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北京必吃的4種特産

北京必吃的4種特産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9-29 12:54:22

北京必吃的4種特産(尋找那些久負盛名的京郊特産)1

北京必吃的4種特産(尋找那些久負盛名的京郊特産)2

北京必吃的4種特産(尋找那些久負盛名的京郊特産)3

北京必吃的4種特産(尋找那些久負盛名的京郊特産)4

北京必吃的4種特産(尋找那些久負盛名的京郊特産)5

北京必吃的4種特産(尋找那些久負盛名的京郊特産)6

◎戶力平

秋分節氣,又是收獲之時,也迎來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京郊大地,物華天寶,曆史上物産豐富,每至金秋時節,五谷高廪,瓜果飄香。在這收獲的季節裡,去探尋那些久負盛名的京郊特産:京西稻、京白梨、燕山闆栗、房山磨盤柿、密雲金絲小棗、大興西瓜等,别有情趣!

玉泉山下“京西稻”飄香

曆史上北京西部玉泉山一帶是著名的“京西稻”産區,每至金秋時節,稻浪翻滾,滿地金黃,一派迷人的豐收景象。為此,我将京郊特産的尋訪首訪之地選在玉泉山下。

走進北塢公園,一派生機,那呈着黃色的稻田,在微風中泛起陣陣波浪,好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

據“京西稻文化研究會”會長杜振東先生介紹:“京西稻”因最初在北京西部玉泉山一帶種植而得名。當年康熙帝曾在此培育早禦稻,乾隆下江南時,攜回紫金箍水稻良種,又在玉泉山周邊地帶試種。由于這一帶水源豐沛,收獲的稻米色澤光亮、味道清香,粒粒如珠,由此成為宮中“禦米”。乾隆帝對這裡産的稻米格外青睐,曾賦詩贊曰:“疏泉因為廣其壑,益開稻畦千畝多”“十裡稻畦秋早熟,分明畫裡小江南”,而老北京民謠中則贊:“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無須菜,可口又清香。”

沿着園中的小路,我走進稻田,隻見快成熟的水稻被壓彎了腰,稻穗沉甸甸的,俯下身去輕輕地撫摸,有一種“粒粒皆辛苦”之感。

據杜振東先生介紹:作為京西稻發源地的海澱區,農業鼎盛時期種植面積近10萬畝。玉泉山下的北塢、船營、六郎莊、功德寺、萬泉莊、巴溝等,都有大面積稻田。海澱北部的上莊、蘇家坨、溫泉、西北旺也有不少稻田。

2000年以後,因灌溉問題進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京西稻”種植面積大幅減少,如今恢複到2000畝。2009年玉泉山下的北塢及周邊村落整體拆遷後,建成北塢公園。由于曆史上這一帶是京西稻的主産區,所以公園在景觀設計時特地辟出12片,總面積6.5畝的京西稻種植區,如今已發展到近200畝。從2012年起,每年10月中旬都要舉辦一次“收割節”,讓人們通過體驗水稻的收割,感受昔日京西稻收獲的喜悅。

唯一的“京”字号果品京白梨早年有别名

北京地區梨的品種較多,明代《帝京歲時紀勝》中就記載了“有秋梨、雪梨、波梨、密梨、堂梨、罐梨”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梨(今稱“京白梨”),産于京西門頭溝,是北京特産果品。

駕車來到位于門頭溝區東部的軍莊鎮東山村,但見道路兩旁有不少的水果攤,叫賣最多的就是“京白梨”。

剛走近一個攤位,賣梨的便主動與我搭話,說自己賣的是正宗京白梨,并随手拿起一個舉到我面前。隻見梨呈扁圓形,果皮黃綠色。他說:“門頭溝有三寶,妙峰山的玫瑰,齋堂的煤,軍莊大白梨,這其中的大白梨就是我們這兒的‘京白梨’。”

同行的門頭溝文友安先生介紹說:京白梨,也稱白梨,曾俗稱秋子梨,起源于門頭溝軍莊東山一帶,追溯其曆史,據傳與清代乾隆皇帝有關。

乾隆年間永定河決口,水退之後乾隆皇帝徒步視察,當時正值金秋時節,他來到東山附近時,又饑又渴,随行太監從路邊的果樹上采摘幾顆野果讓他充饑。乾隆皇帝品嘗後,覺得味道甘美,酸甜可口,但不知這果子叫什麼名字。這時正好有位村民路過,一問方知叫“秋子梨”“白梨”。随即下旨除保護這一帶的梨樹外,還在周邊栽植梨樹上千畝,并将東山村的白梨封為“貢梨”,每年按時令向皇宮進奉。同時還将一棵最大的梨樹賜名為“老君樹”,以栅欄将其圍護,其果實任何人不得采食。

