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統治相當折騰,為什麼沒有亡國#
漢武帝在位後期,西漢面臨西漢立國以來從未遭遇的社會危機:因為此前漢武帝對外戰争,對内大興土木等活動,嚴重透支民力,最終導緻武帝在位後期,農民起義不斷。不過,西漢帝國還是從這一輪社會危機中挺了過來。為此,史學界稱贊漢武帝:有亡秦之過,而無亡秦之失。意思是漢武帝的一些錯誤決定,讓西漢面臨類似秦後期的局面,但是,漢武帝卻避免了秦的悲劇。那麼,為什麼漢武帝能讓西漢避免覆滅的危機?
個人認為:
1、似是而非雖然秦始皇後期的秦帝國,和漢武帝後期的西漢帝國,存在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帝國都出現透支民力的現象;都有奸臣弄權;皇帝都沉迷修仙。但是,這些都隻是似是而非的表象。
首先,在積蓄方面,雖然秦始皇也是在秦孝公以來六代秦國君主的基礎上才得以橫掃六國的,但是在國家認同方面,秦并沒有太多的底蘊。因此,秦始皇去世以後,原先六國故地的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暴秦,而秦最終也被各路反抗軍所覆滅。
而漢武帝之前,西漢經過數代統治者休養生息,已經積累了太多的财富。因此,漢武帝雖然折騰到“天下戶口減半”的狀态,但畢竟比秦家底要厚。
而且,西漢統治天下數十年,也讓天下人對西漢産生認同感。這意味着,西漢的回旋餘地要比秦大很多。
其次,在集體記憶方面。秦朝統治下的原六國百姓,對秦沒有好感。甚至秦國人自己都記得秦國暴政的可怕。而西漢則不同。在漢武帝之前,西漢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甚至漢文帝時期,西漢百姓一度過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這些都是漢武帝乃至西漢的政治遺産。所以,雖然漢武帝後期,天下人對漢武帝的窮兵黩武表示憤慨,但還是懷念漢文帝時代的好日子。這也讓西漢後期的社會矛盾,有了調解的餘地。
2、糾錯秦始皇死後,秦的朝政很快陷入混亂狀态。對于六國故地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秦朝除了派兵鎮壓之外,幾乎沒有出台任何一條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起義的策略。而漢武帝則很善于糾錯。
當漢武帝意識到西漢帝國面臨被農民起義推翻的危機以後,漢武帝及時頒布了罪己诏,表示自己的一些行為确實對不起老百姓,因此自己一定改正。并且還适當的恢複了與民休息策略,并且逐漸緩和與匈奴的關系。老百姓也感受到了漢武帝的态度,社會矛盾也随之緩和,西漢也随之渡過了一場社會危機。
3、統治技術成熟此外,漢武帝時期,西漢統治技術比前朝更加成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其實個人覺得,運作朝廷和開公司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财政問題:說直白一些,就是有錢好辦事兒。
比如漢武帝後期,漢武帝的朝廷就極端缺錢:不論是軍事鎮壓農民起義,還是赈濟流民,緩和社會矛盾,都需要大量的開銷。而漢武帝時代,在征稅方面,或者說财政改革方面,提出了“鹽鐵專賣”策略。這個策略讓武帝朝廷的财政水平得到提高。這也為漢武帝後期得以緩解社會矛盾發揮了巨大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