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複興方案,
名字看起來以為是建築公司,
其實這是一支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電子樂隊,
樂隊2005年成立,到現在13年了。
樂隊成員Dave Liang和孫雲帆,
一個是在美國長大的華裔,
哈佛應用數學系畢業,
一個是深圳女孩,後來到美國念視覺藝術,
兩人畢業後都曾是上班族,
因為喜歡音樂和藝術,分别裸辭,
一起創作,一起生活。
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曆,
在音樂裡融合中國民樂、
嘻哈、爵士和電子音樂,
曾打入世界多個電子音樂排行榜首位,
十多年來的各種創作,
讓他們在中國積累了衆多歌迷。
最近他們從紐約回上海演出,
一條攝制組跟随他們參加音樂節,周遊上海。
自述 Dave Liang、孫雲帆 編輯 陳星
Dave:我們樂隊的名字是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中文名字是上海複興方案,是一個電子音樂制作人組合,現在的成員是我和雲帆。樂隊是我2005年成立的,到現在已經13年了,至今已經發行了十幾張專輯。
雲帆從2011年開始幫樂隊做現場演出的視覺投影、設計海報和專輯封面等,後來也慢慢加入了樂隊的音樂創作和編曲。從2016年的《Life Elsewhere 她鄉》專輯開始樂隊的音樂都是我們一起創作的。
我們會一起寫歌,制作、發行音樂,跟其他藝術家合作,也到處演出。從開始到現在,我們的音樂中一直都融合着許多不同的元素:從古典到嘻哈、爵士、桑巴、中國民樂、電子、氛圍等等,都是我們音樂化學反應中的一部分。
一個人出生在中國,
一個人出生在美國
Dave:我是在美國堪薩斯出生,在紐約上州長大。
我爸爸媽媽雖然都是科學家,但都很喜歡唱歌,我媽媽年輕的時候會彈古筝,也會唱京劇,外公笛子吹得很好,所以我從小會聽到一些中國民樂。
在家庭之外,我也從小學習古典鋼琴、爵士鋼琴,也吹了爵士小号。高中的時候還參加了一個搖滾樂隊,也參加合唱團。
大學的時候我念了應用數學和經濟,但大多數時間還是在合唱團裡排練,每年夏天去世界各地演出。2000年畢業之後我去了管理咨詢公司上班,很悶,上了一年就受不了了。
後來就開始白天上班,晚上在紐約哈林區的一個嘻哈唱片公司裡實習,跟一些黑人音樂家們學做beats。
幾個月之後,我就辭職了,轉行做音樂制作人。在這個行業裡又爬摸滾打了幾年,直到2005年才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和樂隊。
雲帆:我出生在中國的陝西鳳縣,在西安和深圳長大。小時候學過鋼琴、芭蕾和畫畫。但大學還是學了金融,畢業後做了兩三年審計,之後又回到學校學油畫。
我爸媽都是南方人,到北京上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偏僻的秦嶺山區裡,雖然物資匮乏,還是想方設法地把日子過得滋潤些。
有一年,在西安,他們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一本國宴的菜譜,上面有很精緻的照片。
過年的時候他們真的照着國宴的照片給我和我哥哥做菜吃,雕着鳳凰擺出來。這在我腦海裡面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和Dave雖然童年成長環境非常不同,但是共同的比較幸運的一點就是成長過程當中可以保存下來一些感性的觸角。隻要保存着觸角,長大了就願意做不一樣的事情。
上海複興方案,複興什麼?