此後這一帶的梨園被稱為“東山貢梨園”,而這裡的梨樹也多有賜名。嘉慶曾給一棵老梨樹賜名“效君樹”,道光賜名“儉君樹”,鹹豐賜名“忠君樹”,光緒賜名“承君樹”,慈禧太後賜名“壽君樹”,每棵被賜名的梨樹都曾被披挂過黃绫子,而今東山一帶尚有百年以上的老梨樹。

1954年在北京市梨品種評比會上,京西白梨榮獲最優,并于“白梨”之前冠以“京”字,命名為“京白梨”,由此成為北京果品中唯一冠以“京”字的地方特産。目前京白梨主要産于軍莊、妙峰山、王平、潭柘寺4個鎮,以軍莊鎮東山村和孟悟村最為知名。2012年被列為“國家地理标志産品”。

我拿起一個京白梨嘗了嘗,果汁多,清爽可口,味道酸甜,有濃厚的香味,于是買了幾斤,帶回去與友人分享。

大興西瓜分早茬與晚茬

大興素有“西瓜之鄉”的美譽,西瓜種植已有600多年的曆史。

到大興尋訪,我首先參觀了位于龐各莊鎮的中國西瓜博物館。這是國内首家以展示西瓜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其主體造型為兩片綠葉襯托着一個巨型西瓜,設計主題為“飛翔的西瓜”,寓意着大興西瓜産業的騰飛。該館集中展示了西瓜曆史、西瓜種植、西瓜科技和西瓜文化。

據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大興西瓜作為皇宮内廷貢瓜的曆史,可上溯至明朝永樂年間(另說元代)。按明代制度,“洪武元年(1368年),定太廟月朔薦新儀物。六月,西瓜、甜瓜、蓮子、冬瓜”,西瓜被列為太廟薦新果品之首。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朱棣傳谕定都北京,十二月北京廟社、郊祀、宮殿落成,“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北京“太廟每月薦新各品物,除大興縣分辦一半外,本縣該辦:……六月份,共該銀三兩。西瓜十五個,價一兩五錢。”根據明《宛署雜記》的這段記載,早在明朝萬曆年間,龐各莊西瓜即被選為皇宮太廟薦新供品,所以人們把龐各莊西瓜叫做“貢瓜”。

我問他,北京的西瓜因何多産于大興呢?他言道:主要與土質适合種植西瓜有關。大興地處永定河流域,多為沙土地,水源充沛,非常利于西瓜的種植。早年間最有名的是“黑繃筋”,因瓜皮為墨綠色并有隆起的脈絡得名,其皮薄、籽紅、黃沙瓤,吃起來脆沙甜。特别是龐各莊産的西瓜,數百年來為人們所青睐。

随後我到西瓜園參觀,雖然已是九月初,但依然有西瓜種植。據瓜農介紹,大興西瓜有早茬與晚茬,即春茬與秋茬之分。早茬西瓜五六月就能上市,而晚茬西瓜可延續到九十月份。

走在西瓜園,滿眼的生機盎然景象。仔細觀察,發現這晚茬西瓜似乎比夏日裡的西瓜小一些。瓜農介紹說,這是吊秧小西瓜,個頭雖小,但品相、口感都不錯。他還告訴我,挑選西瓜的技巧,即“一掂、二掐、三拍、四聽、五摸”,如此就不會買到生瓜和婁瓜了。

密雲金絲小棗一度瀕臨滅種

“西田各莊的棗、黃土坎的梨、墳莊核桃好剝皮。”這是密雲地區流傳很廣的俗語,說的是密雲著名的三樣果品,俗稱“密雲三寶”。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西田各莊的“金絲小棗”,為“三寶”之首。

西漢劉向編訂的《戰國策》載:幽州(今北京)“有棗栗之利,民雖不佃(田)作而棗栗之實足食于民矣。此所謂天府也”。而司馬遷在《史記》中則稱:“燕有魚、鹽、棗、栗之饒。”元代文學家、“儒林四傑”之一的柳貫在《打棗譜》中列舉了70多種名棗,其中就有蜜(密)雲棗,謂之“蜜雲棗,出蜜雲縣,味最甘”。清代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載:“今密雲多棗,小而堅實,北人重之。”由此可見北京地區,特别是密雲一帶種植棗樹的曆史已有2000多年。

