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文學科關鍵詞研究

人文學科關鍵詞研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4 13:27:35

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為拉動經濟增長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了巨大貢獻。各國都在大力建設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STEM),以期在國際競争中占據優勢。在此背景下,人文學科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人文學科如何發揮自身價值?本報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相關學者。

  人文學科面臨多方挑戰

  近年來,美國和英國高校人文學科學生數量持續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穩定性增強,驅使學生轉向他們認為“銷路”更好的學科。英國劍橋大學現代文化史教授彼得·曼德勒(Peter Mandler)表示,人文學科“市場需求”下降具有多方面原因。事實上,STEM學科和社會科學學科未必比人文學科更有“銷路”。有數據顯示,與所學專業相比,雇主更看重畢業生是否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是否具有靈活性和訓練潛力。人文學科向我們傳授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形式的人類經驗,幫助提升自身的“雇傭價值”。

人文學科關鍵詞研究(人文學科創新發展無窮期)1

  美國普羅維登斯學院英語系教授埃裡克·班尼特(Eric Bennett)提到,在美國,人文學科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形成一種“行得通”的傳統意識,即既能毫無保留地批判曆史上對女性和少數族裔的壓迫,又能激發一種社群感和代際延續感。學術研究以趨勢為中心的邏輯加劇了這一挑戰,很多學術研究人員因研究的新穎性、能夠推翻過去的理論而得到職業獎賞,但這使學術研究傳統和延續性受到威脅。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于提供了一種找到自我根基的方式,給人以精神上的滋養并促進團結。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語文學教授邁克爾·貝魯布(Michael Bérubé)看來,人文學科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許多人不理解為什麼需要開展新的人文科學研究。這些人認為,人文科學僅是對經典文本、曆史性建築、藝術品等進行研究。因此,人文學科需要闡明重新解讀人類思想文化遺産的必要性,并運用批判性思維工具解決一系列當代問題。

  英國華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史蒂夫·富勒(Steve Fuller)認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來源不斷增多,然而這些信息源常常相互矛盾,于是人們不得不自己決定相信什麼。這是知識大衆化的一個自然發展過程,對高校人文學科的正當性構成挑戰——人文教育告訴人們應該相信什麼、向往什麼,而今人們對此提出質疑。

  人文學科不可替代

  美國北得克薩斯州大學哲學系教授羅伯特·弗羅德曼(Robert Frodeman)對本報記者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文學科面臨的經費困境将更加嚴重。人文學科需大幅提升社會影響力,産生更大的現實效用。

  人們不必過度區别或比較不同學科的“價值”。曼德勒表示,接受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學生學習自己喜愛或擅長的學科時,會從中受益頗多。過去一段時間,世界快速變化,複雜性增加,人文學科在“與時俱進”方面并不遜色于其他學科。在某些方面,人文學科的積累性更強,更容易跟上時代發展變化并及時更新。

  人文學科常以主觀的、個性化的方式,幫助人們了解生活在特定時期和地區意味着什麼。貝魯布認為,人文學科有助于豐富人們的認知,讓人們意識到人類社會和文化有多種形式,人類具有無限的想象力。此外,人文學科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對“價值”本身的理論化:什麼是有價值的?為何有價值?評估價值的形式有哪些?這些是人類關注的永恒問題。人們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維、辨識能力、深度思考能力。社交媒體的流行使人們難以分辨現實與幻想、真相與謊言,人文學科有利于幫助人們提升辨别能力。

  富勒談到,人文科學一直定義着作為“人”意味着什麼。在古典時代和中世紀的歐洲,這被理解為使人們得以自主思考和行動的特定技能,其典範是在公共辯論中捍衛自己觀點的能力。進入現代,人文科學被擴展為培育公民身份的“通用模型”,人們被教導與一種共同文化乃至社會整體建立身份認同并為其作出貢獻。随着時間的推移,與商業和創業活動相關的技能也被視為“人文的”,但在這一方面,目前仍存在激烈争論。

  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環境人文科學中心主任普爾·霍爾姆(Poul Holm)表示,自古以來,人文學科對長期人類行為的表達和決定起着重要作用。承認人文學科如其他學科一樣産出成果很重要,有助于人們批判性地看待世界、改善世界。

  貼合人類發展新趨勢

  富勒認為,人文學科要面向未來,朝着“人類2.0”的方向前行。超人類主義和後人類主義越來越多地被用來描述人類的“另類未來”,今後将在人文科學中占據重要地位。超人類主義與後人類主義在人類應放大還是縮小與自然的差異這個問題上持不同立場。前者主張通過研發和普及先進技術,增強人類的智力和體能;後者主張人類與自然融為一體,認為人類僅是地球上衆多的物種之一。這兩種理論雖有區别,但都挑戰了主導人文科學研究和教學的關于人類的古典甚至現代觀念。這些未來主義理念對人文科學特别是倫理學和哲學有着巨大影響。

  有學者認為,人文科學的作用不是描述和建設世界,而是對已确立的觀念發出批判性聲音。霍爾姆表示,這是一種極端立場,人們無法在放棄了解現實和真相的同時保留學術地位。解決複雜問題需要将一切相關知識集合起來,學術界當前應打破學科壁壘,建立跨學科合作的科研環境。在跨學科—超學科科研環境下,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應綜合為一個整體,任何一類科學或一門學科都不應享有“特權”和“霸權”。理解并應對全球性挑戰,要求人們掌握并運用各個領域的人類知識。科研勞動分工意味着知識被劃入不同的參考系統,但通過跨系統對話,人們能更好地應對可持續性、恢複力、抗沖擊性、适應性等方面的挑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記者 王悠然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衆号cssn_cn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