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東北插班生兩位父親的友情

東北插班生兩位父親的友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3 14:09:02

1999年清明節前的一天,是李小玲有生以來最尴尬的日子。那時她還不到14歲,和妹妹李小玉一起跟在爺爺身後,從湖南藍山縣來到嘉禾縣。一路上,爺爺不斷囑咐姐妹倆:到了那邊,嘴巴要甜一點,管你媽的男人叫爸爸,記住。李小玲心想,我有爸爸,叫别人爸爸多難為情。轉了兩次車,又走了半個小時的路,祖孫三人總算抵達目的地。在這裡,李小玲第一次見到李享知——媽媽的丈夫。那時,李小玲還不知道,這是一個即将改變她命運軌迹的男人,一位平凡又偉大的繼父。

東北插班生兩位父親的友情(湖南63歲繼父靠種地把三個繼女送上名校)1

李小玲三姐妹

一、父母的愛情故事

直到李小玲成年之後,才陸續得知父母的愛情故事。“愛情”兩個字是李小玲冠上的,樸實的農村人,哪會用如此文绉绉的詞語。

母親李水英是個苦命人,早年和李小玲的生父結婚,沒過上一天好日子。生父性情暴躁,貪酒好賭,賭輸了回家打老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忍無可忍的母親帶上最小的女兒李冬冬,回到位于嘉禾縣的娘家,将李小玲和李小玉姐妹倆留在藍山縣。

回娘家不久,母親就遇上了現在的丈夫李享知。

說起來,李享知還是當地有名的知識分子,他是七十年代的高中生,做過村主任和鄉鎮人大代表。李享知也是個苦命人,妻子早逝,留下一女兩男三個孩子。此外,還有個又聾又啞且有智力障礙的二哥,一直跟随李享知生活。

在農村,有文化不能當飯吃,介紹的女人一聽李享知家庭負擔那麼重,都被吓跑了,直到遇上李水英。

大概是出于同命相憐吧,李水英并不嫌棄李享知的家庭條件,相反,她一方面很敬重有文化的人,另一方面感動于李享知的情深義重。

1993年,李水英帶着小女兒李冬冬,與李享知組建了新的家庭。家裡一個殘疾哥哥,兩兒兩女四個孩子,全靠李享知夫婦養活。

盡管生活艱辛,但李享知很知足。他這樣的條件能娶到媳婦都不錯了,更何況李水英勤勞善良,知冷知熱。

東北插班生兩位父親的友情(湖南63歲繼父靠種地把三個繼女送上名校)2

李享知夫婦

六年時間匆匆過去,轉眼來到1999年。清明節前夕,李水英前夫的父親帶上李小玲姐妹倆來到嘉禾縣,打破了李享知平靜的生活。

在破舊的紅磚房堂屋裡,李小玲的爺爺聲淚俱下痛罵兒子不是人,連親生女兒都養不活。說完,爺爺用力戳了戳李小玲的後背。爺爺的勁兒可真大呀,把李小玲推了個趔趄。她想起爺爺的囑咐,怯生生喊了一聲“爸爸”,兩行淚珠子就從眼眶中滾落下來。

事實上,李小玲是很願意來到這個新家的,不管怎麼說,起碼這裡有疼愛她們的媽媽,不用挨打。

生父是姐妹倆的童年噩夢,他常常因為打牌輸了就把氣撒在女兒身上,一邊喝酒一邊數落孩子,讓一雙女兒跪在他跟前認錯。在生父家裡,李小玲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盡管她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依舊可能招緻生父劈頭蓋臉的“教育”。或順手一耳光,或抓起地上的掃帚,打得姐妹倆渾身是傷。

媽媽走了,又沒有爸爸呵護,李小玲和妹妹在村裡就成了被欺負的對象。她們好似兩隻小老鼠,任何人見了都可以踩上兩腳。

爺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苦于年邁無力保護孫女,于是想出這麼個辦法,将孩子送去她們的母親家,請求繼父收養。

母親李水英見到兩個女兒,興奮之餘不免愁苦,供養家中的七張嘴吃飯已經夠艱難了,再添兩張真不知如何養活。聽到孩子在那邊所受的苦,做母親的心中不好受,隻是為難地看向丈夫。

