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慧跑,助您輕如羽、跑無傷
跑鞋作為跑者的第一裝備,自然最受跑者關注。
跑步的大熱,也使得跑鞋市場從國際大牌到國産品牌都獲得了紅利,無非是看誰的市場份額更大,誰的增長更快,
這其中一個繞不過去的跑鞋話題,那就是你是穿國際大牌還是國産品牌?
耐克、阿迪達斯、亞瑟士等品牌知名度自然不在話下,但品牌帶來的溢價也使得其當季新品價格通常800-1200甚至更貴。
而國産跑鞋近幾年的顯著進步也是有目共睹,性價比高也是國産品牌挂在嘴邊的常用語,其當季新品價格有不斷上漲的趨勢;
但總體而言仍比國際大牌便宜不少,總體介于400-600元之間,隻有國際大牌的2/1-2/3,你如何看待國際品牌和國産品牌?
悅跑圈2018年跑者報告中的跑鞋數據
一、跑鞋雖小,仍可代表一個國家的制造水平
一雙小小的跑鞋,看起來隻是由鞋面材料加上大底組成,但是為了讓其富有特色、科技、時尚,個性等等元素,就需要幾百人的團隊加上現代化工廠,才能呈現出跑鞋産品;
最終在消費者充分使用後,留下舒适、好用的用戶體驗,而要達成最後的目标,跑鞋研發團隊可謂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其背後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制造水平。
——
又不是高鐵、火箭這樣的高科技産品,一雙跑鞋也能上升到代表一個國家的制造水平?
是的,沒錯,一雙跑鞋至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衡量制造能力。
材料科技
無論是跑鞋的緩震功能還是支撐功能,實現這些功能背後的物質基礎就是材料科技,材料的性能決定了跑鞋的性能。
各大鞋廠比拼跑鞋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在比拼材料科技,一個好的材料的研發絕對是一件漫長而不斷試錯的試驗過程;
這其中需要研發團隊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巨大的研發成本付出,而鞋廠一般來說并不是特别擅長材料研發,這就需要鞋廠與化工企業、科技人員共同研發。
阿迪達斯獨步天下的Boost系列跑鞋已經經曆了N多代,但核心Boost緩震技術一直沒變,其中底Boost材料是由德國著名化工企業巴斯夫股份公司(BASF SE)研發,巴斯夫的材料專家一直為同為德國企業的阿迪達斯提供技術支持;
阿迪達斯公司正是采用巴斯夫發泡微球Infinergy研制出了具有卓越彈性和減震特性的Boost系列跑鞋。
2013年,德國運動品牌阿迪達斯在美國跑鞋市場的份額僅為2%。
2017年至今,在其平台上銷售的所有運動鞋中,搭載Boost科技的鞋款占到銷售總數的48.9%。
阿迪達斯目前在美國跑鞋市場的份額已上升至9%。
因此,材料科技的水平為跑鞋研發事實上奠定了重要基礎。
誰在材料科技上占據制高點,誰就能研發出功能更強大的跑鞋。
功能設計
材料科技為跑鞋科技打下了基礎,但将材料上的卓越性能在一雙鞋上得到淋漓盡緻的發揮,這又是另外一碼事。
這就是功能設計,跑鞋的功能設計包括:吸震效果、抗扭轉、能量回收、彎折效果、防滑性能、适腳性 等等。
要将這些功能在一雙鞋上都得到體現,絕非将材料堆砌組合就行,這每一樣無不考驗着跑鞋研發團隊的轉化創新能力。
這就好比,有最好的食材,你也未必能做出一桌好菜,科學家也許可以提供最好的原材料,但這樣将這些原材料組合在一雙鞋上,卻并非易事。
舒适設計
鞋舒不舒服,隻有腳知道,人們買鞋首要考慮的就是舒适性,然後才是功能設計。
一雙舒适的鞋未必是一雙功能滿足跑者要求的鞋,但功能滿足跑者要求的鞋一定是能實現最起碼的舒适性。
腳底内側擺置支撐物、雙密度中插結構、使腳部保持幹爽舒适的設計與材料、鞋材的防水與透氣效果、通風、隔熱、導熱等都屬于舒适設計的要素。
制鞋工藝
一雙好的跑鞋富有特色,能夠彰顯個性,鞋廠在相對單調的網面、鞋底上作出各種色彩、圖案和造型,這就是工藝。
工藝起着重要的裝飾作用,能留給人們朦胧感,立體感,金屬質感,速度感等美好感覺和審美情趣。
與制鞋有關的工藝多大十幾種,比如熱壓高頻、印刷高頻、熱切高頻、分化漸變、射出與滴塑、電腦繡花、鞋楦設計等等。
二、國産品牌為什麼近幾年能取得快速進步
幾乎所有國産品牌,包括李甯、安踏、特步、361、匹克、喬丹、多威等等,在近幾年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人們對其模仿、山寨、低品質、不耐穿、缺乏時尚感等等偏見和抱怨也越來越少;
這一方面彰顯着中國大踏步前進所帶動的全社會進步,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各大品牌跑鞋廠商在研發、設計、工藝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正在一點點産生回報,最終實現了國産跑鞋整體品質的提檔升級。
一、至少可以體現在國産跑鞋開始在研發方面舍得投入
如果說一個品牌在初期為了快速拓展和占領市場,奉行拿來主義,不太重視研發那麼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随着跑鞋競争日趨激烈,自主研發亦或者是聯合研發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國産跑鞋開始舍得在研發方面加大投入就是重要标志。
舉例來說:
國内高分子材料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名為“P4U”的高分子智能材料。
