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神祇“太上老君”,實際上是一種口語化的稱呼,根據道教典籍的記載,老君的全稱共有三十二個字,即:“一氣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道教中素有“三清”的說法,而太上老君正是“三清”中的第三位。
在道教信仰中,太上老君的化身便是先秦時期的哲學家老子。因為老子生平引渡了無數人,并傳下對道教發展影響最大的經典《道德經》,所以太上老君亦被後世稱作“道德天尊”。根據《史記》所言,老子曾是周天子座下的守藏史官,不過因為周朝氣運不興,德行日衰,所以,看到了這些的老子便隐退官場,西遊山林,終成正果。
秦漢時期,黃老思想盛行,老子被尊崇為先王聖哲,地位與堯舜周孔等同。當然,因為漢初關于老子的傳聞數量太多,所以《史記》中的說法僅供參考。唯一可以确認的是,自黃老道的興起後,老子逐漸被道家渲染為神靈,成為帝王祭祀的對象。
“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于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
在各種老子傳說的影響下,老子被徹底神話,成為太上老君。南北朝時期南北方的道教發展存在差異,北方道教信奉太上老君,南方道教則信奉包括道德天尊在内的三洞教主。
在南朝的道教體系中,道德天尊所說洞神部經為《三皇經》。這一時期南方道教中的道德天尊,與現實中的老子并無聯系。不過,随着時間的推移,《三皇經》被唐太宗焚禁,此後《道德經》成為太玄部首經流傳于世,而老子亦被确定為太清境洞神教主,也就是道德天尊。
因李唐統治者與老子同姓,所以老子被李唐宗室尊為先祖。自唐高宗、唐玄宗以後,加封在太上老君身上的尊号越來越多,朝廷修建了“太清宮”用于祭祀老子,并将其視作宗廟所在。
依照道教典籍的理論,嚴格來說,太上老君就是老子,但老子卻并不是太上老君。《雲笈七簽》記載:
“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曆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乎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蕩蕩,不可名也。”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提取出這樣的信息:
首先,太上老君這一神祇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遂不可稱述。
其次,“大道”同樣是超越了凡人理解的概念,故不可名。
再次,太上老君是大道的體現,大道聚形便是老君,散則為氣(一氣化三清)。老君之所以能顯化,是為了教化世人。
“伏羲之時,老君下為師,号曰無化子,一名郁華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陽經》,以教伏羲……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号曰大成子,作《太微經》……燧人時,老君下為師……黃帝時,老君下為師……”
在這裡我們又能看出,不論是玄之又玄的大道,還是老君,都是化育萬物的,他們與萬物皆有密切的聯系,所以老君才會以各種各樣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按照這種說法來看,老子是老君的化身之一,所以稱老子便是老君的說法是并不嚴謹的。
而現代人對老君的理解,多出自《西遊記》這部經典小說。然而小說終究是小說,與傳統的宗教思想完全背道而馳。
在《西遊記》之中,太上老君的形象被吳承恩先生具現化,且做出了較大的修改。在書中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不論是在“大鬧天宮”還是“安天大會”的情節裡,太上老君的地位都是要低于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祖的。
由此可見,雖然太上老君在道教信仰中是無上的神祇,但在《西遊記》這部作品中的設定卻不盡人意。在小說裡的太上老君更像是一位負責為天宮煉丹的編内人員,而不是與大道同時存在的至高神祇。當然,之所以吳承恩先生會進行這樣的構思,其初衷必不是影射道教或诋毀太上老君。
結合曆史背景來看,除明穆宗等少數的明朝皇帝之外,絕大多數明朝皇帝都是崇道的。這些明朝皇帝笃信道教近乎瘋魔,甚至出現明神宗二十八年不上朝的怪誕現象。吳承恩先生之所以在小說裡将太上老君設定為地位低于玉皇大帝的神祇,多半是為了諷刺這種皇帝崇道誤國的社會現象罷了。
參考資料:
【《史記》、《雲笈七簽》、《西遊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