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7年級上冊部編版語文知識點

7年級上冊部編版語文知識點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01 02:59:15

7年級上冊部編版語文知識點(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文學常識)1

1.《春》 朱自清

一、作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号秋實,後改名自清,是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後定居揚州,故自稱“揚州人”。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詩壇。他的散文樸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語言洗練、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代表作詩文集《蹤迹》,散文集有《背影》《歐遊雜記》《你我》,文藝論著有《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綠》《背影》《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

二、詞語解釋

①欣欣然:歡歡喜喜的樣子

②朗潤:明朗潤澤

③趕趟兒:原意指趕得上,這裡的意思是各種果樹争先恐後地開花

④醞釀:原意是造酒,這裡是說各種氣息混合在空氣裡,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⑤婉轉: 形容聲音抑揚動聽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優美。招展,迎風擺動

⑦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開始,應該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處南宋 的 志南和尚《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三、中心思想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描繪了大地春回、生機勃發的動人景象。通過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五幅主要圖畫,贊美春的活力帶給人以希望和力量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2.《濟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簡介

老舍,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北京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等,收在《老舍文集》裡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棄;予,我。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照。

二、詞語解釋

①響晴:(天空)晴朗無雲

②溫晴:溫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來源

④空靈:靈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氣:清秀。這裡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⑥澄清:這裡指水清澈見底

⑦貯蓄:存放,儲藏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在這篇寫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濟南地處北國而冬季氣候"溫晴"的特點,描繪了濟南的陽光、小雪、山山水水,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自然風光的摯愛深情。

3.雨的四季劉湛秋

有一支沒有音符的樂曲,一點一滴,奏出歡快合諧而又美麗的旋律,隻有細心傾聽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這就是雨,它似歌、如詩、像畫,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涼,冬雨冷靜,各式各樣的雨滋潤着萬物也浸潤着人的心靈。被譽為中國抒情詩之王的當代詩人劉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這樣一首四季雨歌。

一、作者

劉湛秋 1935年 10月生,安徽省蕪湖市人。當代詩人、作家、翻譯家、評論家。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快樂》,曾被譽為“當代抒情詩之王”。

二、思考:

1.文章為什麼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1)更有韻律美

(2)文章寫的不單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單純強調 “雨” ,顯得呆闆、生硬。

“雨的四季”:充滿靈動,賦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滿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麼特點?

春雨: 柔情而生機

夏雨: 熱烈而粗犷

秋雨: 端莊而沉思

冬雨: 自然而平靜

3.結合全文,談談作者愛戀雨的理由是什麼?

雨給作者的生命帶來活力,給感情帶來滋潤,給思想帶來流動,使靈魂得到淨化。

4.四季的雨有什麼特點,給整個大地帶來了什麼變化?

5.分析文章的語言特征

樹“睜開特别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效果 ?

使用了拟人的修辭方法,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木剛剛從寒冬中蘇醒過來,樹幹泛出黃青、嫩葉萌發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6.“春雨圖” 這段文字是如何寫春雨的?是直接描寫還是間接描寫?

是間接描寫。這段文字實際上寫的是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确切的說,這應該是一幅“春雨初霁”圖,因為它展現的是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筆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上。

7.作者說:“隻有這一場雨,才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那麼在春雨到來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麼樣的呢?

植物是僵硬的,顔色是昏黃的,空氣是幹燥的,整個世界是寂靜的,然而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來了,一切都變了。

8.春雨圖中作者都描繪了哪些具體的景物?

樹、水珠子、水霧、小草、空氣等

9.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在寫景上有許多亮點,你認為春雨圖中有哪些亮點?

① 樹:“樹睜開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響表達效果?——影響。

“特别明亮的”生動形象地寫出樹木剛剛從寒冬中蘇醒過來,樹幹泛出黃青、嫩葉萌發時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②花:把花苞滴下來的水珠子與少女的眼淚作比,說它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使本來平淡無奇的自然現象擁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嬌媚,那麼那朵花呢?那個春雨浸潤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豔動人吧!

