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其實是一個倒裝句,說的是苦于人生太短,本意并非形容詞,和去日苦多一樣,并不是說過去的時間苦日子多,而是苦于人生過于短暫。
是啊,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
人這一輩子,短似起朝陽至日暮,又好像春花、夏夜、秋日、冬雪,一年四季般短暫。在這般短暫的一生,我們都經曆着許多,每個人都有着終其一生都無法看破的事,往往最難參透的就是生離死别,是非對錯,成王敗寇和榮辱得失。
一如電影《一代宗師》裡面的台詞所述:“老一輩人說,人生最難看破的隻有四件事,生死、是非、成敗、榮辱”。
《一代宗師》劇照
人生四大難破之事,難就難在生死注定、是非人為、成敗天定、榮辱附身,躲不開也避不了、更甩不掉,跨不過就看不破,所帶來的也就僅僅是遺憾與悲歎。
八字之中,最為難破當屬“死非敗辱”四字四事。
但是你要能破生死,就能忘掉年歲的長短;看透是非,就能忘掉是非的名義,看破成敗,就能忘掉失敗的痛苦;看透榮辱,就能忘掉屈辱的羞恥。這樣你就能由此遨遊于無窮的空間,寄托心靈于無窮的境界。
死亡:逃不過的宿命
心理學大師歐文·D·亞隆說:“我們無法直視死亡,正如我們無法直視驕陽” 。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着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意義,而人們卻又總在生命的不安的與死亡的恐懼之間搖擺不定。
死亡,穿插古今,連接未來,依舊是人們避而不談的話題,因為忌憚,因為這從古至今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詛咒一般,因此每個人對死亡的了解便止步不前,使得很多人無法正視死亡,苦苦不得終生。
死亡對于所有人來講确實是沉重的,但我們不應該因為忌憚因為害怕而避之不聊,我們不敢正視于死亡卻又念念不忘于死亡的恐懼,總是在内心猜測與糾結未知的死亡。
書籍《向死而生》就是北野武在死亡邊緣中的對死亡的徹悟引導所著,書中簡介提到,這是他從事故發生到療養期間的點滴心迹,都被赤裸地剖白,重新檢視生存的意蘊——到底為什麼活着?正是這樣不斷地敲擊心靈的拷問,才悟出了“向死而生”的态度。
書籍《向死而生》封面圖
死亡,是我們所有人最終都無法逃避的宿命,既然是必然事件,作為向死而生的人,就不應憚于死亡,所以,與其在生命的最後瞬間仍然哀歎此生的不通不順,還不如從現在起勇敢地直面死亡。
非議:撕不開的标簽
是否你也曾有這麼一刻,心裡邊泛起過這樣的一些小小漣漪,要不要“逃離北上廣”?要不要任性一回?能不能真正地做一回自己?
可惜的是,人們總是受制于現世安穩,受制于情感責任,受困于各種條條框框,受限于種種标簽之下,我們就不再敢想、更不敢再做一些真正想做的事情,因為那些事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惹來他人的非議,如同永久性标簽一般永附其身。因為這些,我們總活在别人的口舌之下,卻從未真實做過自己。
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荒野生存》,叙述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傳奇,一個流浪的故事。
《荒野生存》海報
主人公克裡斯托弗家境優厚,他本人更是名校畢業優等生,本應前程似錦。但是,他卻背道而馳,選擇了不一樣的人生,他放棄令人羨慕的工作,并把所有存款捐給慈善機構,他說要在人類古老的生存環境中去找尋一次自我,從此踏上一條歸真之路。
《荒野生存》劇照
甚至在各色的勸阻聲中,他仍舊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回歸原始漫漫流浪長路。回歸之路的每一步都是艱辛,他遇了很多人與事,同時面臨着野外生存的挑戰,所幸最終以堅韌的毅力,尋找自我的夢想,最終獲得所願。
《荒野生存》劇照
計較太多,顧慮太多,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也是大多數人不快樂的主要原因。
尼采說:“生命終究是要失去的,不妨我們大膽一些”。所以我們不要害怕是是非非,更不要害怕失去,想像百次不如行動一次,哪怕希望微乎其微,但若是持續地進行一件事,到最後再不濟也能擁抱那細微的希望吧。
失敗:改不了的事實
很多人因為過往的失敗,不敢再次揚帆啟航,終日淪陷于過往的失敗之中,害怕再次失敗,不思進取,沉沉浮浮。
可是他們又怎麼知道成功的人始終用積極的想法、樂觀的精神來支撐人生以至于再次成功;而失敗的人始終活在擔憂、恐懼中,這樣的悲觀隻會讓他們再次失敗。
勵志書籍作家拿破侖·希爾從小便立志成為一名作家,那麼首先學會認字識詞,于是他就想要一部字典,可是,生于窮鄉僻壤之中的他,家庭貧困,買字典對他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他卻不悲觀,每天都保持積極的心态,竭盡全力地去積攢獲得的每一美分,幾個月後他存夠了錢,買到了當時講解最詳實的一部字典。
拿破侖·希爾
如果拿破侖因為出身貧窮而不懷抱夢想,又或者因為懷抱夢想而不實幹,他會有今時今日之成就嗎?
都說生活就像海洋,隻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不要陷于過去的失敗無法自拔,隻有直面失敗,在失敗中學習,并提煉出别樣的體驗,你才能迎來成功的船帆,到達成功的彼岸。
恥辱:合不上的傷口
《左傳·宣公十五年》中有道是——“川澤納污,山薮藏疾,瑾瑜匿惡,國君含垢”,意思是山湖隐藏害蟲,河流承受污物,美玉含有瑕疵,國君蒙受恥辱。雖暗示了偉大美好的事物也會有不盡人意的一面,更是暗喻成就大事業者必能容忍小小的恥辱。
亞伯拉罕·林肯在競選總統前夕,正在參議院準備演講的他,遭受一個參議員的羞辱——“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自己是個鞋匠的兒子”。而林肯并沒有惱怒,而是心平氣和的回應着,上任之後也并沒有打擊那位議員,反而是試圖跟那位參議員成為朋友。當所有人們不解他為何對于政敵如此友好的時候,他隻說了一句話“當我們成為朋友的時候,政敵就不存在了”。
亞伯拉罕·林肯
寬容地将敵人變為朋友,化解當時恩怨,這是林肯總統的做法,也是他面對恥辱的做法,那是看破恥辱後的領會。寬容并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讓,相反它是一種直面,是一種看淡。
李斯有言: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深度地闡釋了人的度量與包容,決定人高度與深度。海之所以為海,是因為它的博大深沉的寬容品格。
反思者
有些恥辱,确實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它們更像是永不愈合的傷口,因為人們總會在新的生活之中念着這些恥辱,仿佛不同地在揭開剛結好的痂。
人就是這樣,永遠忘不掉過去的痛,永遠放不下過去的種種,不管是榮譽也好,恥辱也罷,總念着過往,隻是在懲罰自己而已。所以學會放下也是一種解脫,是一種圓滿,有時候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加強烈。
結語
歲月無情不停留,人生苦短無回頭。
生死有命,成敗已定,是非不過人言,榮辱不過雲煙,我們又何必念念不忘呢?路不通時學會拐彎,心不快時學會看開,很多時候能讓你強大的不一定是堅持,可能是放下、是看破,讓人重新開始的,不是等待往日的結束,而是主動并勇敢的道别。
願我們能在人生的起落得失間,終于學會放下,願我們能讓人生的遺憾終能因為放下而完美落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