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教授齊善鴻講過一個故事。
有位家長請教他:“我家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念書?”
齊教授反問他:“你們兩口子喜歡念書嗎?”
那位家長摸了摸頭,不好意思地說:“我們也不是很喜歡念書。”
齊教授笑着說:
“你們都不喜歡念書,卻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念書,那難道不像别人家的孩子嗎?”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養育孩子就像“腌蘿蔔”,把蘿蔔扔進20年老湯的鹹菜缸裡,不需要蘿蔔努力,蘿蔔都會變成腌蘿蔔;
把人參放進腌蘿蔔的缸裡,幾個月後,人參也會變成了蘿蔔味。
反之,把蘿蔔扔進20年泡人參的老湯裡,3個月後也會變成人參味。
可見影響物質變化的本質,是環境。
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想要孩子出色,父母都應創建好家庭能量場,把正能量傳遞給孩子。
誠如托爾斯泰所說:
教育孩子的實質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最好的的育兒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則,把好的品格和習慣自然地傳遞到孩子身上。
不同父母,“腌出的蘿蔔”不一樣
拿破侖說過:
孩子的命運是父母創造的。
一個孩子的素質高低,取決于父母的綜合能力。
失敗的父母,會對孩子無原則地保護和退讓,讓孩子失去真正的獨立性;
而優秀的父母,會營造出平等友善的家庭氛圍,培養孩子各項生活技能。
梁啟超先生的育兒方法,堪稱家教典範。
梁啟超十分開明,與子女們亦師亦友,從不用父親的威嚴去壓制孩子。
孩子們自主選擇喜歡的事情,梁啟超會給出建議,但不過多幹涉。
而且,梁啟超即使再忙,也會留出時間陪伴孩子,教他們念書,借助自我的經曆教育他們熱愛生活,找到興趣,積極進取。
在孩子們出國念書的期間,他不僅經常給他們寫信,還會結合孩子的親身經曆,随機點化。
讓孩子們從挫折中磨砺心志,找到生活的價值。
在這種優良的家教下,梁家九子事業和學業都很成功,而且品行都優良端正。
哲學家柏拉圖曾說:
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
如果父母引導的方向有偏差,将影響着孩子的性格和命運。
“大衣哥”朱之文通過唱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讓全家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可他在子女的教育上卻很失敗。
兒子朱小偉上初中時出現厭學情況,他沒有好好管教兒子,而是放任兒子沉迷網絡遊戲。
看到朱小偉辍學在家無所事事,朱之文一邊嫌棄兒子不争氣,逼他外出打工,一邊又給他塞了1萬元路費。
甚至朱小偉成年後買衣服,剪頭發都是父親付錢。
正是朱之文一味地給孩子托底護航,才使如今的朱小偉還是一事無成,即使成家,生活還靠父親接濟。
古語雲:“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雖然父母們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參差不齊的教育認知,造就了大相徑庭的家庭氛圍。
父母不同的“腌蘿蔔”方式,培養出孩子不同的行為習慣,使之形成迥異的人格素質,造就他們千差萬别的人生。
會“腌蘿蔔”的父母,給孩子做好榜樣
網上曾有個熱門提問:“為什麼我很努力地教育孩子,但還是很失敗?”
有個高贊回答是:
教育的成果不在于你做了多少,而在于對方接受了多少。
智慧的父母用愛指引孩子獨立,失敗的父母則用愛束縛孩子成長。
表姐對女兒的教育一直很重視,每天的作業她都會親自監督檢查。
晚上女兒在做作業時,表姐就守在旁邊,一會兒看下女兒的作業,一會兒瞄一眼手機。
每當看到女兒做錯題時,表姐就會一邊數落女兒上課不認真,一邊又不滿地教女兒如何做。
漸漸地女兒做作業開始磨蹭,成績也一直處于班上中下遊。
為了提高女兒的成績,表姐給她報名了輔導班,還負責每天的接送。
有時下課晚,表姐就對女兒念叨:
“為了你學習,媽媽早出晚歸,你要是還考不好,就對不起我的辛苦付出。”
去年年底考試,女兒的成績不升反降,表姐崩潰地大哭了一場。
塞缪爾說:榜樣具有良好的感染力。
會“腌蘿蔔”的父母不會隻做表面文章,而是身體力行地做好孩子的引路人,潤物無聲地讓孩子學以緻用。
樊登老師曾講過他與兒子嘟嘟的故事。
創辦“樊登讀書”時,樊登老師忙得不可開交。
但除了出差,其他時間他都會選擇在家裡工作。
每次他在家裡讀書、錄書、寫書,做直播,嘟嘟都會在旁邊靜靜地看着爸爸工作,聽爸爸講書。
耳濡目染下嘟嘟也喜歡讀書,不但涉獵的書種類繁多,碰到不懂的問題他還學會了自己去查。
在學習上,嘟嘟從來不讓父母操心,自己會主動去預習功課,完成作業。
樊登老師說:“嘟嘟從我的身上看到的是學習很有用,學習帶來的樂趣很多。”
在這種“好學”的氛圍下,嘟嘟讀初二時就已被保送重點高中了。
通透的父母都懂得,成人比成功重要,有趣比有用更重要。