③水霧:或濃或淡的水霧映射着雨後的陽光,更映射着雨後的美麗世界。

④小草:誰聽過春草複蘇、萌發、成長的聲音?作者聽到了。這沙沙聲是真正熱愛大自然、珍視生命、細心于生活的人用心靈聽到的,這美麗的文字是作者用細膩的心寫出來的。

⑤空氣:空氣本是無色無味的,平常到甚至讓人忽視。可是在作者筆下空氣卻在春雨過後透出果子一樣的芳甜,這正好可以和我們學過的一個句子互相诠釋“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

三、小結

劉湛秋的散文有一種田園美,他的文字自然、親切、優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聲,他都能輕松道來,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摘錄的句子是:也許,到冬天來臨,人們會讨厭雨吧!但這時候,雨已經化妝了,它經常變成美麗的雪花,飄然莅臨人間。

表達作用是:寫出了春雨的美麗與妩媚“ 飄然莅臨人間”寫出了春雨降臨的動态美,表達出了作者對冬雨的喜愛之情。

4.《古代詩歌四首》

詩歌的分類,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唐以前的詩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辭、樂府詩等;② 近體詩(唐以後的詩歌)包括律詩(五言侓詩、七言律詩)和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其中,律詩從上往下又分為:首聯、颔聯、頸聯和尾聯。

2、詩歌按表達方式分抒情詩、叙事詩、哲理詩

3、詩歌按内容分(題材) :叙事詩 、寫景詩 、友情送别詩 、愛國懷鄉詩、詠物詩 、詠史懷古詩 、邊塞征戰詩 、山水田園詩等 。

一、《觀滄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谯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是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孫子略解》等軍事著作。其詩以慷慨悲壯、宏偉壯觀著稱。著有《蒿裡行》《短歌行》《苦寒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詩篇。

2、《觀滄海》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下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屬于實寫,描寫了海水和山島的景象,由遠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屬于想象的虛寫,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這首寫景抒情詩,作者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展現了開闊的胸懷,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必須掌握的内容: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極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兩句表現草木欣欣向榮,生機無限。

3、“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秋風蕭瑟,波浪滔天的雄偉壯觀的情景。

4、“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四句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四句是互文見義,作者以奇特而豐富的想象創造了一種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日月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的寬廣胸懷和豪邁氣魄。這為千古名句。

二、《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1、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唐代詩人。

選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詩人。

2、背景

天寶年間,王昌齡被貶為龍标尉。作者聞訊,寫了這首詩寄給他,表示慰問。

3、詞義:

左遷:降職。楊花:柳絮。 子規:杜鵑鳥。

五溪:五條溪水名。

4、譯文

暮春時節,樹上楊花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聽說你被貶到龍标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水;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題:

表達了對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自己遭遇的感傷情緒。

6、賞析要點: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古人論詩有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李白詩中可為例的一句是:楊花落盡子規啼。

詩中寫“楊花”“子規”的作用是什麼?

(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在前兩句的寫景中有什麼特色?)

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

“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着。

本詩首句通過各種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節的一種哀傷、惆怅氣氛,表達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7、藝術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達了對朋友的真切關懷,也展示了詩人飄逸豪放的性格。

*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憑借想象讓自己的心獨立于身體之外,或随狂風,或随明月,飛向遠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達了悠遠深邃的感情。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洛陽人。

2、首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客路”點明自已是客遊在外,規定了全詩的情調氛圍,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綠水中向前行。

颔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潮水上漲,江面頓時開闊,江水似乎與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風順江吹來,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過“風正一帆懸”的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了出來。

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表現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于歲暮月殘,連夜行舟的。既寫景又點出時令。這兩句可以說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将驅盡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将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不言思鄉之情,而思鄉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歸,自然想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便想讓大雁把他這遊子的音訊帶給洛陽家鄉。“鄉書”、“歸雁”與首聯的“客路”、“行舟”,遙相呼應,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馳故裡的飄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籠罩着一層清淡的鄉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壯麗畫面,寫出了詩人客遊他鄉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懷。

必須掌握的内容: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在描繪長江景色。

2、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蘊含新事物孕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表達作者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名句——詩苑奇葩,豔麗千秋。)

3、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見雁思親,表現了淡淡的思鄉愁緒。

4、這首詩的首聯、颔聯、頸聯都是對偶句。

5、你還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現鄉愁的詩句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站在江邊微風輕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靜,一葉白帆悠然地飄蕩在江面上,恰似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美景。

