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詞牌和詩詞的區别

詞牌和詩詞的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23:33:32

詞牌和詩詞的區别?煙雨樓20期中級班第7講詩詞的修辭手法(通感)及詞牌《青玉案》釋義,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詞牌和詩詞的區别?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詞牌和詩詞的區别(詞詩詞的修辭手法)1

詞牌和詩詞的區别

煙雨樓20期中級班第7講

詩詞的修辭手法(通感)及詞牌《青玉案》釋義

一、修辭手法

通感

1、通感的概念

通感是人們對與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的轉移的一種表述,物有所通,心有所感,正是因為賞者有情,才會對環境有所獨特的感觸。在現代修辭學中,錢鐘書先生首先用到了“通感”的概念,他是在總結許多詩文的寫作手法時,找出其規律的。《列子·湯問》“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它把聽覺的形象轉換成可看見的“繞梁”絲帶,這樣的視覺形象,給人以更形象、真實的感受。《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這是孔子在談他聽到美妙的韶樂後的感受,他不是直接用聽覺形象來描繪。而是用味覺來感受,美味佳肴的感覺和優美的音樂是一樣的,有異曲同工之妙。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稱,将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将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視、聽、嗅、味、觸等各種感官都能産生美感,同時每個人的眼、耳、鼻、舌、身各個感官的領域也都不是絕緣的。通感就是把人們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乃至情感、思緒、意念等都溝通起來。

2、通感的分類

通感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視覺與聽覺間的通感

(2)觸覺與聽覺間的通感。

(3)視覺與觸覺的通感。

(4)其他感官之間的通感。

以下分别叙述介紹

(1)視覺與聽覺間的通感

五官可以相通,但最易打通的視覺與聽覺,正如唐代學者孔穎達所言:“聲音感動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狀如此。”視覺與聽覺之間的通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聽覺表現視覺:這種表現方式能給事物以動态美。

例如:《玉樓春》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單單從視覺感受來寫紅杏,還不能寫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就憑借屬于聽覺感受的“鬧”字來表現。

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盛贊其著—“鬧”字而境界全出,認為因用了一個“鬧”字,把紅杏蓬勃、争相競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現。另一類是視覺表現聽覺,這種形式能使虛化的東西實化,達到化虛為實,虛實結合的境界。

例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帶露的芙蓉、盛開的蘭花,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描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

(2)觸覺與聽覺間的通感

例如劉長卿的《秋日登台上寺遠眺》

古台搖落後,秋入望鄉心。野寺來人少,雲峰隔水深。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怅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寒磬滿空林”,以觸學上的寒形容磬聲的深遠,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衰草寒煙,十分凄涼。

又如杜甫的《夔州雨濕不得上岸》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晨鐘雲外濕,勝地石堂煙。柔橹輕鷗外,含凄覺汝賢。

“晨鐘雲外濕”,清晨的鐘聲遠揚,穿過雨幕袅袅餘音穿透雲層,悠遠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鐘聲裡顯“濕”,人們不得上岸的一點煩悶也表現得貼切自然。

(3)視覺與觸覺的通感

例如,李賀的《蝴蝶飛》“楊花撲幟春雲熱”,——楊花在春風中飄落,而春雲也讓人産生了熱的感覺春意熱鬧盎然的意境因“熱”字而更形象。

再如,石柔《絕句》“來是萬縷弄輕黃”,——楊花開的花色淡到若有若無,使人産生飄忽不定的感覺,突出楊花随風飄蕩不能自主的無奈之感。

唐代的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夜色”怎麼會和涼水一樣呢?其實,這完全是靠人的五官通感去感受的,因為冷的色調和冰涼的水給人的感覺是一緻的,因此詩人抓住了這樣的感覺,讓人有了立體的感受。

宋代的林浦的《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該句初看起來,令人費解。香有濃淡之分,而無陰暗之别。“暗香”由構詞來看,好似不合情理,但從通感手法來看,視覺的明暗可以溝通嗅覺的濃淡,這就不難理解。“暗香”其實是一種淡淡的香氣,是用來形容梅花香氣的清淡。梅枝橫斜,梅朵疏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與朦胧的月色交織,還有縷縷清香飄浮其間,這是多麼靜谧的意境!正是這“暗香”,這兩句詩成為千古絕唱,它将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寫絕了!

