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漢字文化豐富多彩,詞彙浩如煙海,成語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形式,外國朋友認為漢語很難,在學習漢語中要是能說出幾個成語,覺得要比别人的漢語水平高出一個檔次,自己也覺得很自豪。有的成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我們一直沿用至今。但也有比較特殊的成語,人們隻是按照表面的理解在誤用,不知其真正的含義,比如成語“上下其手”,人們認為是對異性不檢點的行為,形容一個人十分“猥瑣”時,就經常用“上下其手”這個詞。
就連有的媒體也将錯就錯,喜歡用這個詞形容圖謀不軌的人。時間長了,人們看到這個成語,就自然而然地和騷擾行為聯系起來。一旦意思被多數人曲解,想要糾正就很難。其實在古代,“上下其手”并不是對異性動手動腳的意思,這個成語從字面上看太容易讓人誤會,一直以來人們都不知道用錯了,這個成語來源于一個曆史典故。
據曆史《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在楚康王十五年時,楚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鄭國,這就好比強者欺負弱者,鄭國不堪一擊,楚國的将領穿封戌(xū)生擒了鄭國大将皇颉(jié),楚王說誰生擒敵軍大将,就賞金千兩,還加封進爵,這令穿封戌非常高興。可是楚王的弟弟公子圍心裡不服,要和穿封戌搶功勞,兩個人為了鄭國的俘虜皇颉,互不相讓,楚康王也十分為難,就找來太宰伯州犁斷其實非。
掰腳趾頭算也是明擺着,穿封戌和皇親國戚争高低,那不是自找沒趣嗎?太宰伯州犁明知道是穿封戌的功勞,也得昧着良心判給公子圍啊。可又不能明說,就在衆人面前上演了一出戲。他故意說,鄭國的戰俘是地位高的人,讓他說是誰生擒了他就完事了。
于是太宰伯州犁讓鄭國俘虜皇颉辨認哪個是生擒他的人,他指着公子圍說,這位是公子圍,是當今皇上的弟弟;又指着穿封戌說,這是外縣的一為長官,你說是誰把你俘虜的?伯州犁故意把二人的身份顯示給對方,在介紹時還用上下不同的手勢、眼色等。把讨好權貴是心意暗示給皇颉:想要得到釋放,就要識時務。皇颉也是心領神會,為了自己能活命,隻有順應權勢,故和太宰一唱一和,太宰“上下其手”,黃颉按照暗示回答說,是公子圍生擒了他。真正的立功之人穿封戌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太宰伯州犁采用"上下其手"的暗示法,最終功勞判給公子圍,俘虜皇颉也因此被釋放回鄭國。
原來“上下其手”的真實用法是這樣的,比喻兩人暗中勾結,互相串通,用見不得人的方式,達到各自的目的。曆史上記載了很多“上下其手”應用的例子,比如在《官場現形記》中寫道:“統通換了自己的私人,以便上下其手。”可見“上下其手”和徇私舞弊有相同的意思,不是指對異性不檢點的“上下其手”,我們不要再曲解其意了,很多人用錯了這個成語。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語都出自曆史典故,在應用時如果光憑字面理解,就很容易誤解,有的人想當然裝作自己很有文化,結果成語不分場合亂用,鬧出很多笑話。
成語用得好,也體現一個人的文學水平,所以我們平時要多學習積累成語知識,了解成語背後的故事,正确運用在現實生活中。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我們都能夠熟練掌握成語,正确應用成語,做一個胸中有韬略、有内涵、有修養的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文學漫漫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