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能讓你生氣隻能說明你還不夠強大

能讓你生氣隻能說明你還不夠強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5 14:14:32

你曾經被别人說是個“情緒化”的人嗎?

在衆多來自家人、愛人、朋友、同事的評價中,“情緒化”被認為是一個最嚴重的指控。

當對方說出這三個字的時候,意味着你在他眼裡不夠理性、人格成熟度低、無法控制情緒。

而被認為是“情緒化”的人,也會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如此。

表現出情緒是幼稚的嗎?壓抑情緒、假裝情緒穩定,才是成熟嗎?

并非如此。

《你可以不生氣,但不能越想越氣》是一本剖析情緒背後的動因、從而學會掌控情緒的書,作者認為,情緒是無辜的,情緒是一種工具。

它的存在其實是為了保護我們,如果使用方法不當,被情緒所奴役,就會變成傷害自己的工具。

能讓你生氣隻能說明你還不夠強大(但不能越想越氣)1

水島廣子|四川文藝出版社

能讓你生氣隻能說明你還不夠強大(但不能越想越氣)2

有人說,人身上最無用的東西就是情緒。

喜怒哀樂、仇恨、嫉妒、貪婪、敏感,除了形成内耗,讓自己更緊張、更累之外,沒什麼好處。

如果人能夠清除情緒,完全處于無内耗的高速運轉狀态,我們将永遠理性,永遠做出最優解,永遠各盡其職,永遠不會妨礙到彼此。

果真如此嗎?

如果沒有情緒,人類可能就不能稱之為生命。

不管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生命而進化出來的。

受傷的時候,你會感到疼痛,“疼”是身體發出的信号,警告你受傷了,你就會逃跑。同樣,心靈受傷了,你就會感受到不同的情緒,引導你走出危險。

能讓你生氣隻能說明你還不夠強大(但不能越想越氣)3

比如一個人在黑夜裡行走,你會恐懼,這是情緒保護你安全的方式;

焦慮是因為你想要追求完美。一方面,你想要最好的結果,另一方面,你擔心能力不夠,于是就會焦慮;

憤怒包含着自尊自重的力量。當你的切身利益和行為準備被破壞時,你就會生氣。

同時,憤怒會讓人自然而然地積蓄力量,比如人在平和的時候打人,和生氣的時候打人,力度是相差巨大的;

看到同齡人擁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會嫉妒,這是情緒在提醒你自己想要什麼,以及有多想要;

悲傷的力量,和快樂一樣強大。它包含療愈和安慰的力量,經曆過悲傷,人才會真正懂得珍惜當下,并且接納失去……

所有的情緒都是在提醒你,目前你身處的狀态,對你的心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因此,情緒是一種最好的自我保護。

但是,如果沒有解決情緒背後的困境,任由情緒發酵,演變成情緒化的思考,越想越氣、越想越委屈,就會變成一種“防衛過當”。

能讓你生氣隻能說明你還不夠強大(但不能越想越氣)4

書中有一個故事,上司給下屬分配了工作,結果他根本沒幹,就下班回家了,氣得上司無心工作。

一開始,上司的憤怒來自于“計劃落空”,原本計劃這項工作由下屬完成,結果出現意外,他可能又要自己做,這種憤怒再正常不過。

重要的是接下來怎麼做。

他可能會想到:這個人,吩咐給他工作,他幹也不幹就跑回家了,腦子裡究竟在想什麼?他是不是沒把我放在眼裡?

越想越複雜,越想越生氣,氣到自己也無心工作。

這時候人們可能會說:“你又不能把他叫回來繼續工作,生氣也沒用,還是消消氣吧。”

