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各單元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各單元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8-04 11:12:28

第四單元

13 背影

【導學目标】

1.掌握關鍵語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蘊含的情感。

2.整體感知課文内容,體會樸實語言所飽含的豐富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現的父子情深。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播放音樂《父親》(低聲地),渲染氣氛。在音樂的節奏聲中,教師絮語般地導入:父親是一顆星,陪我放飛童年的夢想;父親是一把傘,為我撐起無雨的晴空;父親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無知和嬌嗔;父親是一座橋,渡我從悲傷飛向快樂。是啊,深情的話語飽含着我們對父親的愛戴之情,同時也是父親最真實的寫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質兼美的紀實散文,其中也刻畫了一位疼愛兒子的父親,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交卸(jiāo xiè)  奔喪(bēn sāng)  狼藉(láng jí)  簌簌(sù sù)

典質(diǎn zhì) 賦閑(fù xián) 頹唐(tuí táng) 瑣屑(suǒ xiè)

差使(chāi shi) 虧空(kuī kōng) 勾留(gōu liú) 揀(jiǎn)

攙(chān) 蹒跚(pán shān)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差使:舊時指官職、職務。     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

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 躊躇:猶豫。

迂:言行守舊,不合時宜。 拭:擦。

頹唐:衰頹敗落。 已:停止。這裡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積聚在心裡。 瑣屑:細小而繁雜的事。

箸:筷子。 大去:委婉語,指去世。

3.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迹》,散文集《歐遊雜記》等,收在《朱自清文集》裡。我們在去年學過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還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綠》等。

4.背景介紹

《背影》是紀實性散文,寫于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從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章隻是寫實……”這話道出了本文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聽課文錄音,學生思考:本文寫了件什麼事?表現了父子間怎樣的感情?(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

【交流點撥】課文寫了父親為“我”送行并爬月台為我買橘子這件讓“我”終生難忘的事情,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抒發了作者對父親深摯的思念。

學法指導一:

【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六法】

①聯系修辭手法;

②抓富有表現力的關鍵詞;

③聯系人物身份,性格和思想;

④看句子表達方式;

⑤看句子是否蘊含哲理;

⑥看句子的結構特點。

2.自讀課文,畫出文中令你感動的句子,分小組交流、朗讀這些句子,說一說令你感動的原因。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理解語言 把握特色

1.本文的語言是十分樸實的,特别是父親的話,雖然不多,卻含義豐富。

【交流點撥】①“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這是在寬慰兒子。甘願承受家庭重負,但願兒子能輕松愉快的享受其天真生活。把悲痛壓在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多麼善良的父親啊!

②“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不放心,怕别人照顧不周到,勞碌費神。這表明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

③“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擔心兒子路上口渴,對兒子的關懷是多麼體貼入微啊!

④“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惦記兒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親對兒子深切的惦念。

⑤“進去吧,裡邊沒人。”——怕兒子離開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親對兒子細心的關照。

這五句話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樸實,但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誰說父愛不細膩,誰說父愛不偉大,這就是偉大的父愛!

2.感悟作者平實中見真情的語言風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寫中抓住最能表現人物内心世界的語言或動作,用平易樸實的語言去表達人物的真情實感。文中還有很多處體現了這樣的特色,請同學們自己找一找,體會一下。如:

(1)“頗躊躇了一會”“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

【交流點撥】父親的“不放心”正體現了對兒子的關心愛護。

(2)父親“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講價錢;終于“講定”了價錢,為“我”“揀定”了座位;“囑”“我”小心,又“囑托”茶房照應“我”。

【交流點撥】表現了父親不辭辛苦、不厭其煩、事事都要替兒子安排好的心情。

(3)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交流點撥】“我”理解了父親的愛,對父親産生憐惜之情。

