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知乎上有個熱榜話題,題主的問題是父母覺得她讀書讀得太多且沒有任何收入,性格還變了很多,于是關于還要不要繼續讀書她感到很困惑。
怎麼說呢,我算是一個讀書的受益人吧。
所以無論别人怎麼說,我都是始終讀書,是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這裡的讀書不僅僅是從小到大的教育,還有日常休閑時的讀書。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從小出身不榮耀的我,讀書讓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的眼界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一切,而是看到了更大的天空,看到了無數種人生可能性。
讀書,依然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小時候在資源還相對匮乏的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可以把一本《三國演義》來回翻好幾遍,可以清楚地背誦裡面的情節,被權謀、俠義所震撼。
稍微大一點的時候,讀《簡愛》、《傲慢與偏見》、《小婦人》等等,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認知,有了模糊的三觀,也有了屬于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
因為讀書,讓我窮鄉僻壤裡走到大都市,看到了很多很多跟我一樣經曆的女孩,她們在閃閃發光地活着,真的太棒了。
周國平先生有句話:“一個真正的寫作者,不過是一個改不掉寫日記習慣的人,他的全部作品都是變相的日記。”
一本書,就是一個人的生活寫照,看一本書,就是在與一個人對話,走他走過的人生。
梁文道寫過一段我很喜歡的話,他說:“有一種書會令人産生幻覺,你會以為它談的課題,恰巧是你最想談的。它走進那個課題的取徑,恰巧也是你自然而然會選上的那條路;甚至它的語氣,它的說話方式,也和你内在的聲音一緻,恍如己出。”
這就是讀書的樂趣,你會發現自己心中的某個想法被人看透,被人書寫,被人所知。
讀書,如同跟另外一個自己對話,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同類。
蔡康永說過這樣一段話:
為什麼我常鼓勵大家讀書?因為我們的人生非常有限,閱讀可以拓寬我們的經驗,看到别人的人生是什麼樣子。有機會看到别人的人生長什麼樣子,就會培養出一種抽離的能力。
我們這個時代,大家普遍面臨的問題就是埋頭掙錢,錢是多了,書讀的卻少了。
很多人活到三四十歲,為人父母,為了生活各種奔波,總能找到一份工作謀生,養家糊口,社會經驗也很豐富,但如果你問最近在讀什麼書?她們給的答案都是:這麼忙,哪有空讀書?讀書能當飯吃嗎?
有一個很紮心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16年可供調查的讀書人群人均讀書是7.86本,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習慣讀書的人,一年的閱讀量在七八本左右,而這不到十本書裡,還包括了各種玄幻、養生等書籍。
而在聯合國教科文調查中也發現了一組數據,那就是世界讀書排名前五的國家分别是猶太人、俄羅斯人、以色列人、德國人以及日本,這些國家的國民人均閱讀量在40本以上。
看到這樣的數據,不得不感到驚訝,這也就是說我們很多人大學除了專業課本和參考書之外,幾乎沒有讀過任何文學意義上的書籍了,走入職場後,很多人再也沒有讀過任何一本書了,反而對收入、房子、基金等這樣的話題侃侃而談。
說白了,都隻是浮于表面罷了。
易中天說:讀書是謀心。“讀書不要想着實用,不要有功利心。讀書是為了遇見一群有趣的靈魂。然後養一顆潔淨的心,做最真的人。”
所以我們看書,不妨多看一些,多接觸不同類型的書,将來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有多種不一樣的看法和角度。
關于讀書,作家、名人們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十分熱愛讀書。
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哪怕不能像作家一樣寫出一部傳世作品,但至少也能讓我們在遇到問題時多一些思考,在面對選擇時多一些認知。
就像三毛說的:“讀書多了,容顔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複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