Dave:上海複興方案”這個名字的由來,跟我1997年第一次來上海有關。
當時我在和平飯店第一次聽到上海30年代的爵士樂,我立刻就感覺到,這種音樂和我這樣有多重文化背景的人心靈相通。
後來我從一本叫做《Yellow Music》(黃色音樂)的音樂曆史書裡了解到,三十年代的上海有一個美國黑人樂團領班叫Buck Clayton,還有一位有印度血統的作曲家叫陳歌辛,他跟一位猶太音樂家學習音樂,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上海老歌。
樂手也是有來自各個國家的人,大家不分民族、不分國界在一起創造音樂。
所以2005年我自己成立樂隊的時候,就想向30年代融合了各國音樂元素的上海爵士緻敬,來創作反映自己的跨文化經曆的音樂。
Dave辭職做音樂,
第一張專輯以上海地标命名
Dave:第一張專輯《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上海複興方案)是在自己公寓的洗手間裡錄的。裡面用了很多中國民樂的采樣,但是主要的節奏和風格其實是嘻哈,也融入了一些爵士的元素。
所以我們在中國最早的樂迷其實都是嘻哈樂迷,這兩年嘻哈音樂在中國被更多的年輕人接受,通過一些中國嘻哈歌手,比如Jony J和Tizzy T的改編,我們的第一張專輯也被一些新歌迷“重新發現”。
第二張專輯的小插曲,
接受一個失蹤的夢
Dave:《Story of a City》(城市故事)是獻給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專輯中的很多音樂是我去想象三、四十年代他們年輕的時候在中國的生活。
其中一首歌叫《Acknowledgements》,英文裡這個詞的意思是緻謝、承認、接受,是為我高中時意外去世的外公外婆而做的,很傷感。
2006年這首歌傳到中國的時候,不知道哪位歌迷出于什麼原因,把這首它的名字改成了《第1937個失蹤的夢》,給它加了一個新的專輯封面,作曲人還改成了久石讓,讓這首歌以一個完全不同的面目在中國流傳了很多年。
十年之後,我們才讓我們簽約的音樂平台下架了那個信息錯誤的版本,結果很多聽衆給我們留言,說回憶了很多自己的傷心事,并且感謝了那首陪“我們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的《第1937個失蹤的夢》。
用音樂打破标簽
Dave:我是一個華裔。在美國,白人占據主流話語權和主要的社會資源,少數族裔隻能各自抱團取暖,玩一種叫做“身份政治”的遊戲。
美國的文化環境很喜歡每個人給一個标簽,把每個人都放在一個盒子裡——族裔、小汽車、郊區的房子、教堂都是盒子,而我想要打破那些盒子。
2009年我發行的第三張專輯《Zodiac》(十二生肖)比較偏電子、更具實驗性,融合了更多樣的音樂元素,打破了更多的盒子。
▲ 點擊聽歌曲《Dark Horse》
我早期作品中這張最具有個人風格,也是我自己最喜歡的一張。但是它當時在市場上的反響并不好,因為它很難被貼上一個簡單的标簽。
但是忠實于自己的創作遲早會有回報的。2011年我和雲帆剛認識的時候,她就告訴我的作品中她最喜歡《Zodiac》,讓她想起法國印象派作曲家聖桑的《動物狂歡節》組曲,那時候我就知道我們是心靈相通的人。
幾年後,美國著名的觀念藝術家Cindy Sherman選擇了這張專輯中的音樂做她的一個影像作品裡的配樂。
而我們的好朋友劉健導演也在2016年從我們的所有曲目中選了這張專輯中的兩首曲子《dark HORSE》(黑馬)和《laboRATory》(實驗鼠)作為電影《大世界》的配樂。
Dave(中)、雲帆(右)歌手張樂
2011年我也認識了來自上海的爵士歌手張樂,2014年我們發行了一張專輯《The Classics》,是對上海老歌進行電子爵士改編。
2015年又發行了一張上海話的EP,沒有想到裡面的兩首歌《Bailemen Swing》(百樂門搖擺)和《Mungbean Mash》(綠豆粥)去年開始在抖音上特别受歡迎,但是我們發現大多數喜歡這兩首歌的人隻是喜歡上海話而已,對我們樂隊和其他的作品并沒有興趣。
雲帆:我的上海籍朋友們還挺喜歡《Mungbean Mash》這首歌的,大概是因為勾起很多人的童年記憶吧。歌詞的内容是大家都熟知的繞口令,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其實挺魔幻的。
比如小朋友騎木馬,搖啊搖搖到外婆家,外婆給寶寶燒魚吃,但沒燒熟,吃下去魚還在肚子裡面跳,一下子又跳到橋上去......很像兒童那種現實和想像分不清楚的狀态。
我外婆家在浙江,2008年我回去拍了一些照片,後來就用這些素材做了一個MV,裡面還加了一些動畫,用大白兔奶糖、山楂餅、紅白條紋的不倒翁娃娃、玩具鋼琴、發條小雞、桔子橡皮、七巧闆這些經典的八十年代的零食和玩具來召喚大家的童年記憶。
專輯《Life Elsewhere 她鄉》
2015年,Dave 和張樂在準備巡演的時候拉我一起寫一些新歌,當時張樂也準備離開紐約搬到斯德哥爾摩去,我們就趁她離開之前把這些新歌發展成了一張中文的原創專輯《Life Elsewhere 她鄉》。這也是我第一次嘗試音樂創作和編曲。
2017年我們給人工智能寫了一張專輯
雲帆:2017年我和Dave制作了一張回歸電子的專輯《R.U.R.》,專輯的主題是想象一個人工智能取代了人類的世界,它們會如何看待人類文明的成敗得失?