東北插班生兩位父親的友情(湖南63歲繼父靠種地把三個繼女送上名校)3

爺爺再次推了推李小玲,示意她們“出絕招”。這是在路上商量好的,到了關鍵時候,兩姐妹得向媽媽和她男人下跪,祈求他們收留。

14歲的少女具有非常強的自尊心,喊“爸爸”已經夠難為情了,李小玲不願意跪,隻是用若有所求的目光看向李享知——這個剛剛被她稱作“爸爸”的男人。

“行。”李享知斬釘截鐵吐出一個字,良久,他補充道,“也就是多兩個碗、兩雙筷子的事,大人過一天娃娃過一天。”

那一刻,李小玲恨不得跳起了擁抱眼前這個男人,她清楚,自己和妹妹終于得救了。

二、再窮不能窮教育

剛來家裡,李小玲非常擔心,那麼多弟兄姐妹,自己和妹妹會不會被欺負。那時,她認為這個世界充斥着惡意,因而内心滿是仇恨。相處一段時間後,李小玲松了口氣,父親李享知是個儒雅又溫和的男人,兄弟姐妹們也很友善。在這裡,她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家庭溫暖。

溫馨的日子沒過多久,李水英就病倒了,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幾乎喪失了勞動力,隻能做一點輕微的家務活。在農村,供養六個上學的孩子外加一個殘疾人,本來已經很艱難了,李水英的病讓這個家雪上加霜。一邊勞動力少了一個,另一邊還需要求醫問藥。

東北插班生兩位父親的友情(湖南63歲繼父靠種地把三個繼女送上名校)4

李享知夫婦

不得不說,李水英當年的選擇非常明智,這真是一個值得托付的男人。李享知非但沒因妻子生病而抱怨半句,還盡心盡力照顧她。幾個孩子年齡差不多大,李享知竟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沒有厚此薄彼。

在二十世紀初期,農村掀起一股進城務工潮流。村裡很多人家都外出了,留下不少荒地。李享知似乎見到了“商機”,獨自承包了14畝荒地,靠種地供一家九口吃飯,供六個孩子上學。

李小玲記得,在那些窮苦的日子裡,家中依舊充滿了歡笑。晚飯時間是最熱鬧的,孩子們放學了,父親也從地裡勞作回來。母親在廚房的角落裡放一口大鍋,大家排着隊打飯。在飯桌上,父親要逐一過問大家的學習情況,鼓勵“後進者”向“先進者”看齊,并宣布一條規定:凡是學習好的,上到初二以後就不必參與家裡的勞動,隻管用心學習。

孩子多,不免發生争執。但凡告狀告到李享知跟前,不管對錯各打三十大闆。之後,大家都不敢打小報告,出了問題私下解決。看起來李享知不明是非,但他早已洞察到了一切。等吵架雙方消了氣,李享知才在飯桌上“點到為止式教育”。他常說“響鼓不用重錘”,因此從不打罵孩子,這讓吃夠生父苦頭的李小玲如沐春風,并痛下決心改正錯誤。

再窮不能窮教育,這種理念早年在農村是非常罕見的。人們都巴不得孩子不要上學了,幫家裡幹活。村裡不少好心人提醒李享知,别人家的丫頭總歸不是親生的,何必苦了自己。李享知不理會村裡人的說法,堅持送孩子們上學。因為經濟拮據,他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錢,若是孩子提出買學習用品,他卻非常慷慨。

有一回,李水英腳上的舊傷發作,李享知放下農活,到嘉禾一中給李小玲送生活費。李小玲看到父親從破舊的褲兜裡掏出幾張鈔票,把唯一一張百元大鈔遞給她,轉身就走。望着父親逐漸遠去的背影,小姑娘尴尬地向同學解釋:“哎呀,我爸走得匆忙,連衣服都沒換。”其實,李享知哪有多餘的衣服,這身打滿小補丁的舊衣服是他最體面的行頭,隻有出門才穿一次。

東北插班生兩位父親的友情(湖南63歲繼父靠種地把三個繼女送上名校)5

李小玲回家同母親李水英說起此事。李水英去鎮上扯了幾尺衣料,打算為李享知做一件像樣的衣服。哪知李享知死活不要,讓妻子把衣料退了。

李小玲常常感歎,許是小時候在生父家吃了太多的苦,引發上天垂憐,重新送給她一位世界上最好最善良的父親。李享知不僅在花錢方面對孩子大度,還在生活中極盡所能關愛每一個孩子。

初中離家大概有七八裡路,不能住校。有天下午,突然下起了大雨,孩子們都沒帶傘。李享知丢下手裡的農活,硬是走上半個小時為孩子們送傘。幾個孩子回家時隻濕了庫管,而他們的父親全身都濕透了。那天晚上,李享知病倒了,發燒又咳嗽,用被子捂出一身汗,第二天照舊下地幹活。

