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C
繼續之前的讨論,聊聊全球化對中美兩國的負面影響,以及去全球化的後果。
1、
對中美兩國全球化的代價是什麼?
對美國來說,最大的代價就是财富不平等。跨國公司通過全球化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但這部分利潤,隻能被很少的一部分美國人獲得。
美國最富有的0.1% 12萬個家庭占有的财富,和比較窮的90%的1億1千萬家庭占有的财富總量相當。
1964年到2018年,美國人平均小時工資,從2.5美元漲到了22.65美元,好像漲了8倍,但是,通脹調整後,幾乎完全無增長。2018年的通脹調整後的工資,還不如1970年的水平。股指呢,1964到2018,通脹調整前标普股指漲了接近40倍,調整後,也漲了接近5倍。如果從裡根上台的1980年看,就更明顯了,通脹調整後的工資勉強漲了10%,通脹調整後的股票漲了接近8倍。
從1992年到現在,美國一直處于低通脹階段。然而,總體的低通脹并不代表所有品類都是低通脹。
對美國,1996年到現在,同時出現可全球化的商品的通縮 和 不可全球化服務的通脹。
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到,在1996-2016年,20年間整體55%的通脹率(年化2.2%)是比較溫和的。但所有無法全球化的本地服務的漲幅遠遠大于平均通脹率。大學學費漲了200%,醫療漲了100% 。而玩具,服裝,汽車,家具,家電這些全球化的産品,在20年間價格不升反降。
價格上升的同時,服務的質量并沒有提高。美國的平均每人的醫療費用年支出超過1萬美元,遠遠高于任何一個其他的G7國家。而美國的人均期望壽命,在G7國家中是最低的。近幾年,不斷沒有上升,反而在下降。
貧富差距擴大,讓川普登上總統大位。
供應鍊安全是第二個問題。川普政府比之前任何一屆美國政府都更強調供應鍊安全,之前主要精力放在通信産品(ICT)上。這次疫情開始後,也開始着手把中國和其他美國以外醫療設備供應鍊轉移回美國。同時,全球化也加強了美國跨國公司的地位,特别是互聯網輕資産的跨國公司,通過各國不同稅收政策之間的漏洞,為自己獲得了額外利潤。跨國公司富可敵國,還少繳稅。
産業空心化和金融化是第三個問題:随着美國制造業的外遷,美國經濟的空心化和金融化也日趨明顯。經濟無法擺脫貿易和财政雙赤字的局面,而雙赤字又依賴于美元的儲備貨币地位。巨額國債要求美聯儲必須維持低利率。
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了描述美國宏觀經濟的核心公式 投資 财政赤字 = 儲蓄 貿易赤字
在低儲蓄率的情況下,美國的高額财政赤字,必須依靠貿易赤字,也就是外國在美國的儲蓄來維持。
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結果,增長變得更加“金融化”:債務不斷增加,中央銀行通過購買債券為主的資産變相印鈔向經濟注入資金,以維持低利率和經濟增長。而額外的資金不斷的在資本市場空轉,吹高資本市場的泡沫,同時越來越難以收場。對金融危機,政府的對策是削減資本成本(降息),而不是解決危機的根本原因。
2、
全球化對中國的代價是什麼?