四、《天淨沙·秋思》

1、馬緻遠,生卒年不詳,字千裡,号東籬,大都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後人把他和關漢卿、白樸、王實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2、題目解說:“天淨沙”,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裡的思念。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兩句是寫景,末二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栖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着瘦馬的遊子卻隻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之氣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凄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腳步與無限的愁悶。

4、此曲描繪了秋天黃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遊子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必須掌握的内容:

1~3句:用九個景物構成一幅水墨畫,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誇張。表達遊子漂泊在外思鄉的悲情,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單元

5.《秋天的懷念》 史鐵生

一、文常

《秋天的懷念》體裁:散文 ,選自《史鐵生作品集》。

作者:史鐵生,北京人,當代作家。代表作: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務虛筆記》;散文集《我與地壇》《病隙碎筆》。

作者與背景

史鐵生(1951—2010),當代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原籍河北涿(zhuō)縣,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淩晨3點46分因突發腦出血逝世。史鐵生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二、字詞

殘疾 焦躁不安 憎恨(zēng) 暴怒無常 砸碎 牆壁 沉寂

癱瘓(tān huàn) 侍弄(shì) 捶打 整宿(xǐu) 翻來覆去

唰唰啦啦 憔悴(qiáo cuì) 央求 神色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豌豆 仿膳 踩扁 敏感 訣别 淡雅 深沉 潑潑灑灑 爛漫

創傷(chuāng)

詞語解釋:

1.癱瘓(tānhuàn):由于神經機能發生障礙,身體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喪失活動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臉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個晚上。

4.訣(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見的離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說話等連續不斷。

三、問題鞏固

(一)下面是課文中描寫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現了母愛的偉大。試結合上下文做具體分析。

1.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

解析:面對“我”的“暴怒無常”,母親逆來順受,表現出極大的理解、忍耐和寬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詞語,形象地表現出母親的慈愛。

2. 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解析:面對厭世自棄的“我”,母親盡其所能地勸撫、安慰“我”。“撲”“抓”等詞語,表現了母親反應的強烈;“忍住哭聲”說出的話語,字字沉重,句句貼心,讀之令人怆然。

3. 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解析:“憔悴的臉”表明母親積勞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見出母親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無常”的“我”,也不由得為之感動了。

4. “……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着,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

解析:僅僅因為“我”勉強(qiǎng)同意出遊,母親就“喜出望外”,展開話題,提起“我”兒時的趣聞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暫時忘記了眼前的煩惱,直到她突然意識到犯了“禁忌”,才從“夢”中驚醒。母親“忽然不說了”,她意識到她說多了,因為現在的“我”,完全喪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親怕又勾起“我”的煩惱。“她比我還敏感”,說明她的内心比“我”還沉重。

(二)“我”的“暴怒無常”有哪些表現?對此應該怎樣理解?

解析:“我”的暴怒無常,主要表現在不能以欣悅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來美好的事物。無論是春天的歸雁,還是甜美的歌聲,或是外出賞花,都不能喚起“我”對生活的熱情。其本質是面對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認識和正确的态度,因而喪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親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現“我”懊悔的語句,體會其深層意思。

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為自己沒能關心母親的健康而難過。第5自然段“我沒想到她已經炳成那樣。”為突如其來的生離死别而悲傷,為自己的“暴怒無常”而懊悔。“我”正是在這樣的反思與醒悟中變得成熟了。

(四)找出第1段中的疊用詞語,說說其表達效果。

疊用詞語: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複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

“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解析:兩個“悄悄地”,描寫母親來去時小心謹慎的動作,其中包含了無限的寬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現了母親不忍打擾“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靜下來的心理和情态;(眼邊)“紅紅地”,含蓄地表明母親剛剛哭過,面對“我”的不幸,她比“我”更為痛苦,又無可訴說;“去走走”極為口語化,看似不經意的話語,掩飾不住高度緊張的期待心情,因為對這樣的提議,“我”是不容易響應的;“好好兒活”口語化表達,樸實而真切,萬千牽挂與不舍,盡在不言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