2008年放寒假的時候,郴州遭遇多年不遇的冰災。小女兒李冬冬當時正在郴州複讀。其他孩子都回了家,唯有不見李冬冬的身影,李享知放不下心,在冰天雪地裡走了二十多裡路,趕到縣城。由于極端天氣,縣城客車停運了,李享知沒多想,當即雇了一輛小車開到郴州。

找到李冬冬的時候,全宿舍隻剩下她一個人。孤獨的小姑娘見到親人,哇地一聲大哭起來。此時,她已兩天沒吃過溫熱的食物了。

雇車花了三百多塊錢,這對一個貧困家庭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支出。這錢原本是留着過年的,雇車之後,家裡連五斤肉都買不起。李冬冬自責得直流淚,李享知安慰她說:“過年吃什麼不重要,一家人整整齊齊平平安安聚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年。”

三、兄友弟恭傳家風

不得不承認,學習真的需要天賦,六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呈兩極分化。李享知親生的三個孩子學習不好,初中畢業之後外出務工,而李小玲姐妹三人個個是尖子。在李享知的鼓勵下,三個小姐妹你追我趕,年年拿第一名。

東北插班生兩位父親的友情(湖南63歲繼父靠種地把三個繼女送上名校)6

2004年,大女兒李小玲考上了湖南湘潭大學。畢業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李小玲打算考研究生。李水英聽了很生氣,責怪李小玲說:“你是老大,家裡好不容易把你供出來,你該想想如何為家裡分擔點,兩個妹妹還在念書。”

那天晚上,李小玲在飯桌前不停抹眼淚。李享知得知情況後非常支持,他說,“你盡管去考,多讀書總是好事情。”這位樸實的父親,說不出豪言壯語,卻用簡單的話語撫平了李小玲的心。

2010年,李小玲考上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

二女兒李小玉也不甘示弱,大學畢業後,以姐姐為榜樣,考上了美國林肯大學學前教育碩士研究生。

上美國念書的前一晚,李小玉同李享知聊到深夜,也哭到了深夜。李小玉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又心疼父親面朝黃土背朝天把自己送上名校。李享知不知該如何安慰二女兒,隻是不斷翻看她的行李箱,檢查有沒有漏掉的東西。他好像突然想起了什麼,到廚房拿來一雙筷子放進去,對李小玉說:“聽說美國人不用筷子,我怕你不習慣。”李小玉頓時破涕為笑。

第二天,李享知扛着行李,非要親自送閨女上飛機。在北京,為了省下兩百元打車錢,李享知扛着行李擠地鐵,兜兜轉轉來到機場,後背已經濕透了。李小玉的心在默默流淚,她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念書,不辜負老父親的期望。

小女兒李冬冬的成績趕不上兩個姐姐,第一次高考失敗了,李享知鼓勵她複讀一年。2008年,李冬冬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看到兩個姐姐都念了研究生,李冬冬當然不甘落後,也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

如今,大女兒李小玲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家庭幸福美滿。二女兒李小玉在美國念完碩士之後,又考入哈佛大學讀博士,現在是美國矽谷的一名軟件工程師。小女兒李冬冬回到湖南,在嶽陽市的一所中學教書。

東北插班生兩位父親的友情(湖南63歲繼父靠種地把三個繼女送上名校)7

李享知和李小玲

小女兒李冬冬曾在《我的父親》中寫道,“印象中家裡很窮,但父親在對我們的教育方面從沒窮過。”

大女兒李小玲在散文《父愛如山》中如是寫,“是父親為我們遮風擋雨,艱難鋪路,我們才擁有了廣闊的天地。”

四、後記

2022年初,李享知被評為郴州市第一屆道德模範孝老愛親類“湖南好人”。人們知道了有這樣一位了不起的農民,對殘疾二哥不離不棄,先後把三個繼女培養成名校碩士、博士。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李享知出名了,有人開始質疑他的行為,為什麼單單培養妻子的三個女兒?

就在網友們議論紛紛的時候,李享知和前妻所生的大女兒李海英站出來澄清。當初并不是父親偏心,而是他們姐弟三人學習不好。三個妹妹有出息,全家人都很開心,并真誠祝福。李海英無法忍受網友對父親的偏見,這可是他們所有人都敬重的父親啊。

東北插班生兩位父親的友情(湖南63歲繼父靠種地把三個繼女送上名校)8

李享知與前期的女兒李海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