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時常提到這麼一個詞彙,叫“獨立人格”。什麼是獨立人格?
一般的解釋是“不依附任何外在精神、權威、力量等而存在的一種獨立自主的意識”。
這種人格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因為就個人立場來講,獨立人格構建了每個人的獨有性,且現在獨立人格更是一種魅力化的形容。
但在現實中,人們對獨立人格的理解很多時候是存在偏差的,且這種偏差還促生了很多畸形的價值觀,在當代社會年輕人中肆意蔓延。
比如肆無忌憚的“個性主義”;自以為是的“傲慢主義”;以及把“自私”包裝成“獨立”的“利己主義”等等。
這些畸形的價值觀不僅不是獨立人格,反而應當歸納為是非不分的人格喪失。
那麼這些價值觀促生的背後是一種怎樣的心理推動力呢?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個孟子曾經的故事。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都子好奇地問孟子:“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公都子問孟子門外有個叫滕更的人在問你問題,你為什麼不回答他呢?
這個滕更是滕國國君的弟弟,是一個典型的貴族子弟。
孟子回答公都子:
“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說有五種人來請教問題,我是不屑于理會的。
第一種“挾貴而問”,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地位特别當回事,覺得自己是領導,或是動辄“我爸是誰誰誰”。帶着這種語氣和感覺來問問題,這就是挾貴而問。
而第二種“挾賢而問”,自己讀過幾本書,便覺得自己不得了了,誰的觀點都聽不進去,這在佛家講叫“增上慢”,帶着這種心理來問的便是挾賢而問。
第三種“挾長而問”,“長”不是長處的意思,是年長的意思,挾長而問的意思就是倚老賣老。
有句老人們常說的話叫“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這就是典型的倚老賣老,殊不知吃的多不代表吃的對,所以挾長而問孟子也是不屑于搭理的。
第四種“挾有勳勞而問”,就是仗着自己有些成績,來問問你,基本上你一回答他便要說“我當年幹某某事的時候”,這就是“挾有勳勞而問”。
這四種其實便是“傲慢主義”。
而最後一種“挾故而問”,就是話裡有話,通過問話的引子來了解一些其他的事情,或者是玩些小聰明,語言套路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就叫挾故而問。
這種做法很多時候是很不禮貌的,而且會給人很陰險的感覺。這便與“自利主義”和“個性主義”是十分相似的。
在孟子的年代雖然沒有獨立人格這個詞彙,但這五種情況所展現的心理狀态與現在很多人倡導的那種扭曲的獨立人格是一模一樣的。
對于這五種情況隻要有一種,孟子的态度很堅決,“皆所不答也”,根本不屑于搭理。
而滕更這個公子哥,貿然前來想必有兩種心理,一種仗着自己是個“王爺”,心理很高傲,覺得自己很不一般,二來肯定是帶着目的來的。
所以對于這種虛僞高傲的公子哥,孟子就直接晾在門外了。
通過孟子的這種态度我們不難有所感悟,我們倡導獨立人格,可不是讓我們把獨立當成幌子,來肆意放任自己的自私和傲慢,而是應當真正去明了大義,通達事理,能夠在内心确立中流砥柱般中正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一種剛毅正直的人格。
正如孟子總結: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這裡的“殉”不是殉葬的意思,而是順應的意思。天下有道,社會風氣良好,大家都能遵守社會規則,與人為善。
這個時候人們自然而然便處于“道”中,順應這種狀态生活就好了。
而如果天下無道,社會風氣變壞,人們唯利是圖,都在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互相鬥争,那麼這個時候就要選擇避開這些亂象。
當然避開不是說要躲到山裡去,而是不摻和到這些混亂中去。
就拿孟子來說,孟子就處在天下無道的亂世之中,他嘗試過周遊列國,但最終發現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改變不了亂世。
所以最終選擇了“師道”,退隐傳道、著書,把孔門儒學和中華上古文化的信仰傳承下來,這便是“以身殉道”的典範。
而“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有道還是無道,真正的“道”永遠都在那裡不變。
比如就我們當代的普通人來說,要堅守自己積極向上的信念,不被社會中一些普遍存在的不好的現象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态度。
不能因為網絡上爆出一個老人訛人就報複性認為所有老人都壞,就否定了幫助老弱病殘的美德。
助人無論何時,都是美德,這一點永遠不會變,這就是“道”。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自己堅守不了自己的人格立場,反而還要把責任推給社會。
人雲亦雲,随波逐流,明明是曲學阿世,還總要擺出一副受害者的無奈姿态,這些問題我們真的應該好好想明白。
不因外界的波動,幹擾了自己的正見,不因社會的魚龍混雜,而動搖了自己的信念,不敵視時代,亦不讨好時代,這才是真正的“獨立人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