但是這樣的安慰無濟于事,甚至讓他更加生氣。

能讓你生氣隻能說明你還不夠強大(但不能越想越氣)5

此時,真正讓他生氣的已經不是“工作沒幹就回家”,而是“他沒把我放在眼裡”帶來的憤怒和屈辱感,演變到這一步,他已經陷入情緒化思考的泥潭。

最終無非兩種結果,一是上司火冒三丈地打電話給對方,把他批評一番;二是上司隐忍不發,強迫自己冷靜下來,等到下次對方犯錯時一起發作。

事實上,“情緒化”不隻是“容易生氣、暴躁”這一種類型,壓抑情緒同樣是情緒化的表現。

有的人看上去平和淡定,其實隻是假裝自己沒有發脾氣。

壓抑内心翻湧的情緒不僅會形成一種巨大的壓力,而且自我壓抑的狀态也無益于自己的身體和與人的交往。

不論是“容易鬧情緒”的人還是“能夠克制情緒”的人,無法與情緒友好相處,就都成了情緒的奴隸。

隻有重視情緒、能看到情緒背後的困境,才能掌控情緒。

能讓你生氣隻能說明你還不夠強大(但不能越想越氣)6

如何避免情緒化的陷阱?書中給出了六個習慣。

一是掌控自己的身體狀态。

喝醉的人往往會情緒失控,給周圍的人造成麻煩,是因為在酒精的作用下,人的自控力下降,情緒和理智的平衡被打破。

疲勞也會引發同樣的狀況,很多人都會在辛苦的工作之後腦海裡湧上各種思緒,變得情緒焦躁。但是第二天一覺醒來,又覺得豁然開朗。

荷爾蒙不平衡也有可能造成“情緒激動”,有些人會在生理期前心煩意亂,甚至出現“經前焦慮症”。

知道自己在某種身體狀況下,會容易情緒激動,就可以避免情緒引發的無畏争端。

二是轉換視角看問題。

在車上被踩了腳,對方卻連一句道歉都沒有,于是你發火了,這本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情緒。

如果你怒氣沖沖,不斷糾結于“連句道歉都沒有”,可能就會把單純的某種情緒擡升至“情緒激動”。尤其是那些平時就認為“自己不被人尊重”、自我肯定程度低的人,會因此放大到“為什麼總是自己吃虧”的受害者心态。

對方沒有道歉,錯在對方,我們要學會轉換視角,把問題還給對方。

“他踩了别人的腳還不道歉,可能是沒有意識到吧”、“可能是不習慣擠地鐵,慌裡慌張的吧”……

能讓你生氣隻能說明你還不夠強大(但不能越想越氣)7

每次發火的時候,要養成轉換視角的習慣,“雖然我的腳被踩得很疼,但是他道不道歉是他的事”,而不是陷入“為什麼總是我”之類的“受害者心态”。

三是通過寫“好友筆記”的方式提升自我肯定程度。

生氣也好,煩悶也罷,隻要某種情緒産生,就把它寫在筆記本上。

比如在昂貴的餐廳裡吃到了難吃的食物,也沒辦法以食物質量來要求退款,隻能失望而歸。

在筆記本上如實寫下自己的情緒:滿懷期待的大餐,口味奇怪,很失望。店員服務态度不好,很窩火。

接下來,設想最好的朋友會怎麼安慰你。

“哪家店?趕快拉入黑名單。下次我帶你去一家更好的店,保證你會驚喜。”

記錄情緒、模仿好友安慰自己,自我肯定的程度會越來越高,就越有越來越少的事能讓你情緒化。

四是放下“應該”,為“希望”而生活。

“應該”思維是會讓人變得“情緒化”的思維方式之一。

“應該做這件事”、“事情應該是那個樣子”,如果陷入這種“應該”思維,就會把“所有人都應該這樣,但他卻沒有做到”之類的個人“正确”強加于他人。

不為“應該”生活,生活會舒服許多。我們的行為準則不是“應該”,而是自己所希望的樣子。

不亂丢垃圾、不随意插隊,不是因為“應該”如此,而是“希望”擁有互相尊重、友愛的環境,這就是從應該到希望的轉變。

五是遠離讓人情緒化的現場。

在情緒即将爆發的時候,保持物理距離是最保險的手段。

和男朋友吵架,越吵越生氣,吵到要分手。

“要分手”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彼此都在情緒激動、無法自控的狀态下,這個打擊會顯得更加猛烈。

與其琢磨“真的嚴重到要分手嗎”,不如從現場離開,冷靜下來再考慮如何處理兩個人的關系。

“情緒激動”時做的決定,大多會追悔莫及。

六是找到“自動開關”,關閉“心靈百葉窗”。

很多時候,情緒化的場景都會反映出一個人根深蒂固的自卑和深深的心靈創傷。因此如果一味地克制情緒,就會變相導緻自我壓抑。

與其努力避免情緒化,不如去了解自己“情緒激動”的觸發條件。

比如,别人打聽我的工作成果時,“自動開關”就會打開;看見插隊等“不道德”行為時,“自動開關”就會打開;被父母教訓,回想起童年陰影時,“自動開關”就會打開……

能讓你生氣隻能說明你還不夠強大(但不能越想越氣)8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自動開關”,當你找到它們之後,這些條件被觸發時,就“關閉心靈百葉窗”,也就是不聞不問。

之後,把這些觸發條件一一從意識裡清理出去,解開背後的心結,我們的開關就會逐一消失,也更不容易被激怒。

每一次情緒發作,都是一次心靈的“疼痛”,提醒你那裡有問題要解決、有傷口要修複。

關注情緒,和情緒做朋友,才有真正的情緒自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