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常見的漢字偏旁部首有哪些

常見的漢字偏旁部首有哪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2 05:25:38

漢字以形聲字居多,其形旁、聲旁也多與部首重合。所以掌握常用部首的意義,對于從字理上,理解一個字的正确含義很有幫助。尤其對于遇到未知的漢字,而又必須判斷其含義的這類推斷實詞含義的試題,作用尤為明顯。

比如說,看下面3個句子:

①造飲辄盡,期在必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②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蒲松齡《促織》)

③史公(指史可法)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上面三個句子中的“造”意為“到”,至今成語有“登峰造極”,口語中有“造訪”。都是“造”字“到”意的遺存。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制造”義是“造”的基本義,而“到”這個義項,我們很陌生。

常見的漢字偏旁部首有哪些(漢字的字義之第三篇)1

如果懂得漢字以形表意的特點,就可以從字形上找出蛛絲馬迹,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字的本義。

“造”字屬于“辶”部,就是我們俗稱的“走之底”,在繁體字中,“走之底”作“辵”這個字念chuò,上面的三撇其實是“行”(háng)的變形,“行”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十字路口。三撇下面的部分是“止”的變形,“止”又是什麼呢?就是人的腳掌及腳趾。所以“辵”即“走之底”會意,腳在道路上行走,所以從“走之底”的部首,多與道路、行走有關。

常見的漢字偏旁部首有哪些(漢字的字義之第三篇)2

當然,上面的說解都是根據甲骨文得來的,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成熟的文字,它對于探究漢字起源,解釋漢字本義非常重要。由于甲骨文(包括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大多刻畫在龜甲上,字形較難描摹,如果制圖,排版不便,在這裡就略去其字形,下文依照此例,望讀者諸君原諒。

再看兩個高考文言文的例子:

④積苦眩瞀,屢予告。(2014年廣東卷)

⑤紞被譴自經,舁屍歸,屬吏無敢往視,祖獨往經理其殡。(2014年四川卷)

④句中“瞀”字不解,但下從“目”字,表示它的義項與眼睛有關,結合上字“眩”,可以認為是眼睛昏花的含義。

⑤句中“舁”不解,若知道其所從之“廾”,可表示雙手捧持,意即從“廾”之字多與雙手動作有關。後加一“屍”字,可推知其意為“擡起”。另外,可以從弄、弈等字獲得啟示。


或許,你還對我的這些文章感興趣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第四課《歸去來兮辭》注釋商榷

《愚公移山》中的“誇娥(不讀é,讀yǐ)氏”,原是大螞蟻

人教版高中新課标(必修五)第五課《滕王閣序》注釋指瑕

新課标北師大版高中語文必修4《廉頗蔺相如列傳》注釋指瑕

對中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懷才不遇”主題的深思

如何解決文言文難學難懂的問題,這篇長文或許能幫你

打通文言文翻譯的最後一公裡,你需要這四個技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