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叙文的思路結構?抑揚褒貶式本意為了褒揚某人或某事物卻先故意貶低之,或本意為了貶低某人某事物卻先有意褒揚之它往往有曲徑通幽之妙,無論是欲揚先抑還是欲抑先揚,都會造成讀者在閱讀情感上的落差,讓筆下的人或事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體做法上,既可以在一個人物身上寄寓着褒貶,使之相互映襯,也可以在兩個或多個人物身上各寓褒貶,使之産生對比或者,對人或事的褒貶并不直接道出,而在事件的發展中慢慢顯現出來,以此造成情節的曲折跌宕,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記叙文的思路結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抑揚褒貶式本意為了褒揚某人或某事物卻先故意貶低之,或本意為了貶低某人某事物卻先有意褒揚之。它往往有曲徑通幽之妙,無論是欲揚先抑還是欲抑先揚,都會造成讀者在閱讀情感上的落差,讓筆下的人或事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體做法上,既可以在一個人物身上寄寓着褒貶,使之相互映襯,也可以在兩個或多個人物身上各寓褒貶,使之産生對比。或者,對人或事的褒貶并不直接道出,而在事件的發展中慢慢顯現出來,以此造成情節的曲折跌宕。
抑揚褒貶式寫法具體有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兩種。抑,就是抑制,對人或事物進行貶抑;揚,就是揚起,對人或事物進行褒揚。運用這種方法,一般是先對所寫的對象确定從哪些方面進行藝術上的貶斥。行文時,前部分着重對所寫人物作貶斥的描寫或叙述,而後筆鋒一轉,向“抑”的負面作頌揚的描寫或叙述,抑揚雙方要有對照性,襯托性。欲揚先抑,作為一種人物描寫技巧,“揚”為目的,“抑”為手段。
欲揚先抑,因為對比會讓美麗的東西越發美麗。驚天動地的大逆轉就是這種手法的絕佳體現,它會讓原本簡單的東西變得複雜,讓複雜的東西變得永恒。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揚和抑,在藝術上都是一種強調手段。古人做文章強調“蓄勢”,講的也是“欲揚先抑、先抑後揚”的道理。
(一)寫出事件的波瀾
無論側重寫人的文章,還是側重寫事的文章,都少不了寫事件。對于事件的叙述如果一瀉無餘,那就好像在一馬平川上看風景,從頭看到底,讀來沒有情趣;叙事曲折回旋,波瀾起伏,才會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要寫好情節曲折的記叙文,除了具備對客觀事件的正确認識和嚴密清晰的表達思路以外,關鍵還在于寫作技巧的運用。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位老太太做壽,她的兒孫請來唐伯虎為她題詩。全家大小及親友争着來看。唐伯虎揮筆寫了第一句“這個婆娘不是人”,舉座皆驚;寫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衆人由吃驚轉為喝彩;寫了第三句“兒孫個個都是賊”,在座的由喝彩轉為驚怒;寫完最後一句“偷得壽桃獻母親”,大家無不拍手叫好。這短短四句二十八個字的祝壽詩,吊足了衆人的胃口,讓人忽驚忽喜,可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如果唐伯虎直言“福氣多多,兒孫孝順”之類,恐怕就索然無味了。
一篇文章,初看開頭便知結尾,一般不會引人入勝。如能做到千折萬轉、抑揚有緻、曲徑通幽,就能避免平鋪直叙,使文章産生誘人的藝術魅力。抑揚生變就是在文章中對所寫之物,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陡然一轉,或褒揚擡高,或貶低否定的一種藝術手法。運用這種方法來構思寫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瀾陡起,從而達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如《瑣憶》一文,文章旨在通過對有關魯迅關懷青年的幾件小事記叙,歌頌魯迅的偉大人格。然而在文章的開頭,作者卻寫了自己“不敢去接近他”,因為之前作者道聽途說了許多關于魯迅的議論,如魯迅“多疑、世故、脾氣大、愛罵人、睚眦必報、不容易接近”等等。然後筆鋒一轉,開始記叙自己與魯迅交往的幾件事。通過這幾件事,作者得出的結論正好與道聽途說的相反,魯迅恰恰是一個心胸廣闊、人格偉大的人物,他對青年無限關心和愛護,對敵人無限仇恨,他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是他人格的體現。文章采取這種“欲揚先抑”的叙述方法,既凸現和歌頌了魯迅的偉大人格,又使文章搖曳多姿。