(4)橘子買回來後,父親“撲撲身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

【交流點撥】這種輕松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裡越是感到踏實滿足。

(5)“他觸目傷懷,自然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背影”。

【交流點撥】兩個“自然”表現了“我”對父親更深的理解,淚光中的背影已不單單是父親往日背影的再現,其中還包含着家境頹唐、每況愈下而又愛子心切的父親的影子,寄托了作者對父親更為深切的疼惜、懷念之情。

步驟四 文本精讀 把握主旨

1.本文題目為“背影”,文中一共寫了幾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請同學們用筆将原文勾畫出來)

【交流點撥】四次。第一次在開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車站送别時,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第三次在車門話别,望着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群裡”。第四次在結尾,“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學法指導二:

【分析标題作用四法】

①交代文章内容;

②點明文章主旨;

③交代引文線索;

④設置懸念引起讀者興趣。2.哪一次“背影”寫得最具體、最感人?為什麼要把這一次的背影寫得那麼詳細具體呢?作者是怎樣細緻刻畫的?

【交流點撥】第二次。(望父買橘)最能反映出父親對兒子的愛。父親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樸素,心情沉重(黑色給人壓抑沉重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勢:蹒跚——年紀較大,腿腳不便,一不小心就會磕着碰着的樣子,一定是令人十分擔心的!(這是一個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動作:攀、縮、傾——行動不便,步履艱難(動作描寫,“攀”,既寫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親爬月台的吃力,“攀”的動作多麼地令人揪心啊;“縮”,兩腳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把怎樣爬寫得更細緻;“傾”,爬上月台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努力的背影!)

作用:突出父親行動的艱難,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3.當時朱自清看到父親的背影有什麼反應?用原文回答。

【交流點撥】“這時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失去親人,父親的内心是悲痛的;失業、借債等境況又使他的内心充滿了憂愁。日漸蒼老的父親,還要承擔家庭的重擔。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親為兒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順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貴多少倍。所以兒子當然會感動得多次掉下眼淚。

作者截取了在不平常的背景下“父親的背影”這個精彩獨特的畫面,将父愛淋漓盡緻得表現了出來。

4.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文中的兒子理解了父親的關愛了嗎?你能從文中找出依據嗎?

【交流點撥】兒子的四次流淚,淚水說明了一切,淚水表達了對父愛的理解、感激。兒子的兩次自責也表明兒子從不理解到理解、感動、思念父親。确實,父愛子,子愛父——父子情深就是這篇文章所表現的中心。

5.以“背影”為題的作用是什麼(課題能否改為“浦口送别”)?

【交流點撥】以“背影”為題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寫照,還是貫穿全文的主線,也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結點。

當堂演練 達成目标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财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床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着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着我們。今天,我想用一首歌來結束這堂課,歌曲的名字叫《懂你》。讓我們都能對父母、對親人說一聲:我愛你們,我理解了你們。(播放歌曲《懂你》)

請同學們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親人表示理解、感恩,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為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好嗎?

【附:闆書設計】

沉重的背影

蹒跚的背影

艱難努力的背影

樸實的語言

三次流淚

兩次自責  父愛子

子愛父

父子情深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

14 昆明的雨

【導學目标】

1.整體感知課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

2.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來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感悟作者對往昔的一種懷念之情。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同學們,春天的雨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各抒己見)昆明是一個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會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來欣賞課文《昆明的雨》。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青頭菌(jùn) 鮮腴(yú) 籬笆(lí bā) 雞(zōng)  黃焖雞(mēn)

扳尖(bān) 熾紅(chì) 緬桂(miǎn) 綠釉(yòu) 密匝匝(zā)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鮮腴:新鮮肥美。

孟夏:夏季的第一個月。

方比:比較、對比。

扳尖:一種鞋子式樣,呈船形,鞋頭尖小而上翹。

密匝匝:非常濃密的樣子。

3.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蘇高郵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等。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本文題目是“昆明的雨”,請問本文寫的僅僅是雨嗎?

