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釋義:
杜絕智慧抛棄巧辯,百姓能獲利百倍;
杜絕仁愛抛棄信義,百姓會恢複孝慈;
杜絕僞詐抛棄私利,盜賊就不會存在。
這三者,作為文飾,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讓百姓有歸屬:
顯現樸素保持無華,減少私欲,杜絕世俗的學問,就不會有憂患。
漫談:
老子在上一章描述了社會弊端,在這一章裡提出了治理的方略。
老子認為,所謂的聖智、仁義、巧利等都是統治者擾亂百姓生活的“有為”,都是欺騙百姓的“文飾”。隻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才能杜絕不良現象的發生,才能使百姓安靜地生活。
更令人不解的是 ,老子在這一章最後居然提出“絕學無憂”這一觀點,曆來引發研究者對老子和《道德經》的贊美和貶損兩種迥異的評價。
究其原因,中華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與影響,儒家宣揚“仁義”,儒家倡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看起來似乎都與老子的觀點格格不入。
太史公曰:“世之學老者則黜儒學,儒學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也?”《史記.老子列傳》
明朝的沈一貫如是說:老子是對上根人說的,故微妙難識。孔子是對中下根人說的,故普通平實。老子與孔子的說法對象不同,境界不同。上根人學老子得大道之微妙勝解,得未曾有;中根人學老子得智慧增長,功成身退;下根人學老子或大笑之。上根人學孔子則心中大惑未解,中根人學孔子則如魚得水,下根人學孔子則安其本分。
我想,也許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屬于下根人吧,所以對《道德經》中的一些觀點無法理解和認同,或即使理解、認同了也做不到。
也是啊,曲高和寡!
對此,我更認同餘秋雨先生的說法:“老子的思想,以蒼茫、原始的天地作為背景,因此即使包含着人類早期常有的偏頗,也仍然不失宏偉、浩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