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椎弓與椎體共同圍成椎孔

椎弓與椎體共同圍成椎孔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7 10:04:37

學漢字,一定要知道這點:

漢字本就是一家一家的。表面上漢字是一個一個的,但每個字與字之間其實都有緊密的聯系,隻是今天的我們很少去發現漢字的這一特點,對漢字的了解也就多數都是浮于表面了。

建立漢字家族的概念,以漢字本身的字理為基礎來學習漢字,才能真正把握漢字的本質。

椎弓與椎體共同圍成椎孔(隹字家族椎錐)1

今天,我們要開始進入斷尾小鳥們的家族了,即“隹字家族”。“隹”字我們在《文部》中講過,它就像 一隻小麻雀的樣子。

椎弓與椎體共同圍成椎孔(隹字家族椎錐)2

“隹”在古文字中,甲骨文、金文、小篆都很像一隻小鳥,有鳥的頭部、身體、翅膀和爪子。

隸書時字形變化比較大,也稱為“隸變”。“隹”字是由原來一隻小鳥的樣子逐漸變成了筆畫,一撇一點是鳥的頭部,一豎是鳥的身體和爪子,四橫一豎則是鳥的翅膀和身形輪廓。

這一字形特别容易和佳人的“佳”或居住的“住”混淆,遇到時要注意。

椎弓與椎體共同圍成椎孔(隹字家族椎錐)3

“隹”字是一隻小鳥的形象,它讀音為 “zhuī”,是模仿小鳥兒鳴叫的聲音,如麻雀的叫聲。用它再造的字仍舊有表示讀音和表示意義兩個部分,同時與“鳥”字經常混用。

比方說公雞的“雞”,現在人們多用鳥字旁,而原本隹字旁的“雞”則被作為繁體或異體字。

同一個字,人們有時寫鳥字表意,有時則寫隹字表意,因為二者都是指鳥,僅僅是大小有别,長時間的使用中人們對這種區别逐漸淡化了,也就混淆使用了。

接下來看看用“隹”再造的字。

今日漢字主角:椎、錐、骓

“椎”“錐”“骓”三個字都念“zhuī”。

“椎”為木字旁,是一種木制的工具。古時人們縫制獸皮或棕皮時,往往需要用一個有尖的器物來紮孔,這就是椎子。

椎弓與椎體共同圍成椎孔(隹字家族椎錐)4

圖〡原始社會時期 人們使用的工具

原始時期還沒有金屬,人們就是用一個硬木把它磨成尖,用于紮孔,所以是一個木字旁。

右邊為什麼用了 “隹”字?原來人們發現小鳥的嘴巴是尖尖的,人們把椎子抓在手中就好像攥着一隻小鳥僅僅露出頭來,好似用小鳥尖尖的嘴來紮孔一般。

椎子也正是一頭尖一頭大,便于攥在手中紮孔使用的一件木質器物。

“錐”由“椎”而來,是同一個物件的不同材質,指金屬材質的椎子,金字旁(钅)很好 地說明了這一點。

今天人們在使用工具中一般寫用“錐子”, 而木字旁的“椎”則多用于“脊椎”一詞

脊椎的“椎”和紮孔的“椎子”又有什麼關系嗎?牛、羊等動物的脊梁骨是一段一段的,且中間有孔,這一段段的骨頭就成了天然的錐柄,人們在孔中插入堅硬的金屬鐵釺,就制成了錐子。

椎弓與椎體共同圍成椎孔(隹字家族椎錐)5

圖〡現代的錐子

後來人們把這種便于制作錐子的“脊梁骨” 也稱為“脊椎骨”,主要是因為它們有一段段中空的骨頭,可做錐子。人們頸部類似這樣的骨頭就稱為“頸椎”,脊梁的部分稱為“脊椎”,腰部的稱為“腰椎”。

“骓”字配有馬字旁,指的是古代一種寶馬——烏骓

烏骓馬通體黑色,是西漢時楚霸王項羽的坐騎,号稱“天下第一駿馬”,後來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烏骓亦忠于項羽而跳江。

《楚辭》寫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椎弓與椎體共同圍成椎孔(隹字家族椎錐)6

圖〡沒找到“烏骓”的畫像,放一張徐悲鴻先生的馬

這種馬為什麼右邊用了“隹”呢?它背長腰短,通體黑色,尤其脊椎處更是黑得發亮,且奔馳起來速度極快,如鳥飛馳,所以配以隹字表達快的意思,為“骓”。

又因其色純黑而得名“烏骓”,但唯獨馬蹄白色,被譽為“踢雪烏骓”,是難得一見的寶馬。

古代關于馬的名字有很多,都配以馬字旁,同時馬的特性也多由右邊表音部分的文字來體現。随後,我們講到“馬字家族”時再來一起認識。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這裡是無師字通,專注分享漢字相關的故事與文化,歡迎轉發,感謝支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