【交流點撥】不是,還寫了仙人掌、各種菌子、楊梅、緬桂花等景物,寫了為甯坤作畫、和德熙去小酒館喝酒的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風、人情和當年在那裡的生活及動亂年代裡少有的甯靜、恬然。

2.這些與雨有關系嗎?任選其中的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交流點撥】都與雨有聯系。示例:楊梅是雨季的一種果子。在雨的滋潤下,楊梅是那樣的又黑又紅,在雨季的氛圍中,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的聲音是那樣的柔和。

3.請用幾個詞描繪一番你對昆明雨的感覺。

【交流點撥】示例:豐滿、飽和、旺盛、柔軟……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跳讀課文 賞析語言

1.結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點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來源:學科網]

(1)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比牛肝菌高。

【交流點撥】“格調”原指“人或藝術品的品格或風格”,此指炒熟後的青頭菌的誘人色澤,鮮香口味。

(2)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淨,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麼好吃?!

【交流點撥】“張目結舌”原指“睜大眼睛說不出話”,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驚。

2.汪曾祺的語言風格多是文字簡潔精練卻内容隽永多味,請分析下面的兩個句子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效果。

(1)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

【交流點撥】用“戴”“穿”“坐”“吆喚”一系列的動詞,對苗族女孩子進行了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外貌描寫等,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态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作者對昆明的喜愛,懷念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

【交流點撥】“爬”“遮”等動詞,把木香拟人化,運用了拟人的修辭手法,主動形象地表現出木香的茂盛,表達作者的喜愛,贊歎之情。

步驟四 文本精讀 探究寫法

1.題目為“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為什麼要描述給甯坤的畫呢?

【交流點撥】①畫中所畫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現象與産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②為下文作鋪墊,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讀者,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課文第3段和第12段,作者都隻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這兩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呢?

【交流點撥】第3段從内容上看點明了文章的中心,表達了作者對昆明雨季的深切懷念的感情;從結構上看,這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畫面介紹,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緣由的抒寫。第12段從内容上看深化主題,表達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從結構上看,照應前方第3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結構更加完整。

3.《昆明的雨》能對讀者産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對“凡人小事”的審視,用“以小見大”的視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濃烈如火的情懷,結合本文,試分析課文是如何“以小見大”的。

【交流點撥】作者對昆明的愛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載體越小,越顯得愛得醇厚,仙人掌、青頭菌、牛肝菌等各類菌子,楊梅、緬桂花等作為承載感情的載體,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它們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類,共同彰顯着汪老對昆明對生活的熱愛,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們,然後攜來入文,遂成美文。

當堂演練 達成目标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讀完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心靈仿佛被那細細綿綿的雨滴浸潤得舒适熨貼,昆明仿佛頃刻間變成了一個讓人無限神往的地方,他在畫旁題下的那段文字雖長但很有詩情,是對昆明風俗世态的如實描繪,是用一顆真誠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過的那片土地,不是故鄉卻勝過故鄉,把全部的愛與真情都融進了那裡。

作者在第⑪段滿懷深情地說:“四十年後,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麼“情味”讓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這樣“忘不了的情味”吧?試寫出來,80字左右。

【交流點撥】“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鄉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閑适、幽靜、恬淡之感。(寫作:略)

【附:闆書設計】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昆明雨的特點——豐滿、飽和、旺盛

與“雨”有

關聯的物、

人、事仙人掌、各種菌、楊梅

為甯坤作畫,小酒店喝酒

賣楊梅的苗族女孩

送緬桂花的房東 對昆明的

懷念、喜愛

(以小見大)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

15* 散文二篇

【導學目标】

1.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義。

2.揣摩文章中重要語句,理解其哲理意蘊。

3.感知作者的情感變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

【課時計劃】

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永久的生命》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有人說,生命,偉大而神秘,豐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說,世上沒有永恒的春天,亦沒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讓我們來聽聽作者嚴文井的答案吧!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

臼齒(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謝(diāo) 洗滌(dí)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臼齒:齒名。在口腔後方的兩側。一般上下颌各六個,其形如臼。