會“腌蘿蔔”的父母,懂得啟發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自覺性、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并踐行在學習生活中。
優秀的父母,都懂得“煲好自己的湯”
有句話說:想要孩子成才,先學會做個好父母。
撬動地球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至關重要。
家庭對孩子最好的教養方式,就是“腌蘿蔔”式的浸泡教育。
但對孩子進行“腌蘿蔔”教育前,請父母先“煲好自己的湯”。
1. 提升認知,尊重孩子的興趣
時代在改變,父母們的育兒方式也要轉變。
家長總用過去的思維隻會局限孩子的興趣,隻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尊重孩子的愛好,孩子才會散發别樣的芬芳。
奧運冠軍楊倩,小時候喜歡玩打槍中娃娃的遊戲,練就了一手好槍法。
楊倩上小學時,碰上射擊教練去學校選拔,她毫無懸念地被選中了。
然而楊倩的成績一直很好,如果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有可能會影響學業。
楊倩父母在擔憂之時,了解到興趣不僅沒有耽誤孩子的學習,反而因為頻繁的訓練磨砺出孩子堅毅的性格。
于是,父母把選擇權交給楊倩,自己去決定未來想做的事。
在楊倩決定成為一名運動員後,父母不斷鼓勵她的同時,還與她約定訓練與學習都要堅持下去。
對自己高要求的楊倩,不但努力考上了清華,還在東京奧運會上勇奪兩金。
父母提升自己的認知,尊重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能夠沉浸在喜歡的事情上,這無疑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2. 做到自律,用行動影響孩子
看過一句話:
父母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讓孩子懂得什麼是自我完善。
家長的省察自律能力,是孩子成長力量的源泉。
曾國藩在朝中做官,飲食起居,都堅守清貧樸素的家風,不去沾染官宦習氣。
身體力行的同時還倡導孩子要讀書明理、勤儉自持,不能懶惰。
他處處為子女做榜樣,凡是要求兒輩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由于曾國藩教導有方,長子曾紀澤學貫中西,成為了有名的外交家;次子曾紀鴻研究古算學也取得了相當成就。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注重做到自律,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孩子,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
讓孩子能夠有啟發的同時,更能将良好的行為運用到生活中。
3. 持續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
還記得湖南衡陽那個把三胞胎都教育成才的媽媽譚文卉嗎?
為了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除了正常的學習,媽媽還帶着孩子們一起看科教、曆史、動物方面的電視節目,鼓勵他們多看報刊書籍。
孩子做作業,譚文卉就在一邊看書學習。
她檢查作業時從不直接指出錯誤,而是告訴孩子們錯誤的個數,讓他們養成仔細檢查的習慣。
周末休息,譚文卉會帶着孩子們去田野親近大自然,參觀博物館、科技館開闊視野,還經常陪孩子們踢足球、打羽毛球和乒乓球。
三個孩子被譚文卉教育得陽光自信,而譚文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把自己鍛煉成了一位教育專家。
父母給予孩子陪伴、并持續學習,把好的習慣刻在孩子心中。
與孩子共同成長,既能讓孩子放手高飛,也能讓自己的心靈豐盈富足。
寫在最後
看過這樣一則視頻:
媽媽下班回來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孩子也不學習、吵着玩手機;
爸爸抽煙,孩子也跟着抽煙;媽媽情緒失控亂發脾氣,孩子照做......
當父母驚訝于孩子們不恰當的言行舉止時,可曾想過,這些都出自于自己身上。
《被忽視的孩子中》寫到:
“作為孩子,他們像小電腦一樣,接受來自環境的反饋,存儲在記憶中,結合各種各樣的反饋,發展出一套對自己技巧、天賦、缺陷和不足的認知。”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亦是父母身上的折射。
環顧四周,幾乎所有令人羨慕的“别人家孩子”都有迹可循,都是父母以身作則換來的。
正如周國平所說:
“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質是熏陶出來的。”
真正智慧的父母,從來都是先做好自己,再引導孩子。
來源:南方周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