(4)其他感官之間的通感

“通感”在古詩中的表現手法是多樣化的。有以形狀聲的感覺轉換,如湯顯祖《牡丹亭》中的兩句唱詞:“聲聲燕語明如剪,聽聽莺歌溜的圓。”其中“燕語”“莺歌”都訴諸聽覺,而“剪”是器物,“圓”用于形狀,都屬視覺範圍,怎麼“燕語”會像“剪”,“莺歌”會成“圓”呢?原來人們可以從“剪”的形狀上得出銳利、輕快的聯想,從“圓”的形态上獲得珠圓玉潤的啟示。

也有以色寫聲的感覺轉換,如清代詩人嚴遂成《滿城道中》的“風随柳轉聲皆綠,麥受塵欺色易黃”。“聲”明明是聽覺,“綠”屬視覺,怎麼“聲”會變綠呢?因為風拂柳絮,婆娑有聲,柳絲飄動,宛如一道綠簾散開,從這柳絲裡發出的聲音也似乎染了綠色。“綠”在這裡,既點染了色美,同時又作了輕巧宜人的聲美的同義詞。

當然還有視覺與聽覺相互轉換的。“鳥抛軟語丸丸落”該句将聽覺轉化為視覺的感受,将鳥兒活潑、動聽而流暢的叫聲,通過珠丸的抛落盡顯出來。讀後,那珠丸抛落時清脆的聲音,尤然在耳。“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郎士元《聽鄰家吹笙》),該句以“桃花”為意象描寫音樂,象征了笙聲的明麗、熱烈和歡快,特别是“疑”字,更能給人以缥缈的感覺,不愧為神來之筆。

其他感官的通感,有聽覺和嗅覺的通感,如陸機的《拟西北有高樓》“哀響馥若蘭”;有視覺與嗅覺間的通感,

如李白的《酬殷佐明贈五雲裘歌》“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

還有多種感官間的相通,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間關莺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這句話将聽覺、視覺、觸覺互通。

3、通感的作用

詩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積極推動欣賞者的審美再創造,把欣賞者從一種美的境界帶入另一種美的境界,而這兩種境界的融合,便使欣賞者獲得更強烈的美感愉快詩歌借助于通感作用,還有助于使藝術形象被感受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統一起來,擴大了欣賞者對藝術形象感受的範圍。通感的手法用于文學創造,便賦予了文學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

(1) 通感對意境有強化作用,加強了抒情的效果。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個“影”字,而境界全出矣。這句話很貼切地道出通感與境界的關系,由于通感的運用而使詩歌生出意境。又如賈島《客思》中“促織聲尖尖似針”将“促織聲”的聽覺感受轉化為“針”的視覺與觸覺感受,以針的形狀來比喻促織聲,則意味着促織聲如針一般無孔不入,再配之以“針尖”的實象,如針鑽入心裡,愈顯煩悶,加強了無言的愁思,就把客思的疾痛表達得無以複加。

(2)通感用形象化的比喻展示出來了沒有具體形象的事物,重在表達對某種事物的體驗感受,是不同感官之間相同部分的聯系。

例如,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離别本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一種心緒,但是詞人卻用剪刀去“剪”它,用手去“理”它。作者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加強了愁悶的心境,他使愁不僅僅成為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還讓它在讀者眼前清晰呈現,形成一種特别的“滋味”。它打破了視覺、觸覺、味覺和人内在的感覺所存在的界限,使之相通,互相彌補不足,從而增加了抒情效果。

玉樓春·春景 作者: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綠楊煙”與“紅杏枝”相互映襯,層次疏密有緻;“曉寒輕”與“春意鬧”互為渲染,表現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同樣是“鬧”字,不僅僅可以修飾紅杏,

如:“車馳馬驟燈方鬧,地靜人閑月自妍。”(黃庭堅《才韻公秉》);

“行入鬧荷無水面,紅蓮沉醉白蓮酣。”(範成大《立秋後二日泛舟越來溪》);

“月翻楊柳盡頭影,風擢芙蓉鬧處香。”(陳耆卿《與二三友遊天慶觀》)等。

詞中,“鬧”字使用也比較頻繁。

如:晏幾道《臨江仙》“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

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煙雪似梅,水南梅鬧雪千堆”,

馬子嚴《阮郎歸》“翻騰妝束鬧蘇堤,留春春怎知”等。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鬧”字是把事物無聲的姿态說成好像有聲音的波動,令讀者仿佛在視覺裡獲得了聽覺的感受,并獲得更強烈的審美愉悅感。

