肯定,鼓勵他說:“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腳車的輪迹。”
然而,國内的父母親人卻認為,不上學、不工作,跑去旅行,分明是不務正業,相繼來信,勸潘德明返程回國。
潘德明不甘心,他在當地僑胞的資助下,帶着一部性能優越的新相機,登上了開往印度的輪船。
他到印度的第一站,是著名詩人泰戈爾當時生活的城市:加爾各答。
那時候,泰戈爾極力贊同印度獨立,擺脫英國的殖民。
聽說了潘德明的經曆,他深感志同道合,不僅把潘德明請到他家裡做客,還和他合影留念。
潘德明英文熟練,和泰戈爾暢談了很久,離開時,泰戈爾還送給他一幅親手畫的畫。
(潘德明和泰戈爾合影)
另外,印度獨立運動領袖“甘地”也主動接見潘德明。
甘地代表着印度獨立,被人們尊稱為“聖雄”,他對潘德明說:“希望我們兩國迅速自強起來。”
分别時,還送給潘德明一張簽名照。
在甘地眼裡,潘德明和他有着同樣的精神追求,在他的鼓勵下,潘德明意識到了這次旅行的意義。
這不僅僅是實現個人夢想,還關乎着民族複興的自強精神。
離開印度,漫長的旅程還在繼續,潘德明在途中遇到的種種險境,令常人難以想象。
比如,他時常會遇到猛虎,隻能随身攜帶一面鑼,白天總是一邊走一邊敲鑼,用鑼聲把老虎吓跑。
除了自然環境惡劣帶來的危險,因為文化不同帶來的沖突也不少。
有一次,他想問當地人要水喝,當地人問他信什麼宗教,他不了解當地文化,回答錯了。
村裡立即湧出來一批人,提着棍棒,把他圍在中間,最後好不容易解釋清楚來曆,才逃過一劫。
此後,潘德明一往無前,非洲大陸,歐洲各國都遍布他的足迹。
在法國,他見到駐法大使顧維鈞。
因為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這一愛國行為,也推動了後來的五四愛國運動,對那個時代的青年來說,顧維鈞是他們最崇拜的人。
顧維鈞對潘德明大為贊賞,還把旅居法國的少帥張學良引見給他認識。
一番暢談,張學良将潘德明引為知己,不但請潘德明吃晚餐,還在他的《名人留墨集》上寫下“壯遊”二字。
臨别時,張學良鼓勵他:“希望你一鼓作氣,環遊世界,為中國人争氣。”
後來,他們在英國重逢,張學良還特意送給潘德明一張前往美國的船票。
對潘德明來說,雖然環球之行艱難困苦,他卻獲益匪淺。
沿途各國的奇情勝景,不同民族異彩紛呈的曆史文化,各國人民和海外華僑的禮遇,都是寶貴的财富。
漫長的旅行還在繼續,國外各大媒體争相報道潘德明。
他的事迹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事件,各國名流也以會見潘德明作為一種時尚和榮耀。
1934年1月4日,潘德明抵達美國紐約,當地媒體立即對他進行大肆贊揚。
随後,他抵達華盛頓。
當時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聽說潘德明到美國來了,對他的旅程極為感興趣。
不但親自接見他,親手送給他一枚金牌,還出言挽留,希望他留在美國,加入美國當地的旅行組織。
潘德明委婉拒絕,繼續前往芝加哥。
美國正在芝加哥舉辦世博會,陰差陽錯之下,潘德明意外成為第一個以個人身份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人。
世博會上,新興科技帶給潘德明全新的體驗。
福特汽車公司的講解員,送給他一個小盒子,裡面裝着制作汽車的原材料。
潘德明大為震撼,這些東西中國都有,為什麼中國造不出來汽車?