這種材料具有獨特的動态力學性能。在不同的沖擊速度和沖擊能量條件下,這種材料的力學狀态可以從流體變成彈性體,或者從彈性體變成剛性固體。
匹克團隊一直緻力于研發基于P4U與傳統跑鞋中底材料EVA材料複合發泡而成的“新型材料”,實現了“想軟就軟”、“想彈就彈”、“軟而不塌”、“彈而不硬”的腳感。
為此匹克和科學家們曆時32個月,經過超過200次複合發泡實驗和超過1000雙鞋中底調教與測試,才實現了P4U與EVA完美複合發泡,生産出了第一雙名為 “态極”的自适應科技跑鞋。
根據匹克提供的數據,2017年,該公司在科技研發上投入資金1.2億元,相比于2013年的7000萬元,5年累計增長超過71%。
二、國産品牌的做大也吸引了行業巨頭
鞋廠不可能什麼都自己研發,在材料科技方面,阿迪達斯與巴斯夫合作研發Boost材料的經典案例也激勵着國産品牌。
正如前文所說,跑鞋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材料科技,當跑鞋市場還比較小的時候,可能鞋廠有意願,化工企業難以下定決定為其研發材料;
因為如果産量有限,誰也不會花大的研發代價為一個小衆市場服務,但是随着跑步的大熱,跑步裝備幾乎成為所有品牌銷量最大的一個分支領域,這就使得跑鞋研發有利可圖,也促進了相關領域行業參與到跑鞋研發,從而帶動了跑鞋的科技進步。
三、國産跑鞋紛紛建立自己的跑步實驗室
根據小編的了解,目前各大品牌,比如李甯,特步、喬丹等等,都建立了自己的跑鞋實驗室;
其中包含了大量高科技設備,比如動辄上百萬的步态分析跑步機、動作捕捉系統、足底壓力測試系統、高速攝像系統等等,這些黑科技對于跑鞋的測試研發是必不可少的,也都屬于研發投入的重要組成。
加大研發絕不是一句空話,跑步實驗室的建立體現的是鞋廠實實在在的研發投入,這些機構也必将帶動國産跑鞋在質量性能上的持續進步。
三、你會選擇國産跑鞋嗎?
國産跑鞋追趕國際大牌的腳步不會停下,當然這條路也注定不會輕松容易,品牌的形成是曆經多年最終在消費者心目中所積累的口碑和認可度,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要想徹底轉變跑者對于國産跑鞋的認知度,糾正人們國産跑鞋不如國際品牌的印象,還需要國産品牌不斷努力,并且當自強。
這裡面既要紮紮實會的研發投入,也要市場營銷、品牌推廣等方面的全力配合,畢竟這已經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時代。
當然,單從研發角度而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所謂自主研發也不完全是關起門,閉門造車式的研發,很多鞋廠聘請國外設計師進行跑鞋設計,通過收購國際品牌獲得相應品牌的研發團隊和研發能力、建立全球供應鍊等等都屬于廣義的自主研發的範疇;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國産跑鞋未來會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跑者也會選擇國産品牌,打破人們普遍存在的價高一定質好的心态。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國産跑鞋2019年新款跑鞋的科技和品牌特色。
四、國産跑鞋的力作究竟如何?
1、匹克
去年年底,匹克首款運用“态極”中底科技的産品——“态極1.0”跑鞋在天貓首發,線上首批限量的跑鞋在51秒内便迅速售罄。
“态極”主打“自适應智能”概念,可以根據不同運動狀态,實現自适應性緩震與回彈功能。
2、特步
特步在跑鞋市場深耕多年,成為國内馬拉松最大的贊助商之一,特步跑鞋品類衆多,2019年其主打大衆市場的動力巢系列以及主打競速市場的160系列等,收獲了不錯的口碑。
3、李甯
李甯同樣跑鞋系列衆多,輕雲、赤兔等等,并且其代代相傳,每年不斷推陳出新,打造品牌的決心和勇氣和信心可嘉。
4、安踏
安踏2019年主打氫科技,強調透氣輕便,同時其全掌氣墊系列腳感與耐克也幾乎沒有差别。
5、喬丹
喬丹在2019年上半年最後一場金标賽事蘭州馬拉松賽上發布了其新品幻影,主打穩定型跑鞋,其設計中也充分體現了其提高腳踝穩定性的重要意義。
6、多威
多威作為國内少數以跑鞋起家的運動品牌,在跑圈已經形成“大神都穿多威”的品牌印記,其戰神系列也的确博得很多精英跑者青睐。
其廣被诟病的顔值問題近期也得到較大改進,體現出品牌的持續進步。
五、總結
有人一直對國産跑鞋存在偏見,有人則沒有偏見隻是根據個人調性選擇自己喜歡的國際大牌,這與愛不愛國其實沒多大關系;
也有很多跑者不斷體驗國産跑鞋,或者在國産和國外品牌中不斷對比,傾聽來自消費者的聲音,持續研發和不斷創新。
國産跑鞋的未來會越來越好,市場份額也會越來越大,這顯然是可以預見的未來。
跑鞋是跑者的第一裝備,相信不少跑者在選鞋這方面會感到頭疼,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合适的跑鞋。
是不是鞋的長度合适就OK了?
如何區分緩震型跑鞋和支撐型跑鞋?
我究竟是适合緩震型跑鞋還是支撐型跑鞋?
如何根據腳型選鞋?
不同水平跑者如何選鞋?
這些問題似乎你能在網上查到很多資料,但看過後往往又不明就裡,稀裡糊塗。
研習社邀請了全馬250水平跑者鄭家軒,通過七個步驟告訴你如何選鞋,按照這七個步驟,你就是選鞋專家。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文章】
悶熱潮濕的初夏體感難受度不亞于酷暑,這個季節該怎麼跑?☝
如何在不同條件下有效拉伸?☝
間歇訓練前做好這個,才能讓間歇跑發揮最大功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