茸毛:身體表面或某些内壁長的短而柔軟的毛;一般指動物初生柔軟的細毛。

蔓延:向四周擴展延伸。

凋謝:指(草木花葉)脫落、衰落、零落。

洗滌:沖蕩;清洗。又用除去罪過、積習、恥辱等。

3.作者簡介

嚴文井,原名嚴文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1934年畢業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圖書館工作,并開始以“嚴文井”的名字發表作品。曆任《人民文學》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等職。主要著作有:《嚴文井散文選》《嚴文井童話集》等。在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被授予榮譽獎。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讀音,并勾畫出你不太理解的語句。

多媒體展示

2.學生互讀課文,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

3.選三位同學示範讀課文,每人讀一部分,其餘同學評點。

【交流點撥】朗讀時要注意語調的把握。感情激烈處聲音要響亮,情調應激昂;感情平靜處要讀得深沉些。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層探究

1.第一自然段末尾寫道:“我們都非常可憐!”為什麼這樣說?

【交流點撥】因為過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來,你的力量是那樣的小,對于生命上的事你絲毫不能做主。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麼?

【交流點撥】生命自身的偉大;生命能夠不絕地創造新的生命。

3.作者為什麼贊美生命?

【交流點撥】因為它充滿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處宣示着它的快樂和威勢。

當堂演練 達成目标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永久的生命》是嚴文井在1942年寫的一篇帶有比喻,帶有哲理意蘊的散文。

【交流點撥】(1)它不僅哲思深邃,鮮明生動,而且語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全文條理清晰,章法井然。(2)在寫法上,先談生命的易逝,欲揚先抑,再談生命的永久,正面展開。最後聯系現實生活,高唱生命的凱歌。(3)文章揭示出個體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個人類來說,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态度,同時要感謝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熱情回報生命。

本文主要采用讨論式教學,在引導學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通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語言特色和寫作手法來進一步理解品味本文的重點語句所蘊含的深刻的哲理,從而,挖掘本文的主題思想,提高學生對語文高度的感悟、理解能力。

第二課時 學習《我為什麼而活着》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同學們有沒有聽過《為了誰》這首歌呢?是呀,我們為了誰,為了什麼而活着?同學們你們想過嗎?(同學各抒己見)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尋找着答案。曆史上孔子是為“仁”而生,孟子是為“義”而生;當代的人呢?醫生是為治病救人而生,運動健将是為夢想而拼搏,還有地震中奮不顧身的英雄,他們都在告訴我們到底該怎麼活着,今天我們來看看羅素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遏制(è)   飓風(jù)   瀕臨(bīn)

俯瞰(kàn) 呼号(háo)

2.理解重點詞語的詞義。

遏制:制止,控制。

飓風:發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強烈風暴。

瀕臨:緊接,靠近。

俯瞰:俯視。

深不可測:深得無法測量,比喻對事物的情況捉摸不透。

3.作者介紹

羅素(1872—1970)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作家。獲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代表作品有《幸福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物的分析》《婚姻與道德》等。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羅素為什麼而活着?

【交流點撥】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即愛情,知識,同情心(對人類的關愛)就是羅素活着的全部内容。[來源:

2.浏覽課文,同時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交流點撥】文章開篇提出總的觀點,然後具體論述這三個方面,最後一段總結全文,所以本文的結構是總——分——總。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文本精讀 深入探究

速讀課文2、3、4段,探讨以下問題。

1.羅素為什麼渴望愛情?

【交流點撥】首先是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其次是因為愛情解除孤寂;最後是因為在愛情的結合中,我看到聖徒和詩人們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縮影。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識?

【交流點撥】羅素第一個方面的知識是有關人的,了解人的心靈;第二個方面,實際上是指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現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術等;第三個方面,則是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如三大宗教、馬列主義等,他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3.作者同情苦難的具體内涵是什麼?

