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6月22日電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绮羅”……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羅經常被提及,如今卻鮮少有人能說清楚羅為何物。
當“@朱伯伯的蘇羅”在抖音平台上線,講述羅的傳奇、演示羅織技藝時,很快便吸引了10多萬粉絲關注。這位“将織布機搬到抖音”的“朱伯伯”,就是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吳羅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立群。
圖為工作中的朱立群。(受訪者供圖)
朱立群出生于1958年,上世紀70年代,高中畢業的他被分配到蘇州市原吳縣絲織二廠,一幹就是20多年。1996年,積累了豐富經驗和技術的朱立群創建蘇州市錦達絲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達絲綢”),組建絞羅攻關技術小組,試制了大批産品。
慢慢地,朱立群的蘇羅産品開始在國内面料市場嶄露頭角。2015年,蘇羅首次參加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摘得當年中國四季絲綢面料創新設計大賽春夏組金獎。他還用3年時間複原了出土文物中的“壓金雲霞翟紋霞帔”面料制作工藝,并系統性歸納總結這種失傳的四經鍊式羅技法,樹立了我國織羅技藝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圖為工作中的朱立群(受訪者供圖)
羅,是一種質地輕薄,經線相互扭絞與緯線交織形成絞孔,使表面呈條狀或花型分布的絲織物,距今已有5000多年曆史,曆代均被視為絲綢珍品。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素有絲綢之鄉美稱,所産絲羅在曆史上享有盛譽,被稱為吳羅,也叫蘇羅。
“蘇羅是象征我國古代先進生産力的文化瑰寶,我們不能讓它淹沒在曆史長河中。”朱立群說,近年來,海外市場對絲羅面料的需求逐漸走低,原材料價格上漲,加之疫情沖擊,錦達絲綢過去主要依靠的出口銷路幾乎進入死胡同,工廠員工數量也由鼎盛時期的150多名壓減至50多名。
痛定謀變。就在朱立群苦苦拓展銷路的時候,轉機出現了。他發現國内逐漸掀起了一股漢服熱,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自發鑽研古代服飾文化。他說:“我發現抖音上有大批年輕人熱衷古風,尤其是漢服,很多人為了一件好料子漢服不惜投入幾千元甚至上萬元,抖音上與漢服相關的優質短視頻更是比比皆是。”
朱立群的抖音視頻截圖(賬号@朱伯伯的蘇羅)。
2021年,朱立群抱着試一試的心态開設了抖音賬号“@朱伯伯的蘇羅”,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興趣。
“突然想起小時候幫外婆紡線”“期待這些美好色彩和觸感重新走進現實生活”“好想學織羅”……大批年輕網民關注蘇羅。
“這是個機遇。”朱立群說,他順勢将銷售重心從海外轉至國内,并投入更多精力深耕線上銷售。“過去出口占八成、内銷占兩成,現在這個比例倒過來了。”甚至連他原本不抱希望的散客訂單,也漸漸占據了銷量重要一部分。
開通抖音賬号1年多來,朱立群發布了近400條視頻,收獲了超11萬粉絲,通過抖音電商賣出了4000多件産品。
銷量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抖音電商,朱立群看到了傳統手藝的未來。
5月31日,在抖音電商第二屆生态大會上,朱立群被評為“年度人物”。他希望通過抖音電商讓更多人看到、買到中國好絲綢,并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這項傳承數千年的非遺技藝。
圖為工作中的朱立群。(受訪者供圖)
如今,朱立群年過六旬,但他卻感覺“自己的青春才剛剛開始”。在他的規劃中,蘇羅要與時尚界、設計界、服裝界跨界融合,開發出更多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産品,讓這種看似曲高和寡的“奢侈品”進入尋常百姓家。
40多年歲月流轉,不變的是朱立群對織羅的一腔熱忱。“車馬慢,歲月短,一生隻夠愛一行。”他說,希望用“網絡沖浪”為傳統手藝正名,讓更多民衆了解非遺工匠對品質精益求精的堅守和追求。
在抖音,像朱立群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堅守老手藝的人還有很多。抖音電商通過“看見手藝計劃”專項扶持,助力非遺手藝在平台實現更長遠的發展。
統籌:陶虹
記者:劉巍巍
終審:高潔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網絡達人說”工作室出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