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面的區别非常大,大到很難成為相同的信息獲取方式:
第一個問題是信息傳遞
信息每傳遞一次就會丢失一些内容,傳遞幾次之後就失真,傳遞的步驟越長,跟最初的原意差異越大,甚至是完全不是一回事。
假如一本書中的核心觀點最初是來自論文。
第一次傳遞 在閱讀時,就已經按自己的理解來重新解釋了一遍,寫成書的時候,就已經丢失一些。
第二次傳遞 要是論文是英文的,在翻譯的過程也會丢失。不管看的英文論文,還是英文書翻譯成中文都同樣存在。
這一步信息丢失的大小跟譯者本身的能力有直接關系,要是譯者缺少對某方面的知識結構,在翻譯時隻會按字面意思翻譯,對特定行業的名詞、知識相關的信息完全不了解,最終成稿的質量會很差,所以會有些書,本來是好書,就是讀不懂或者感覺質量很差,就是因為翻譯者水平所導緻的。最大問題在于現在翻譯一本書的價格太低,而且還經常欠錢,除了為信任而充值,自己真正喜歡。翻譯一本書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實在合不上成本。不少書都是機翻 人工潤色 多人合作,敢時間,最終的書稿質量能好到哪去。不同出版社的質量,有時會有明顯差距。
第三次傳遞 有聲書通常都是先由寫手通讀之後,按自己的理解寫成文字稿,一般要删減大量内容,挑出比較吸引人的幾個關鍵點重新排列組合,然後經過編輯審核之後,去找人朗讀,錄音,變成有聲書。
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失真要遠遠高于其它方式。一個結論往往是大量的細節和過程鋪墊出來的,讓人更容易理解。但寫手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字數、時間,内容點不能太多等等,直接把細節做大量删減,有些觀點會看起來就有問題或者很難人理解。完全靠寫手的主觀意願來判斷,保留哪些,突出哪些。要是本書的觀點比較單一,并且熟悉相關的知識結構那還好。但遇到有一定專業性,觀點多成體系的好書,就是災難了。
在目前的有聲書平台中,早期對有聲書書稿質量沒有要求,基本上都是大學生或者普通愛好者,對相關的知識了解有限,隻按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這種有聲書還不如不聽,往往會把你帶到溝裡去。
這類有聲書的比例并不小,制作有聲書也需要控制成本和時間,在時間内交稿,編輯審核下,一般再些修改就行。花上1、2個月去認真讀一本書,寫有聲書稿件,成本太高了。基本上沒人去做。
早期一本的書稿最高是1.5萬一本,現在是幾百或1000、2000一本。具體價格就看平台了。有些平台會為一些好書,開出更高的價格,找一些相對有解讀能力的人來寫稿件,這種情況是少數。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工作室和公司跟有聲書平台簽約,穩定提供書稿。常規情況下幾輪分包下去,價格會更低,質量更差,幹活最多的是大學生。
在這一輪的信息傳遞下,有聲書所丢失的信息最大。要遠遠超出讀書所獲得的信息。
而閱讀,隻是由你自己進行的,信息獲取就要比聽書少了一個步驟。
第四次傳遞 接受方式和注意力狀态。
你在聽書的時候,很少處于沒有任何幹擾,能集中全部精力去聽書的場景,通常都是同時做幾件事情,開車、上下班通勤、走路、運動、做其它事情等場景最多。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注意力處于被幹擾狀态。偶爾聽到什麼重點内容,注意力不集中就會忽略過去,要反複聽幾遍才行。要是太難理解的内容,因為缺少大量的細節和鋪墊,不一定能明白。
在這種場景下,有聲書的信息傳遞方式,要比在閱讀時,多也一兩個步驟。
無法集中注意力時所接收信息,效果會更差。調查過不少人,很少人聽完一本書之後,特意會反複聽好幾遍,再認真做筆記,比例極少。
一般在閱讀時,大都是能集中注意力去閱讀,隻做一件事,而且會閱讀的,還有後續的一系統行為來确保加深理解。
聲明一下以上說的都是非小說類書籍,要是聽小說、故事之類,遇到口才好,講解力強的主播,聽故事跟看小說,區别沒有那麼大。對于聽覺學習者,效果有可能比閱讀好。
第二個問題 記憶的印象是否深刻
一般我們所獲取的信息大都是短期記憶,經過處理之後忽略細節隻保留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在睡覺時加工之後變成長期記憶。
你的大腦有一個特性:并不會對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知識,留下太深的印象。
有聲書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如果你隻是聽一、二遍,大腦會在最初的20 分鐘内遺忘的内容要比在之後一個月内所遺忘得多。在熟記後的一個鐘頭内,我們差不多就忘掉了一半的。很多時候隻是浪費時間而已。
但有聲書、讀書筆記、思維導圖之類的東西,可以用來篩選和判斷書籍的質量或内容自己是否有興趣。
從記憶角度來說收益最大的制作人,收益最少的是接受者。沒有任何的努力就得到的知識,大腦就會認為這知識不重要,是垃圾信息。除非信息中所傳遞的知識讓人印象特别深刻,反常識,奇聞異事之類的、自己自己的經曆相關,能解決你當前的情況、重點關注的内容等等,大腦才會重視一點。
讀書要是隻是單獨的輸入,隻讀一遍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為書中的知識付出更多的努力。
親自讀上幾遍,做劃線、折頁、做筆記、思維導圖,認真思考,記錄下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做成知識卡片這樣才會在大腦中留下更深入的印象。
可以關注下視頻号:讀書方法 ,學習一些更有效果的閱讀技巧。
第三個問題 要如何加工知識
要如何加工知識,才能讓大腦更重視、印象更深刻,最容易變成長期記憶呢?
有簡單的方式,也有複雜的方法。
先從簡單的方式開始,前段時間從《知行力》這本書中學到一種方法:三環套月 ,用這種方法做成知識卡片,能讓你的記憶更深刻,更容易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第一步:在書中讀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點之後,先标記、做劃線、拆頁、做筆記,最重要的步驟是認真思考一下,這個知識點的核心觀點是什麼。它的使用範圍在哪,哪裡适合,哪裡不适合,最常應用到到哪些場景和場景之中。
第二步: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出1、2條,讓人印象深刻的金句,易于記憶、理解和傳播。
第三步:回顧一下以前的經曆和知識,有哪些經驗和知識點能跟這個知識點産生連接,找到一個合适的故事或應用場景來重新描述一下。
按這個框架,很容易就能把某個知識點變成一篇文章,而且在思考、寫作的過程,對這個知識點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套上合适的故事和金句,能讓這篇文章更容易接受和傳播出去。
不管是用這種方法做知識卡片、PPT,還是寫自媒體文章都是一個很實用的知識管理方法。
而複雜一點的,就是一個系統的閱讀方法論:我自己有一個成體系的閱讀方法論,可以簡化為閱讀十問:
而實際上一個系統的方法要比這十個問題更多更深入,想有更多了解,可以關注視頻号:生活黑客 ,後進行首頁-直播回放,拉到最下方,最後一期:如何才能正确的閱讀。
這三個問題聊了一下聽書和閱讀之間的區别,要是聽小說無所謂,但要是讀點有用的書,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認認真真讀上幾遍,做下加工,記憶才會更加深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