棗樹在密雲各地都有分布,早年間以西田各莊所産的金絲小棗為最佳,據傳西田各莊之“田”是由小棗之“甜”演變而來的。當地所産小棗色澤殷紅,果實小,果皮薄,果汁較多,味道極甜,既可鮮食,也可曬制幹棗。當年以其為原料制作的著名果脯“金絲蜜棗”名揚京城。如果把金絲小棗從中掰開,金黃的棗肉間清晰可見無數道細細的金絲,甜如糖、色如蜜,欲斷還連,最長可拉伸至30厘米,“金絲小棗”由此得名。

鼎盛時期的金絲小棗在西田各莊地區就有30萬棵。1963年到1965年,河北滄州引走了3000多棵棗樹。到20世紀70年代,西田各莊的棗樹大部分被砍掉了,剩下的也因無人照管長“瘋”了,導緻枯死,金絲小棗一度瀕臨滅種。

2010年,在密雲絕迹多年的金絲小棗重歸故裡,從河北滄州“請”回的樹苗,在新城子鎮塔溝村安家落戶,至今已發展到3000餘畝、2萬餘株。金秋時節,又見金絲小棗挂滿枝頭的景象。

房山磨盤柿進奉皇宮600年

據《北京名果》載:北京地區柿樹的分布,宛如一條金色的飄帶,纏繞在山地和平原之間。北部以長城為界,東部從平谷的靠山集向西經密雲、懷柔、昌平、門頭溝、豐台等區,直至西南部房山區的張坊、十渡,遍布于山前緩區。著名品種有房山“磨盤柿”、北車營“金燈柿”、平谷黃松峪“八月黃”、樂政務“杵頭扁”、昌平十三陵“大蓋柿”等。而以房山區大峪溝的“磨盤柿”最負盛名,于是我慕名尋訪。

駕車沿京昆高速路行駛,至張坊收費站,北行不遠,便來到張坊鎮大峪溝村。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洪武年間,房山一帶已栽培“磨盤柿”,因其“果實缢痕明顯,位于果腰,将果肉分成上下兩部分,形似磨盤而得名”。明成祖定都北京後,“磨盤柿”作為貢品年年進奉皇宮,至今已近600年。

萬曆年間編修的《房山縣志》中有“柿,為本境出産之大宗,西北河套溝,西南張坊溝,無村不有,售出北京者,房山最居多數,其大如拳,其甘如蜜。白露後,将熟柿經菽水浸,為謂之攬柿,入冬軟柿謂之烘柿。産山陽者味最甘,汁清而利口,村人以核桃做瓤制為柿脯,甚佳”的記載,對房山地區柿樹分布、規模、采收時間、脫澀以及加工等情況均有說明。

走近大峪溝村,隻見拱形大門上書8個醒目大字:“中國磨盤柿第一村”。門頭左側刻有3個紅色大字:“大峪溝”。右側的柱子上,一個碩大的磨盤柿子伸出綠色的葉片,仿佛在向遊客招手。

在大峪溝附近轉了轉,未見到出售柿子的,于是我向一位老人詢問,這裡的柿子何時成熟?

老人說,這裡的柿子在10月中旬成熟,到時候路邊賣柿子的很多。我問這大峪溝的柿子有什麼特點?他指着路邊幾棵柿子樹上剛剛泛黃的柿子說道:“我們大峪溝的磨盤柿,又名大蓋柿,個兒大,果皮橙黃色或橙紅色,果肉淡黃色,味甜多汁,當年是給皇上進貢的。”

在民俗文化中,柿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圓圓的果實,代表着團圓美滿,橙紅的色澤,寓意着紅紅火火,“柿子”的“柿”字諧音“事事如意”“世代吉祥”等,所以受到人們青睐。

走在大峪溝村,看到最多的便是柿子樹,分布在道路兩旁、山坡上及農戶家的院子裡。時過中秋,已經泛黃的柿子挂滿了枝頭,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

大興還有萬曆皇帝賜名的金把黃鴨梨

大興不僅以西瓜聞名,還有一種特産也頗有名氣,這就是龐各莊鎮梨花村的“金把黃鴨梨”。

梨花村位于大興區南部,清代稱西公莊,後因位于南各莊南側改稱南莊。1981年村莊普查時改名梨花村。當地盛産鴨梨,明代萬曆年間便成為皇宮貢品。據傳“金把黃鴨梨”之名為萬曆皇帝所賜,至今流傳着“北村蘿蔔蔥心綠,南莊鴨梨金把黃”的佳話。