第一,是賺規模不賺錢,利潤大頭都被美國人賺走了。
對于全球化的行業,比如廣義商品制造業、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大規模生産,做到很大的規模,但企業的利潤率遠低于美國。中國的家電行業和手機行業就是一個例子。全球化,是資本和技術充裕國 - 美國的資本和技術的回報上升,使稀缺國 - 中國的資本回報和技術回報下降,企業利潤率低。但中國政府和大部分企業家都有極其頑強的精神,甯可利潤低,也要想一切辦法投資技術,擴大産能,讓産業升級。而中國的大市場和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又給了這種升級機會。
中國的外彙管制,又使大量資本無法外流投資海外,雖然資本回報率低于美國,但被迫在中國國内自循環,尋找投資機會。
現在中國企業在很多工業門類都實現了規模效應,不但在勞動密集型産業有比較優勢,甚至在資本密集型産業也有了比較優勢。現在也在一步步向上遊爬升。
當然,在做大規模的同時,在環境和自然資源等問題上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第二,做大規模的同時,也背上了經濟周期的重負。
在西方輸出制造業産能的同時,也輸出了經濟周期。讓中國背上了經濟危機中産能過剩的包袱。
經濟危機的本質是什麼,馬克思的定義是生産過剩,凱恩斯的定義是有效需求不足。其實都差不多。
按馬克思的說法,資本占有規律和市場競争規律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産能力的跳躍擴展,提供了強大的利益刺激和外在壓力;以私有産權為基礎的工廠制度、股份公司制度為生産能力的擴展、資本突然擴展能力的增長提供了有激勵效應的微觀制度結構;生産的無政府狀态為社會生産的盲目擴展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或宏觀制度結構。
當産能大于需求時,就出現了經濟危機。過去我們說西方帝國主義到處占領殖民地,第一為原材料,第二為市場。中國現在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的工業産能可能供應全世界需求。
在經濟周期中,産能的主要擁有者,重資産一方,就是危機中最痛的人。
在08/09年金融危機中,為什麼有一種說法:“救美國就是救中國?”。原因就是美國通過輸出産能,把中國綁在在美國的戰車之上,美國金融吹泡沫出現經濟危機,中國因為是重資産重産能一方,反而受傷更重。如果中國追随美國繼續吹泡泡,後面的潛在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過去幾年無比痛苦的去産能,去杠杆,去庫存,也是08年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對中國沖擊大放水政策的後遺症。
以前學政治,西方國家到處占領殖民地,一為原材料,二為市場。需要市場消化産能。其實,中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産能過剩,需要市場。
從這個角度,中美經濟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其實也沒說錯。
全球化給中美雙方都帶來了好處,同時也帶來了負擔。
3、
去全球化的後果是什麼。
首先,去全球化對美國的弊遠大于利。美國統治剝削世界經濟是靠着美元金融霸權,美國企業能夠獲得超額利潤,美國股市三十年大牛市也是靠的金融霸權。(就和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一樣)
去全球化,首先是美國公司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美國國内通脹壓力增加,低利率政策遇到挑戰,美國股市維持不住高位。
去全球化,對中國來說,就是産能利用率下降,就業壓力巨大,外貿和出口制造業倒閉,大量失業。
請大家記住,美國現在剝削全球的基礎,就是雙赤字政策。就是這個公式:投資 财政赤字 = 儲蓄 貿易赤字。如果美國真的自給自足,沒有貿易赤字,沒有了外國給美國貢獻的儲蓄,美國經濟就會出大問題了。
對美國最有利的去全球化不是自給自足,而是美國想辦法把中國擠出全球市場。培養新的合作國家,充當美國的制造業打工仔。奧巴馬時代推進的TPP和TTIP就是這個思路。這兩個協議,特别是TPP,才是真正對付中國的殺手锏。一旦搞成,對中國的傷害難以估量。TPP和TTIP是美國的百年大計。
但TPP的本質,仍然是美國要外移制造業,為了吸引其他國家加入,美國多少也要讓一些利益。政治上就不正确。希拉裡是TPP的主要推動者,但在2016年大選中仍然被迫表态反對TPP。但如果希拉裡當選,估計仍然會推動類似TPP的計劃。好在川普上台了。
川普的思路是制造業回流,減少貿易逆差。前文說過,美國的經濟霸權就是建立在雙逆差的基礎上,要減少逆差,除非美國能真正把财政赤字降下來。
4、
全球化中,美國得到了利潤和股票牛市。中國得到了就業産能和GDP。去全球化,中國的問題就是産能。
美國輸出産能的同時,也把經濟周期輸出給了中國。美國感冒,中國發燒。
一旦沒有了美國的需求,中國的産能就會嚴重過剩,而去産能的過程是異常痛苦的。企業破産,人員失業,GDP增長速度下降。
好在我國過去幾年一直在努力提振内需,2018年88萬億人民币的GDP中,淨出口的貢獻隻有7000多億元(貿易 服務的總順差,和外貿順差概念不同)。雖然美國需求下降會導緻外向型企業損失慘重,但應該也不是過不去的坎。
去全球化,中美一定會兩敗俱傷。誰會傷的更重?我的判斷是,短期也許中國更痛一些,但長期美國會傷的更重。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5、
最後,新冠疫情,讓去全球化的進度,一下子邁上了一個大台階,同時各國都陷入經濟危機之中。
各國目前的政策其實都是發債、印鈔買債、放水刺激。
看上去印鈔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萬靈藥?
對于這個問題,下一篇文章再分析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