(二)抑揚褒貶形式
1.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即褒揚某個人或物時,不從褒揚處落筆,而是先按下,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抑是為了更好地揚。用此方式可使文章情節多變,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産生恍然大悟的感覺,進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欲揚先抑的初始形态呈現出四種基本模式:
(1)抑一揚一
香港作家小思在《蟬》中寫道“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何必聒聒?那隻不過是夏天罷了!”表現出抑;“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斜陽裡想起秋風顔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表現出揚。“抑”在蟬的叫聲令人厭煩,“揚”在“我”寬恕了蟬的聒聒。在抑一揚一中表達了作者對于蟬的生命意義的敬重。文中“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隻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這句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曆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着。它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作者運用一抑一揚的手法,展示了其感情變化,也道出了文章的主旨,使文章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
(2)抑多揚一
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作者是通過正面和側面描寫來刻畫賈寶玉形象的。先由王夫人介紹,稱他是“孽根禍胎”“混世魔王”;後寫黛玉母親曾說過他“頑劣異常,極惡讀書”;再寫林黛玉猜想他是位“憊懶人物,懵懂頑童”;最後引出兩首《西江月》詞正話反說,贊頌了他的叛逆精神。前三次是抑,最後一次是揚,目的在于以“貶抑”突出“褒揚”。值得注意的是,先抑後揚的目的在于“揚”,“抑”的部分或者出于誤會,或者是不重要、非本質的方面。所以,寫人的“抑”常在外表,不要在人品方面好壞各半,或者本末倒置。
(3)抑一揚多
如,魯迅的《範愛農》采用的是欲揚先抑法。文章開頭通過打電報、拟電文表現出範愛農簡直像是一個不通人情、膽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對這樣的人,作者甚至寫道:“這範愛農……很可惡……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将範愛農除去”,這是抑。然而下文寫出通過多次交往,才得知範愛農不是那樣的人,他和魯迅一樣對反動派的殘酷殺害革命者極其憤恨,隻是當時對發電報作用表示懷疑,所以不贊成發電報,這是“揚”。通過這樣抑揚,一個正直、愛國、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了。由于運用了抑揚手法,所以文章顯得波瀾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闆,單調乏味。也可以運用突轉法,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結尾對文章前面的鋪墊來個出乎意料的突然轉折,掀起叙述的波瀾。
(4)抑多揚多
如,《戰國策》中有一段“馮谖客孟嘗君”的故事,文章的開頭寫馮谖既無愛好,又無能耐,還愛鬧待遇、發牢騷,簡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作者把他貶抑到最低處,然後卻筆鋒一轉,寫他如何為孟嘗君經營“三窟”,寫出了他非凡的才能。開頭的“抑”是為了襯托後面的“揚”。如果你留神一下,這類例子在古今中外優秀作品中并不少見。
“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潆洄,便是死水。”同學們想把自己的作文寫得波瀾起伏,曲折有緻,要重視這些抑揚的手法,汲取優秀文學作品的成功經驗和營養。
2.欲抑先揚