二、詞牌《青玉案》釋義

【一】詞牌淵源

青玉案,詞牌名,詞牌名《青玉案》來源于漢代張衡《四愁詩》中"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句。又名“一年春”“西湖路”“青蓮池上客”等。這個詞牌并不是流傳下來的唐教坊曲,而是北宋的創調。代表作品有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等。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緻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琴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緻倚惆怅,何為懷憂心煩怏。我所思兮在漢陽,欲住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緻倚踟蹰,何為懷憂心煩纡。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緞,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緻倚增歎,何為懷憂心煩惋。

【二】詞牌格式

此詞欽定詞譜共列賀鑄、蘇轼、毛滂、史達祖四個正格體,另列九個變體。龍榆生詞譜唯列賀鑄一正體。

1、正格一

《青玉案》賀鑄雙調六十七字,前後段各六句、五仄韻

淩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仄中仄讀平平仄韻

錦瑟年華誰與度,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月樓花院,绮窗朱戶,惟有春知處。

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韻中仄平平仄韻

碧雲冉冉橫臯暮,彩筆空題斷腸句。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平平仄平仄韻

試問閑愁知幾許,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韻中仄平平仄韻

2、正格二:

雙調六十七字,前後段各六句、四仄韻

蘇轼

三年枕上吳中路,譴黃耳、随君去。 

平平仄仄平平仄韻仄平仄讀平平仄韻

若到松江呼小渡, 

仄仄平平平仄仄韻

莫驚鷗鹭,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仄平平仄句仄平仄仄句仄仄平平仄韻

辋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

仄平平仄平平仄韻平仄平平仄平仄韻 

作個歸期天已許,

仄仄平平平仄仄韻

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平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句平仄平平仄韻

注:此即蘇詞體,惟後段第二句八字異。

3、正格三:

雙調六十六字,前後段各六句、四仄韻

毛滂

芙蕖花上濛濛雨,又冷落、池塘暮。

平平平仄平平仄韻仄仄仄讀平平仄韻 

何處風來搖碧戶,平仄平平平仄仄韻

卷簾凝望,淡煙疏柳,翡翠穿花去。 

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韻

玉京人去無由駐,忍獨在、憑闌處。

仄平平仄平平仄韻仄仄仄讀平平仄韻 

試問綠窗秋到否,仄仄仄平平仄仄韻

可人今夜,新涼一枕,無計相分付。 

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仄韻

注:此詞前後段第五句俱不用韻,與蘇詞同,惟後段第二句作六字折腰句法異。

4、正格四:

雙調六十六字,前後段各六句、五仄韻

史達祖

蕙花老盡離騷句,綠染遍,江頭樹。

仄平仄仄平平仄韻仄仄仄讀平平仄韻 

日午酒消聽驟雨,

仄仄仄平平仄仄韻

青榆錢小,碧苔錢古,難買東君住。 

平平平仄句仄平平仄韻平仄平平仄韻

官河不礙遺鞭路 被芳草 将愁去

平平仄仄平平仄韻仄平仄讀平平仄韻 

多定紅樓簾影暮 

平仄平平平仄仄韻

蘭燈初上 夜香初炷 猶自聽鹦鹉 

平平平仄句仄平平仄韻平仄仄平仄韻

【三】格律規範

1、句序上片:767 445下片:777 445

2、句式:四字句:2/2 五字句:2/3六字句:3/3,;七字句:4/3

3、押韻:通篇一韻到底押仄韻,上片押5仄韻,下片押5仄韻。(其他三個正體,亦有後段第二句作六字折腰句法異,第五句不用韻者。)

4、對偶句:上下阙的第45句,都可以作對偶句,但沒有硬性要求;創作時可根據此一需求而定。

【四】、詞牌特點及聲情特點

1、特點: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别緻,它原是雙調,上下片相同,隻上片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片則無此斷疊,而是一連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随詞人之意,但排句之勢是—氣呵成的,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2、聲情:

中性偏傷感。全詞除了韻腳句外,其他的句子都用仄聲字收腳,呈現了拗怒的聲容。包含了欲吞還吐的情調。适合感懷、記事、詠物。内容、适宜抒寫低佪掩抑、哽咽幽怨的情調,韻部宜選上去聲韻部。

【五】作業:

第一周:依賀鑄【淩波不過橫塘路】正格體,以【早春】為主題範圍,填一阙《青玉案》,要求上下片的一二句至少有一處對偶。

第二周:依蘇轼【三年枕上吳中路】體格填一阙《青玉案》,題目不限,對偶沒有硬性要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