【交流點撥】他從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關愛人類;反對戰争,反抗獨裁專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輕時因反戰而锒铛入獄,年邁的晚年,仍緻力于禁核運動,奔走呼号,創立和平基金會,就在逝世當天,還為以阿戰争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而憂心忡忡,這一切緣于他對人類的同情和愛心。

步驟四 品味語言 探究寫法

1.愛情,知識,同情心這三種追求,哪一種追求是令他最執著最痛苦的?為什麼是最重要的呢?

【交流點撥】同情心,愛和悲憫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愛和悲憫,隻片面地追求愛情,會産生愛情恐怖主義;片面追求知識會成為災難的幫兇,所以愛和悲憫最重要。

2.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能否交換順序?

【交流點撥】不能,從内容上看,愛情是自然樸素的精神追求,知識是提高素質的精神追求;同情心是道德層面的精神追求,從結構上看與前一段的開頭相照應,順序井然,層次分明。

當堂演練 達成目标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鴿子,為和平為生;湖水,為萬物而生;鮮花,為大地而生;樹木,為地球而生。生命對某些人來說是美麗的,這些人的一生都為某個目标而奮鬥,生命的枯榮全看你怎麼去栽培,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當然人生的追求是多種多樣的,羅素追求愛情,知識,同情心,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隻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數人的就好!

課外積累關于愛情,知識,同情心的名言或詩句。

關于愛情:人生追求愛情并不顯得低級。

裴多菲: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維斯冠:愛情是生命的火把。

關于知識: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李大钊: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

關于同情:白朗甯:把愛拿走,世界将變成一座墳墓。

雪萊: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愛。

【附:闆書設計】

我為什麼而活着

愛情——博大

知識——博學謙遜

同情心——博愛崇高愛和悲憫更重要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

16* 三棵樹

【導學目标】

1.理解“樹”在文章中的象征意義。

2.理解樹與人相互依存的關系。

3.體會并感受作者内心對生命的感悟與傾訴。

【課時計劃】

1課時。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大家知道,白楊樹在茅盾先生心中是中華兒女英勇不屈的象征,那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蘇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樹”又是如何地讓他難以忘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蘇童的内心世界吧!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嫉妒(jí dù) 黝黑(yǒu) 怅惘(chàng wǎng)

黃桷(jué) 苦楝(liàn) 石埠(bù)

一抔(póu) 枇杷(pí pá) 悲憫(mǐn)

殘垣(yuán) 瓦礫(lì) 搖曳(yè)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顫索:哆嗦。

悲憫:哀憐、憐憫。

謀面:彼此見面、相識。

殘垣:殘缺不全的牆。

登堂入室:登上廳堂,進入内室。

夷為平地:指鏟平使成一塊平地或指把地面以上的物體全部摧毀。

郁郁寡歡:形容心裡苦悶,指悶悶不樂。

3.作者介紹

蘇童: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原名童中貫,1963年生于蘇州,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代表作包括《園藝》《紅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三棵樹在文章中究竟指什麼?

【交流點撥】“我”生命中遇到三棵樹,作者由一趟長途列車的終點站名引到對這三棵樹的叙述上的。

2.三棵樹是指哪三棵樹?

【交流點撥】苦楝樹苗、石榴樹、枇杷樹。

3.這三棵樹有什麼特點呢?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交流點撥】①從文中“我種過樹。我曾經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樹苗,……将一隻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給我。”可以看出苦楝樹具有幼小無依的特點。(第一,是一棵沒有什麼可愛之處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裡的,在這樣的土壤裡,就是生長起來,也是可憐的。從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對人、對城市的調侃的意味。)②從文中第八自然段中的相關文字來看,枇杷樹具有含蓄深沉的特點。石榴樹具有熱烈、奔放的特點,體現出作者得到石榴、枇杷後的極其喜愛、興奮、愉悅情感。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把握情感

1.作者在對果樹的描寫中還提到了孩子和鳥兒,作者驅趕鳥和孩子,果樹卻迎接它們的到來,沒有怨言,執着地付出,無邊無際地奉獻,兩相對比,我們在果樹身上可以看到一種什麼精神?