專輯的名字來自1920年的捷克科幻戲劇《R.U.R.》,機器人(Robot)這個詞就來自這個戲劇。裡面每一首歌都是一個我們平常關心的話題。
比如《Alpha Go》這首歌,是受到2017年谷歌研發的圍棋人工智能戰勝柯潔的新聞的啟發。我小時候下過圍棋,很崇拜這項技藝,那麼多古代的棋譜要學,開局怎麼開,當時覺得自己的智力是不配學這個運動。
而現在,最頂尖的人類棋手也不配和AI下棋了。資本驅動的科技的極速發展除了會帶來一些文化意義的消亡,也會制造很多道德困境,很多人的職業也将被機器人取代,那麼這些人生活來源呢?
專輯《R.U.R.》
這張專輯在歐美反響很好,美國圍棋協會還寫信給我們,要求把我們這首歌的MV包括在他們的新聞簡報裡,介紹給他們的會員。專輯輯封面也入選了美國插畫協會和英國插畫協會的年展和年鑒。
今年我們發行了兩首單曲,《Dubalonia Radio International》(《杜巴魯尼亞國際電台》)和《Public Poet》(《公共詩人》)。
有的歌迷說我們的音樂就是天真中帶有一點傷感,我覺得也很有道理。
《Dubalonia Radio International》這首歌旋律很優美但也有點傷感,讓我想到大家對于未來和科技的态度。開頭和結尾的聲音就是我們貓喝水的聲音。中間有一段是我去模仿一個八十年代播音員的口音,大家想像一個不同的年代,或是不同的未來,在那裡科技是溫暖的,而不是令人恐懼的。
《Public Poet》這首歌,是受紀錄片《加州打字機》的啟發。
Dave寫了A段旋律給我聽,我覺得很童真。那種心态和感覺,其實大家都有過,但是後來都消失了。我就把B段的旋律寫成很鼓舞士氣的,打起精神的旋律,我希望大家都能保持那種童心。
夥伴關系
Dave和雲帆:我們是創作上的合作夥伴,也是生活上的夥伴。不旅行的時候我們住在紐約的布魯克林。
除了一起做音樂之外,平時Dave會處理财務、版稅、音樂節聯系等管理方面的事情,雲帆則負責視覺工作,包括攝影、專輯封面、海報、MV、演出視頻投影。
我們養了一隻叫“豬黑”的貓,還有很多植物。喜歡看獨立電影,各種展覽,也喜歡旅行。
我們兩個都很喜歡做菜。Dave做早餐,我做晚餐。Dave喜歡做地中海風格的,烤箱烤出來的。我做的菜可能是中國、東南亞的融合菜。我們喜歡品嘗各國美食,我們回深圳的時候,把粵式茶樓都吃了一遍。
平常我們特别喜歡在外面走路,經常去錄奇怪的采樣,鳥叫蟲鳴、風扇、蒸汽機、排扇、小巷中滾動的空罐聲音我們都會錄。
幾年前我們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的森林公園,公的樹蜥想吸引母的,會發出一種特别的叫聲,我們把它也錄下來,後來還寫了一首歌給它們。
還有一次在逛倫敦的泰特美術館裡走,雲帆逛得腿酸,一邊走一邊用一個卷起來的海報筒敲自己的腿,剛好走到一個角落回音特别好聽,于是我們把這個聲音也錄下來,用到了《Library Breakin'》(圖書館霹靂舞)這首歌裡。
我們的音樂,喜歡放很多不同的元素在裡面,就像美食中的香料一樣,這也許可以算是一種“極多主義”——我們喜歡去探索不同的色彩、質感、明暗、層次和平衡,我們願意感知越豐富、越細膩越好,而不是去簡化它們。
我們寫歌,很像一個送禮的過程,你把你的心意做一份禮物送給一個朋友、愛人、家人。今後的計劃也沒什麼特别的,繼續做音樂,繼續寫配樂,繼續養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