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2019年12月22日,今天是冬至了。冬至,也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節氣。冬至是冬日閉藏最深時,也就是一年氣溫最低時。冬至也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進入數九寒天,氣溫越來越低,新年也越來越近了。
在我國南方,沿海有些地區有在冬至這天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北方,冬至這天家家戶戶會吃餃子。
餃子,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美食,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曆史了。餃子也叫水餃,我記得小時侯我們叫扁食,小時侯家裡窮,條件不是很好,這餃子也隻有到過大年的時候才吃。冬至吃不吃餃子,那時還真不知道。
在冬至吃餃子還有個故事。據說在東漢建安初年,時任長沙太守張仲景,上任不久,當地便流行起瘟疫,他的官也無法在繼續做下去,便辭去太守之職,回鄉為百姓醫治疾病。
張仲景在回家的路途中,看到大量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這時正是數九寒冬,好多老百姓的耳朵也凍壞了。張仲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心裡特别難受。
張仲景回到家時,便有登門看病的人,蜂擁而來。可是張仲景在心裡,總是想着路上看到的那些凍爛耳朵的窮人。剛好冬至到了,他于是讓弟子在家裡替他看病,他帶上藥箱在南陽東關搭建起了看病的醫棚,專為窮人看病。他把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好後再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在下鍋煮熟,分給這些無錢治病的窮人。
人們在吃後,就感覺全身暖和,兩耳發熱。就這樣鄉親們的耳朵被張仲景治好了,鄉親們也過了個開心的好年。
從這以後,每到冬至,人們就想起了張仲景大夫為鄉親們治病的情景,也就學着做這個餃耳,後來人們就叫它餃子。天長日久,這一習俗便沿用至今,每到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就包餃子,吃餃子。
現如今,餃子的做法是層出不窮,越來越多。上海的鍋貼餃、廣東人愛吃的蝦餃、揚州的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沈陽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鐘水餃等。在餃子裡的陷也是五花八門,有韭菜的、蘿蔔的、羊肉的、豬肉的,各式各樣。還有的地方會在餃子裡放入錢,看誰吃出來,意寓着大吉大利,發大财。
記的小時侯,最喜歡就是過年,隻有過年了,才會有新衣服穿,才會有餃子吃。到了過年這一天,我們小孩子還在被窩裡,大人們就在初一這天早早起來,又是和面又是擀面。等我們從床上爬起來時,大人們早就把餃子包了好多盤,一盤盤放得整整齊齊,就等燒水煮餃子了。
如今,人們生活條件變好了,現在是想啥時吃餃子,就啥時吃,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可現在有幾個人還記得當初窮的時候,有幾個人會不忘初心,有幾個會憶苦思甜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農村好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