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轉合是古詩結構章法(詩詞的結構謀篇)之一。“起”即起始,是一首詩的開頭;“承”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續、延伸;“轉”即轉折,是轉折變換詩意;“合”即收合,是在結句點明題旨,收束全詩。詩歌的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不但表現出詩人的思維進程和情感的發展與變化過程,而且使詩歌的結構嚴謹,波瀾起伏,曲折有緻。
一、起承轉合的作用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
1.“起”句定基調
“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緊扣标題,有統帥全詩、奠定基調、渲染氣氛等作用。好的開頭能收到先聲奪人之效。《登高》首聯以急風、高天、長嘯的猿聲、清渚、白沙、盤旋的飛鳥這六個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繪出了一幅蕭瑟肅殺的三峽秋景圖,奠定了全詩低沉的基調。
2.“承”句來蓄勢
“承”是“起”句的延續、深化,兩句之間的意思可互為佐證,結構上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登高》颔聯中的“落木”承首聯第一句的“風急天高”,為仰視所見;“長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視所得。無邊落木潇潇之聲與不盡長江滾滾之勢将秋意推向深廣,境界更為闊大、曠遠,從而使後面抒發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轉”句掀波瀾
“轉”是結構上的轉折,體現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轉換。“轉”句是顯示作者思路的最為關鍵處,在前面鋪墊蓄勢已足基礎上陡然一轉,頓生波瀾。《登高》的頸聯由颔聯寫景轉而抒情,盡情抒發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獨。
4.“合”句顯主旨
“合”是前面詩意的最後合成,它是詩人思想感情抒發的凝結點,有點明題旨,收束全詩的作用。《登高》尾聯兩句在頸聯兩句基礎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結于胸的不快,又似無可奈何沉重一歎。一個艱難時世中老病孤愁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令人痛惜!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景着筆,悲情落句。所以在結構上,“合”句(聯)常呼應開篇,首尾圓合。
二、起承轉合的呈現方式
1.絕句中起承轉合
憫農(其二)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五言絕句每句依次分别為“起承轉合”。“鋤禾日當午”寫農夫在田裡勞作的辛苦,是全詩的“起”;“汗滴禾下土”寫農夫勞作的辛苦程度,是對起句的繼續表述,所以是“承”。接下來,詩的視野離開了勞動場面轉向了餐桌,并且提出“誰知盤中餐”的設問,是非常明确的“轉”;末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回答前句的設問,點明主題,又是對全詩的“收”,也就是“合”。
2.詞中起承轉合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是“起”,交代詩人寫詩的時間、背景和狀态。“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是“承”,是承前叙述詩人的狀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轉”,是對“海棠依舊”回答的反诘。“應是綠肥紅瘦”是“合”,是對“海棠依舊”回答“錯誤”的糾正,“肥”“瘦”二字借來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點出春天已逐漸消失,寓意花與人同瘦,形象表達出作者對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3.曲的起承轉合
天淨沙·秋思 馬緻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老樹昏鴉”是“起”,描寫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為“斷腸人”的活動營造了背景;“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是“承”,是對眼前悲傷景物的繼續渲染。“夕陽西下”是“轉”,轉向詩人“秋思”主題的烘托;末句“斷腸人在天涯”,是羁旅傷感主題集中表達的“合”了。
律詩以聯為單位,絕句以句為單位。但“起承轉合”并非絕對的每二句一個層次,尤其是其中的“轉”與“合”,在許多情況下,往往表現在最後的兩個單句上。而表現為“承”的句子在詩中則占有較大成份。因詞、曲(包括古風)的長短句式的“自由體”,其“起承轉合”層次安排不能簡單的按句數劃分,要将句子和意思結合起來分析,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
【鞏固訓練】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随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強調什麼?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
1.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别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内容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結構來看,“聚散匆匆”一句為全詞第二句,相當于絕句中的“承”句。“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啟下句“散”情,并進一步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兩個意象來喻指離别之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