欲抑先揚的形态也同樣呈現出四種基本模式:①揚一抑一;②揚多抑一;③揚一抑多;④揚多抑多。
如,何百源的《德叔落選》就是揚多抑一的例子。文章立意重心是表現德叔落選支部書記的情況及其原因,但是前面用了五分之三左右的篇幅去“揚”他,表現他“純樸正直”的一面。
德叔從l8歲當支部書記,30多年來一直保持本色。他為人樸素,“寡言少語,一副飽經風霜的基層幹部形象”,“不分春夏秋冬,都光腳穿一雙塑料涼鞋”;工作埋頭苦幹,“每逢有情況,比如台風、汛期、地震先兆,德叔就跑到辦公室值夜,睡在辦公桌上,用電話機當枕頭”;利益上先人後己,“有一年分救濟糧,分到最後差一戶沒分上,這一戶人家就是德叔家”;榮獲很多獎狀,已“貼滿整整一面牆”;深受群衆信賴,“每一次改選支書,點票結果都是德叔差一票當選,事後都證明是德叔沒選自己”,因而,30多年來,幾乎次次以滿票當選。這麼好的德叔确實很難得。至此,作者用揚筆。已将德叔揚褒揚夠了。然後很自然地轉入抑筆,寫他為何落選,主要原因是他擔任支部書記的管區近年來比相鄰的管區落後了許多,和幾十年前沒什麼兩樣。所以最後一次支部改選,德叔的隻得了一票而落選了,取代他的是一位毛遂自薦,勇于開拓進取,先富起來的年輕黨員。
不過,作者在用抑筆寫到德叔時很注意用筆的分寸。先寫了人們對德叔的态度,“人們仍不忍心埋怨德叔。因為誰都知道,德叔至今住破瓦房,兩條條凳架三塊木闆做床。”最後寫到德叔交權時,“德叔不無感傷地慢慢地将公章從褲頭上解下來,雙手遞到郭文清手中。說:‘可得把它保管好’”。這樣,作者通過恰到好處地先揚後抑。塑造了德叔這樣一個傳統的基層幹部形象,既承認了他的美德和曾經的輝煌,又強調了他無法克服的緻命弱點和被曆史淘汰的必然命運。揚得真切,抑得也深刻。運用抑揚褒貶法寫人,能更加明确地顯示作者對所寫人物的褒貶評價态度,加深讀者的印象。
(三)生成的藝術效果
運用抑揚手法,可以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闆,單調乏味。這種明抑實揚、欲揚先抑的表現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讓人産生柳暗花明的情緻。
1.富有藝術
抑揚褒貶法能增強表達的藝術性。常規的表現形式是以美的外在,表現美的内在。而抑揚褒貶法突破了表現的常規,運用曲筆——曲徑通幽、聲東擊西,表達方式更為藝術。
2.引人入勝
這個方法的運用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文似看山不喜平”,運用抑揚褒貶法,一抑一揚,一褒一貶,峰回路轉,故事情節起伏跌宕,文章更具文學性、趣味性,才能吸引讀者,能更深地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3.令人深思
抑揚褒貶法更能引發讀者深思,給人以深刻的人生啟迪。抑揚同時存在,美醜并存、虛實并舉,讓讀者在閱讀時能更深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美,什麼是本質的醜,教會讀者思考,引導讀者審美,指引讀者怎樣做事,怎樣做人。
4. 突出主題
此法更能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題。一抑一揚,彼此對照,互為反襯,使人物的精神、品質、性格、靈魂更突出,而這些内在本質正是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核心。
(四)舉例及點評
佳作欣賞
書法比賽會上,人們圍住前來觀看的高局長,請他留字。
“寫什麼呢?”高局長笑眯眯地提起筆,歪着頭問。
“寫什麼都行,就寫局長最得心應手的字吧。”
“那我就獻醜了。”高局長呻吟半刻,輕抖手腕落下筆去,立刻,兩個勁秀的大字就從筆端跳到宣紙上:“同意”。
人群發出啧啧的驚歎聲,有人大聲嚷道:“請再寫幾個。”
高局長循聲望去,面露難色地說:“不寫了吧——能寫好的就數這兩個字……”
——節選自司玉笙《書法家》
學生範例
班長比我考得差
那一天的情形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一向成績中下的我破天荒在數學考試中得了全班第二。得第一的是我們的女班長,也是我的同桌。
照理我應該歡呼雀躍,然而我沒有。流言蜚語像一桶冷水迎面潑來。“看他連上課都不聽,還考第二?”“沒聽說過‘近水樓台先得月’嗎?”更可惡的是那個平時的鐵哥兒們,放學後先來向我“祝賀”,随後眯着眼嘿嘿傻笑一通:“以後再考,看在兄弟的情義上,咱們換個座位……”
我狠狠地給他一拳,扭頭便走。走着走着,在沒有人的大路上,忍不住淚流滿面。似乎有風刮起來了。
我憤懑、不平,感覺受了莫大的冤枉。那張考卷分明是我自己一分一分考出來的。我恨同學那種譏諷的目光,我恨班長為什麼偏偏坐在我的座位旁,我恨我自己為什麼不考得差點!為了證實我自己,我一定要在下一回考試中超過她!