傳說萬曆年間,南莊有個姓寇的秀才,才高八鬥,曾被召至宮中,與多位翰林、大學士談古論今,吟詩作賦,且對答如流,所以頗受萬曆皇帝的賞識,村民們稱其為“寇大官人”。

有一年中秋節,寇秀才被萬曆皇帝召至宮裡賞月。席間,皇帝拿出個白皮兒大水蘿蔔,對他言道:“朕最愛吃的就是蘿蔔,這是前天北村進貢來的。這蘿蔔白皮綠瓤兒,名喚‘蔥心綠’,又甜又脆,味道極佳。”寇大官人沒有急着去接蘿蔔,而是對皇帝說:“我今天也給您帶來一樣我們南莊的特産。”說罷,取出兩個又大又黃的鴨梨放在禦案上。

皇帝拿起一個咬了幾口,隻覺得又脆又甜,真是爽口。他越吃越愛吃,一會兒工夫,兩個鴨梨就給吃完了,并連聲稱好,随後降旨:将南莊的梨賜名為“金把黃鴨梨”,與北村“蔥心綠蘿蔔”同為“貢品”,擇時進奉,于是便有了“北村蘿蔔蔥心綠,南莊鴨梨金把黃”之說。

梨花村擁有華北地區面積最大、樹齡最長、品種最多的古梨樹群,樹齡在百年以上古梨樹3萬多棵,其中被明朝萬曆皇帝禦封為金把黃鴨梨的貢梨樹樹齡已達400多年,至今仍然枝繁葉茂,每年秋季果實累累。

懷柔渤海鎮古栗王樹直徑達1.7米

“燕山闆栗”泛指燕山山脈廣大地區所産的闆栗。據《北京果樹志》載:我國栽培闆栗的曆史悠久,北京地區是闆栗的老産區。《史記》中有“燕秦千樹栗……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記載。古代今天北京為燕國屬地,由此可見2000多年前北京已種植闆栗了。

三國時期陸機在《毛詩草木魚蟲疏》中亦稱:“五方皆有栗……唯漁陽、範陽栗甜美長味,他方悉不及也。”“漁陽”古為北京東北部密雲一帶,“範陽”為北京西南部及河北涿州一帶。明代曾将燕山闆栗作為皇陵(十三陵)主要祭品,并在皇陵附近的州縣設立十幾處栗園、榛廠,專門負責提供闆栗、核桃、榛子等的生産和交納事宜,其中在昌平、懷柔、密雲辟有多處栗園。

懷柔素有闆栗之鄉的美譽,當地多将所産闆栗稱為懷柔闆栗。清代《日下舊聞考》中有“栗子以懷柔産者為佳”的記載,而民間有“懷柔三寶:闆栗、杏仁、虹鳟魚”之說。

9月中旬,我駕車到懷柔尋訪。當行駛于懷黃路上,便見道路兩側有不少栗子樹,此時正是闆栗采收季節,路邊已有出售栗子的。來到渤海鎮渤海所村,出售栗子的更多了。

停車于路邊,我來到一處出售栗子的攤位前。叫賣栗子的一見,急忙推銷自己的栗子,稱是自家園子裡産的,純綠色食品,炒着吃、煮着吃都行。我随手抓起幾個,仔細看了看,這闆栗個兒大,皮兒薄,肉厚。

賣栗子的告訴我,“懷柔闆栗”當年乾隆皇帝都吃過。有一年秋末,乾隆皇帝從承德避暑山莊回銮,駐跸懷柔行宮。用過晚膳,帶着兩個貼身太監到附近溜達。忽然,不遠處飄來淡淡的栗香,尋着香味他來到一個果局子前,隻見掌櫃的正在炒栗子。乾隆皇帝一邊觀看,一邊詢問這栗子的炒制方法。掌櫃的見他好奇,便把剛出鍋的栗子拿給他吃。乾隆皇帝品嘗後覺得清香滿口,甘美如饴,回到行宮便即興寫下《食栗》詩:“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恃火候調。”他将栗子的炒制描寫得淋漓盡緻。

他還告訴我,在渤海鎮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時期的栗園,園中最粗的古栗王直徑達1.7米,根深葉茂,每年秋天碩果累累,令人稱奇。

看來,不管是名勝古迹,還是風物特産,隻要附會了故事,就有了傳奇色彩,我隻是一聽為趣。但“燕山闆栗”确為北京特産,曆來有“木本糧食”之稱,也素有“鐵杆莊稼”的美譽,其品質上乘,味道甘美。目前除了懷柔,在延慶、昌平、密雲、平谷、門頭溝也多有種植,并成為“國家地理标志産品”。

繪圖、攝影/戶力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