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的交流探讨?作者:蘇婧、常宏、李一凡(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的交流探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蘇婧、常宏、李一凡(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雙減”政策主要旨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内校外的作業和培訓負擔,同時也要求統籌做好面向學齡前兒童的校外培訓治理工作,嚴禁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班等名義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線下學科類培訓。據相關報道,“雙減”政策實施後,由入學焦慮引發的“學前班熱”得到有效扼制,幼兒園出現“大班回園潮”。然而,家長的入學準備焦慮是否得到真正緩解?家長對孩子幼小銜接還存在哪些擔憂?有哪些做法可以幫助緩解幼小銜接階段的入學焦慮?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幼小銜接中關鍵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的研究”攻堅行動項目組對北京市6238位幼兒園大班家長關于入學準備的觀念和行為開展了調查。
超過一半家長對孩子的 入學準備存在擔憂
本次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家長(85.3%)認為孩子在上小學前需要進行入學準備。“适應小學的學習方式”“适應小學的生活作息”和“為小學知識學習做好準備”是家長認為最需要做的三方面準備。超過半數(56%)家長對孩子的入學準備存在擔憂,擔憂的問題涉及孩子的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等方方面面,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問題為:擔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擔心孩子學習習慣不夠好、擔心孩子學不會拼音。可見“學習準備”是家長認為最重要也是最擔憂的問題。
其實家長不必把注意力過多放在孩子的學習适應問題上,而應更多關注孩子的整體性适應。幼兒園和學校也可以加強雙向聯動,讓家長看到真實效果以緩解焦慮。
當前,國際上關于學前教育質量的政策越來越關注幼兒園與小學的課程銜接問題,并突出“兒童視角”,使幼小銜接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更貼近兒童的真實需求,不僅滿足兒童知識經驗的銜接,而且注重情感與社會性的銜接。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與《小學入學适應教育指導要點》,均體現了對兒童身心健康、生活能力、認知學習和社會适應等各方面全面發展的重視和要求。
針對家長對孩子學習過度擔憂,對生活、心理和交往等方面不夠重視的問題,建議幼兒園和小學在增進雙向聯動、加強研究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遵循兩個“指導要點”的要求,促進兒童的整體性發展和良好适應,在杜絕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幫助孩子科學地進行學習準備,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成長與變化,切實解決家長焦慮的重點問題。
除此之外,幼兒園和小學以及社區還可以聯合為幼兒及家長開展多種觀摩體驗活動,豐富幼兒的感知和認知,也讓家長真實地看見幼兒園與小學幼小銜接教育的開展情況。
對“雙減”的觀望态度導緻部分家長仍盲目加大孩子負擔
在對“雙減”政策的态度上,有84.67%的家長了解過政策内容,但隻有三成家長認為“雙減”有利于緩解孩子的小學入學壓力;有四成多家長認為“雙減”政策對家庭産生的影響不确定,需要觀望政策的執行情況;還有小部分家長擔憂“雙減”後孩子的學習能力會下降。
可見,不少家長對“雙減”政策的後續落實情況和執行效果存在疑慮和不确定感。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小學一年級是否真的能做到“零起點”教學,教師是否真的能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學校是否真的能完全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這些質疑和擔憂,成為家長入學準備焦慮難以有效緩解的重要原因。
針對家長對“雙減”持觀望态度及對入學情況缺乏了解的現象,需要反思在宣傳和引導的内容、方式、平台等方面,是否應更貼近家長的需求,更适宜家長接受和信服。比如針對家長不了解小學教育的情況,可以結合實際案例,對小學一年級遊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的課程教學方式以及作業評價改革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介紹,配以專家解讀,滿足家長的好奇心和了解信息的需求。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推出關于“幼小銜接”的專門頻道或欄目,将各類碎片化信息進行整合和系統介紹。另外,還可考慮通過形式多樣、注重互動的社會宣傳活動進一步擴大權威信息的傳播,以影響到更多的家庭。
調查顯示,八成以上(82.5%)家長表示孩子在上小學前接受過或計劃接受漢字認讀、漢語拼音、英語、邏輯思維、數學計算等學科類學習培訓,而家長自己輔導和使用線上APP進行學習輔導,已經成為家長為孩子進行學科類入學準備的主要途徑;有近一半的幼兒園大班孩子每周參與學科類學習培訓的時長超過3小時,超過10%的孩子每周培訓時長超過6小時。
調查還發現,家長感到自己輔導的負擔更重,存在沒時間、不會教、怕教錯等擔憂,從而對幼兒園産生更多的期待和依賴。在問到“最期待幼兒園能為孩子做的工作”時,排在首位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如專注力、傾聽習慣(85.41%);其次是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如拼音、計算等(48.43%);生活自理與社會适應能力的培養排在最後。
可見,不少家長從孩子進入幼兒園大班就開始産生小學入學準備的擔憂,如果沒有得到正确的指導,其焦慮指數會迅速提升,出現盲目加大孩子學習負擔的情況。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做法,一般是通過學校和幼兒園向家長提供各種指導性資源,幫助家長了解如何為兒童上學做準備,并提供科學的育兒方法。建議我國可借鑒這些科學有效的方法,以幼兒園和小學為依托,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對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訓和指導,也要重視幼小銜接階段圍繞入學準備和适應進行的教育指導;既可以舉辦照顧到共性需求的大型講座、發放入學準備指導手冊等資料,又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家庭、不同發展需求和水平的兒童提供個性化的咨詢指導和服務,如開設入學準備服務咨詢中心、開通入學準備家長熱線等,尤其加大對低學曆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力度,為他們提供具體切實的幫助。
家長的受教育水平對入學準備觀念和行為有顯著影響
調查顯示,仍有四成家長沒有得到過幼小銜接相關的信息和服務,在家長獲取相關信息服務的渠道方面,幼兒園是首要渠道,其次為網絡渠道和從其他家長那裡獲取。家長焦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對小學情況的“不了解”或“了解不全面”,包括不了解小學的教學方式、不了解小學對一年級新生的要求等。另外,不少家長也表示“缺少了解幼小銜接的正确渠道”“信息多元,真實性存疑”“感到茫然,沒有目标”“缺乏系統指導”等,這些都成為造成家長不同程度焦慮的原因。
本次調查顯示,低學曆家長更容易産生入學準備焦慮,更傾向于選擇讓孩子上學前班。參與本次調查的家長中,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下、本科、碩士及博士學曆占比分别為9.8%、58.4%、25.9%和5.9%。結果顯示,家長的受教育水平對他們的入學準備觀念和行為産生了顯著影響。高中及以下學曆的家長對孩子入學準備存在擔憂的比例,比博士學曆的家長高出近12個百分點,計劃讓孩子上學前班的比例則高出10個百分點。
其實,不論是什麼學曆水平的家長,隻要對他們進行科學專業的宣傳引導,都可以有效降低他們對孩子入學的焦慮。比如不妨在宣傳引導中增加腦科學、心理學以及更多教育實踐實證研究的結果,以提高科學性和說服力。比如華東師範大學學者劉怡倩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學齡前學習過小學階段知識的學生,他們後期的學習适應性反而比沒有學習過小學知識的學生差”,以及學者聶娜、陳靜對一年級學生的追蹤研究發現,“兒童是否提前學習拼音以及提前學習的時長、頻率、渠道與效果等都對後續拼音學習成績沒有顯著影響”等。加大對此類實證研究的正向宣傳,有理有據地引導家長對入學準備形成科學理性的認識,相信會對緩解入學焦慮産生作用。
(本文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2021年“幼小銜接中關鍵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的研究”攻堅行動項目組調研成果)
來源: 中國教育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