第二場考試如期而至了。我拼盡全力卻并不理想。到了公布分數那一天,我呆呆地趴在桌子上,預備好了聽那刺耳的成績,以及新一輪的冷嘲熱諷。同桌,也就是我們的班長,這次比我考得更慘。下課,她被叫到辦公室。那年,我上初一。從此,我真的開始用功了,我對自己說:“苦心人,天不負。”我永遠地将那次風波抛在腦後。畢業考,我成了全校的狀元。
那天,開完離别會,班主任叫我到辦公室去拿出一張兩年前的卷子。那不正是我們班長的嗎?就是那次,我第一次“超過”了她。我瞪大了眼睛。我看到,上面所有的選擇題都空着,她不可能做不出來!不是故意不填還能是什麼?我覺得腦子一下子裂開了。我滿大街地找她,然而卻再也沒有碰上。很難想象,假如沒有那張卷子,今天的我會是什麼樣。
我忽然覺得:愛,是自然界的第二個太陽。
點評
運用欲抑先揚法,往往要根據所寫人物的具體情況,來把握抑揚的輕重高低。《書法家》借一個領導幹部的“書法藝術”來批判官僚主義,可謂綿裡藏針,入木三分。這篇作品運用的是典型的欲抑先揚法,作者先四次蓄勢,把這位高局長揚到極緻。先寫在書法比賽會上高局長胸有成竹,從容不迫,“笑眯眯地提起筆”,很有風度;寫起字來,“輕抖手腕”,動作潇灑;寫出的“同意”二字,字體“勁秀”;衆人稱贊,“人群裡發出噴啧的驚歎聲”,并要求“請再寫幾個”。至此,已揚到極點了。然後轉入抑筆,高局長不是不想再露幾手,而是寫不好其他的字,所以面露難色地說:“不寫了吧——能寫好的就數這兩個字……”一下子就不打自招地現出了整天胡批文件,隻會寫“同意”以敷衍上下級的官僚主義者的原形,抑得入骨三分。
《班長比我考得差》這篇作文刻畫了班長對同桌的關心、鼓勵、支持和幫助。她為了消除同學們對同桌的誤解,竟然自己不填選擇題的正确答案。這是一種犧牲精神,在不少人都把分數看得很重的情況下,她能這樣做,的确難能可貴。但是文章并沒有在她這樣做的時候就把情況直接說出來,文章因此就有了波瀾。同時,她也用這一舉動激勵了同桌,幫助同桌樹立了學習的信心。
(五)需要注意的問題
抑揚褒貶法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寫作手法。但在使用這種寫法時,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抑完以後揚不起來,或者揚完以後,抑不下去,這其中的關鍵症結有兩個:一是用詞不當,抑制得太狠,或揚得過高;二是抑揚之間缺少過渡,或者過渡句寫得不夠自然,導緻抑揚轉換生硬,連接不暢。這兩點,大家要在寫作實踐中細細體會,這樣才能掌握這種技巧——閱讀分析的終極目的不是把别人的文章解剖成零件,而是通過解剖,學會高超的寫作技能、技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