他又了解到,生産飛機的原材料裡有石英石、鐵礦石等,而這些礦産資源在中國的青藏高原儲藏量非常豐富。
當時,青藏高原還屬于“空白地”,沒人到這一塊地方去過。
于是,潘德明決定盡快回國,為祖國發掘礦産資源。
聽說他的計劃後,世界各地的華僑積極籌款,一共捐贈給他10萬元旅費,支持他考察青藏高原。
按照當時的購買力計算,這筆錢至少相當于現在的1000萬元,無疑是一筆巨款。
1937年7月6日,潘德明遊曆完五大洲,回到上海。
途中,他特意改變行程,拒絕登上日本的國土,以此表達愛國決心。
然而,當他準備實施考察青藏高原的計劃時,盧溝橋響起槍聲,七七事變猝然發生。
潘德明痛苦不已:
起初回家的一兩個月,我常常暗中痛哭,拿了針在縫衣服時,也呆呆地想:我的一生完了。
華僑們的希望也落空了,旅行時的旅費是華僑們捐助,這是華僑們的血汗錢。
國難當頭,潘德明始終沒辦法實施考察青藏高原的計劃。
他去信向各位華僑解釋,他已經把所有費用都捐贈給國家,用來支持抗戰事業。
潘德明和各國名人的合影
新的旅行計劃被迫終止,此後再也沒有機會實現。
或許是因為理想落空,也或許現實生活帶給他壓力,不久後,潘德明改名為潘子明,抛棄一切榮光,回歸平淡。
結婚後,他曾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短暫工作過一段時間,1949年後,他則長期處于失業狀态。
為了養家糊口,他隻能一面在汽車材料行工作,一面利用從父親那裡繼承的裁縫技術,幫人熨燙衣服掙錢,補貼家用。
之後又另添了一項兼職,替人畫畫、制作宮燈,換取微薄收益。
可即使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他也沒有想過利用曾經的名氣大賺一筆。
一次,有記者專門從國外趕來拜訪潘德明,找到他住的地方,周圍卻沒人認識叫這個名字的人。
記者拿出照片,終于在鄰居的帶領下找到潘德明,記者問他:“你是不是潘德明?你認識他嗎?”
他笑着搖搖頭,淡淡地說:“不知道,不認識。”
記者磨破嘴皮,他也不肯承認自己就是潘德明,不願意接受任何采訪,記者無奈,隻能無功而返。
特殊年代,他的《名人留墨集》被扔進垃圾堆,無人問津。
此後許多年,世人再不知潘德明。
往事塵封,無人再提起潘德明,連家人都不知道他曾有過怎樣的壯舉。
有人這樣跟潘德明的孫子潘溯形容:“你爺爺,我們感覺就像是一個菜場裡面刮魚鱗的糟老頭。”
實際上,隻要潘德明願意,他不必生活得如此辛苦。
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事迹,吸引别人關注,打着旅遊的旗号騙人捐贈,也可以把曾經的功績大吹特吹,請求國家幫助。
然而,對他來說,環遊世界帶來的閱曆、見識,比任何物質都珍貴。
1976年10月18日,因迎來新時代,潘德明大喜過望,多喝了幾杯酒,結果突發心肌梗塞,溘然長逝,享年68歲。
一代英豪,就此落幕。
為了紀念他, 中國自行車旅遊者協會,把最高獎項命名為“潘德明騎遊獎”。
《名人留墨集》裡,潘德明曾親筆寫下自己的精神追求:
餘此行,以世界為我之大學校,以天然與人事為我之教科書,以耳聞目見直接的接觸為我之讀書方法,以風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為我之獎勵金。
要一往無前,表現為中國國民性與世界,使知我中國是向前的,以謀世界上之榮光。
對精神豐盈充實的人來說,一斤米二兩鹽的生活更為簡單質樸,物質過多反而是累贅。
有句話說得很對: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是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愁,保老人萬年安康,兒女入得學堂,柴米油鹽五谷糧。”
然而,金錢和物質隻是我們獲得幸福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幸福本身。
人世間的很多東西,如果單純用金錢來衡量,未免本末倒置。
生活不易,再難也不要忘記迎着光,開懷大笑,努力奮鬥,擁抱生活,熱愛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