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在營口
【在營口】,
就得有最基本的營口情懷,
知道自己的城市何時成立,
知道城市的地名從何而來。
站前、西市、老邊、
大石橋、蓋州、鲅魚圈
都是怎麼得名的?
請聽【在營口】小編為您講述
營口
▲日僞時期的營口城區一角
三國時期,營口稱遼口,那時候營口還不存在,但遼河已是重要的水道。
公元238年,司馬懿率領大軍乘船從營口直奔遼陽,滅公孫淵于城下。
兩晉時期稱曆林口,明朝時稱梁房口。清朝初期,巴爾虎蒙古人在營口一帶遊牧,衆多窩棚相連狀似軍營,所以叫營子。當時潮溝衆多,潮退時幹涸,漲潮時淹沒,因此俗稱沒溝營。
清朝中期文件中稱營口為沒溝營口岸,1867首次出現以營口命名的官方機構營口海防同知廳,後來名稱逐漸變為營口。
1909年設營口直隸廳,1913年2月改稱營口縣,1938年5月改稱營口市。
站前區
顧名思義,是車站之前的意思。
1898年,營口牛家屯出現城區第一座火車站。
1905年,日本人在市區東部開辟新市街,建設事務所、洋行、企業、工廠、公園,1909年修建新的火車站。
1938年,營口縣改為營口市。
1950年1月,營口劃為5個區,今站前區分布在第一區和第二區。
1956年7月,一至四區撤消,成立工業、車站、建設、八田地、漁市、得勝、西市場、勝利和清華等九個辦事處,第五區成立郊區公所。
1957年營口市内調整區劃,設站前、新華、西市3個區。
站前區下設工業、車站、建設3個街道辦事處,站前區之名由此沿用迄今。
▲站前區鳥瞰
西市區
西市是老營口最繁華的地方,因遼河碼頭興起,營口城區最早的居民也出現在西市區。
1909年之前,老爺閣以西歸海城管轄。
1909年營口直隸廳成立。
1914年7月,遼沈道尹公署成立,駐西市區境内,管轄沈陽、遼陽、營口等22個縣。
1950年1月,營口劃分為5個區,西市區主要集中在第三區(今西市區北部)和第四區(今西市區南部),1957年設西市區,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
2012年,老邊區的大水塘村、沿海街道和鹽田劃入西市區。
▲西市區鳥瞰
老邊區
老邊的名字始于清初,當時,一戶馬姓居民從山東登州馬蹄營遷來定居,因家西邊有條邊溝(今邊石河)所以叫老邊村。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境内的107個自然屯由海城、蓋平兩縣分轄,其中歸蓋平縣管轄有82個,歸海城縣管理有25個。
1909年,營口直隸廳成立,原由海城縣管轄的25個自然村屯劃歸營口。
1938年,為營口、蓋平、海城分轄。
1948年,營口近郊的8個村成立工農區。
1950年1月改為營口市第五區。
1957年9月,第五區正式改稱郊區。
1984年7月,經遼甯省人民政府批準,營口市郊區更名為營口市老邊區。
▲老邊區中心廣場雕塑
大石橋
大石橋早年确實有座大石橋,遺址在南大街燒鍋胡同口。
是座長30餘米的三洞平闆橋,1738年重修,1907年改造淤泥河時被拆除,原露出地面的橋基已被埋藏地下。
戰國時屬燕國遼東郡,秦屬遼東郡,漢屬元菟郡,唐屬安東都護府,後長期歸海城、蓋州等縣管轄,1913年歸營口、蓋州、海城三縣管轄,1938年撤消營口縣,大石橋屬地分屬海城、蓋縣所轄。
1949年設營口縣人民政府。
1954年隸屬遼甯省。
1956年隸屬遼陽。
1959年隸屬營口市。
1992年11月3日撤消營口縣設大石橋市,屬營口市。
▲1992年11月28日,大石橋舉行撤縣設市成立大會
蓋州
戰國時期屬燕國遼東郡,秦統一六國後仍屬遼東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屬平郭縣。北燕建立後築建安城(今青石嶺鎮高句麗山城)。唐總章元年(668年)設建安州都督府。遼代時在建安城設辰州,金代改辰州為蓋州,元代置蓋州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為蓋州衛。
1372年在今蓋州城區築新城。
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蓋平縣,取“蓋州”、“平郭”兩地名的首字得名蓋州。
1945年成立蓋平縣人民政府。
1954年歸營口管轄。
1965年1月更名為蓋縣。
1992年11月3日撤銷蓋縣設立蓋州市。
▲ 1992年11月22日,蓋州舉行撤縣設市慶典。
鲅魚圈
▲渤海明珠觀景台和鲅魚公主像
鲅魚圈最早是個小漁村,據檔案資料記載,康熙年間,有漁船來此打撈鲅魚,見海灣呈月牙形,又盛産鲅魚,于是稱為鲅魚圈,現為中國十大港口之一。
1904至1908年間,今鲅魚圈一帶分屬沙崗區、望海區、柏林區。
1945年以後隸屬蘆家屯區。
1956年設鲅魚圈鄉。
1981年國務院批準建設鲅魚圈港。
1992年10月,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
2004年1月8日,原屬蓋州的熊嶽、紅旗、蘆屯三鎮劃歸鲅魚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