【交流點撥】樹對人平等、無私奉獻的精神。

2.在作者的一生中,這是他擁有的三棵樹,但是應該說在其餘大部分的時間,他沒有樹,那麼關于樹的其他的情節,請你概括一下。

【交流點撥】思樹、種樹、喪樹、得樹、失樹。

3.在不同的階段,作者在對待樹的得與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相關語句來梳理一下作者的情感脈絡。

【交流點撥】怅惘——無奈自責——悲傷、隐痛與缺憾——快樂與欣喜——哀傷與緬懷。

①在作者的想象中樹是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綠色的褐色的樹幹,但這隻是想象,在現實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沒有樹,這讓“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②成年後“我”見過了很多樹,但都不是“我”的樹,那麼作者的樹到底在哪裡呢?在遷居新居後“我”得到了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禮物——兩棵樹,在作者歡快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想象,樹的存在,讓“我”知道“我”是個幸運的人。③但“我忽略了樹”,對它熟視無睹,當樹終有一天将離去時,“我”才又怅然若失起來。④作者這一生,他種過樹,但隻能種在花盆裡,并且苦楝樹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難以抗拒的天災毀了,從中可感受到生存的艱難、無依、無奈。⑤後來兩棵果樹離我而去表現對逝去的一種哀憚,可見他情感的悲傷與凄涼。

步驟四 品味語言 理解主旨

1.作者在文中多次詢問:“我的樹在哪裡”,請思考為什麼作者一直在尋找樹呢?沒有樹會對“我”有怎樣的影響?

【交流點撥】沒有樹讓作者怅惘、覺得缺憾,有了樹讓他覺得彌合了“我”與整個世界的裂痕,關于果樹的描寫也是本文最為歡快的章節。這說明他覺得沒有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斷尋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我生命中應該有三棵樹的”,隻有這樣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2.作者為什麼認為有樹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為何在不停地尋找樹呢?

【交流點撥】“樹”不僅僅是樹,是一種象征,是一種想象中美好的生活狀态,是一種美好的理想追求,是一個遙遠的難以實現的夢想,尋求樹的過程其實就是對夢想探尋的過程,人生有夢才精彩,但并非每夢皆能圓,有美好、有痛苦才是生活的本真,樹是自象的象征,因此作者不停尋找“我的樹”其實是在呼喚自然與人共生和諧的環境,呼喚人對樹(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在尋找“我的樹”的過程中,你覺得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為什麼?

【交流點撥】傷感、無助、無奈。關鍵是結果“我”沒有了樹,可見基調的主旋律是一種無助的呼喚與渴望,對完整生命形态的熱切的期盼。

4.第三自然段作者為什麼要寫移種苦楝樹苗的經曆?

【交流點撥】是作者少年尋夢的難忘經曆,伴着他的隐痛與自責;作者在其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将沒有樹存在的生活看作是不完美、不齊全的人生;與後文寫到的兩棵果樹構成對比。

5.文中第五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何作用?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交流點撥】過渡作用(或承上啟下,由“苦楝樹”過渡到“兩棵果樹”)好處:承上接上文。歸結出失去苦楝的自責、愧疚和隐痛,又開啟了下文,為意外獲得兩棵果樹的欣喜、滿足鋪墊蓄勢;使文章脈絡清晰。

當堂演練 達成目标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苦楝樹是作者擁有的第一棵樹,它的孤苦無依、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盡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連擁有一棵樹的願望都顯得那麼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隻能望天,因此作者希望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作者通過對童年記憶中火車站名“三棵樹”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經擁的三棵樹,表現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依存關系的眷戀。

請對照作者通過本文傳達出的思想感悟,結合自己的經曆談談你人生中目前為止最珍視的東西。(小組交流、發言、派代表上台講述)

【附:闆書設計】

三棵樹苦楝樹——幼小無依

枇杷樹——含蓄深沉

石榴樹——熱烈奔放傷感

無助

無奈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各單元(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資料第四單元)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