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5月份,超級文和友長沙海信廣場店的開業,中國餐飲進入到了“文和友時間”。過去的3年多裡,在“文和友效應”的帶動下,全國掀起了“造景熱”,“地方版文和友”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
僅在今年,我們就在全國觀察到了9家以上“地方文和友”開業。
總第 3002 期
餐企老闆内參特約撰稿人 翟彬 | 文
餐飲掀起造景熱
地方版文和友井噴
“真不錯,徐三媽家的涼粉還是原來的味道”,《鹽阜大衆報》的資深編輯, 67 歲的王凱爾站在新開業的竹林大飯店裡感慨道。
10月30日,江蘇鹽城餐飲界的翹楚,始建于1950年的竹林大飯店,在消失了30年後,以全新的形象重新回歸。開業當天就湧進了5萬人次的客流,在一個常駐人口隻有670萬的三線城市,竹林大飯店的開業無疑是件“舉城轟動”的大事。
“竹林大飯店是鹽城文化餐飲綜合商業體最佳樣本,在這裡可以吃美食、品文化、聽故事、留記憶、觸情懷一站式體驗,是一座市井煙火氣十足的城市博物館”,竹林大飯店總設計師陳敗說。
講到這是否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此刻腦海中飄來五個字:
超級文和友。
時針回撥到2018年的5月份,随着超級文和友長沙海信廣場店的開業,中國餐飲正式進入到了“文和友時間”。過去的3年多裡,在“文和友效應”的帶動下,全國掀起了“造景熱”,“地方版文和友”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
就在12月,我們就又觀察到了兩家懷舊城市街區的開業,分别是位于武漢的利友誠南國中心旗艦店,和鄭州的1948街區。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開業的,以複古、懷舊為主題的城市街區、美食綜合體就多達9個,而号稱“本地文和友”的餐廳、小吃街近乎“一城一座”,不計其數。
數據來源:網絡
全域分布、風格多樣、密集開業,呼嘯而來的“地方版文和友”,不僅給餐飲行業帶來一陣“懷舊風”,也給傳統的商業地産打了一針“興奮劑”。
“地方版文和友”的三種模型
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消化和吸收,市場完整經曆了“從學習,到模仿,再到超越”的三個階段,并成功叠代出了三種不同的模型:
第一,複刻文和友。“拿來主義”是衆多“地方版文和友”中最為常見的模型,常見于由商業地産為主體開發的項目中,簡單講就是“複古建築 老字号小吃 多業态”的套路。而項目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規模和運營的精細度”上,比如入駐老字号的标準(成立年限、影響力等),場景的高還原度(一比一複刻老建築、收集真實的老物件),和運營細節(能體現煙火氣的本地方言的叫賣聲,盡可能少的流行品牌等)。
而在文和友衆多的“學生”中,鹽城的竹林飯店可以說是“學的最像的一個”。首先是“沉浸感強”,竹林飯店是在原址複建,并向全民征集了大量的老物件,場景具有高保真的還原度,體驗不出戲;其次是業态全,上下共六層,其中一二層為小吃、三四層為大餐飲、五層為體驗區,布局基本和文和友類似,功能分區明确;最後,和文和友一樣,竹林飯店也是少數幾個由餐飲品牌獨自運營的(另一家是北京的和平菓局,由新京菜品牌局氣的創始人韓桐打造),因此對吃上更專業,也更講究。
第二,主題街區。部分商業地産為了避免産品的同質化,對于“文和友模式”進行了大膽的升級創新,主要叠代的方向是“主題街區”,舉兩個栗子:
作為“城市集市系列”的第二個作品,上海瑞虹太陽宮的“城市集市·江湖”不再把“老上海”作為項目的主線,而是把《功夫》、《大話西遊》等衆多脍炙人口的武俠電影作為場景打造的靈感來源。該項目除了“複古 餐飲”的形式“神似”文和友,其精神内核已經脫離了“對城市集體記憶懷舊”的模式,刻意進行“差異化”,力圖對客群進行更加細緻的切割。
另一個項目是東北商業近年來的“現象級”産品,号稱東北版文和友——“長春 這有山”,其颠覆性的玩法是将“一整座山”搬進購物中心。項目雖然也把“傳統街市”作為主軸,并串聯了休閑逛玩、小吃街、嘉年華、聚會餐、電影院和夜生活等六個内容組團,但未以“老長春”做為項目的主軸,并有意“模糊地域風格”,因此所謂“長春版文和友”卻有些名不符實。
第三,争做各自賽道的文和友。除了“餐旅項目和主題街區”之外,市場上還湧現了大量“不同賽道的文和友”,比如重慶的“萍姐火鍋”和“超級楠火鍋”都被稱之為是“火鍋界的文和友”,南京的“李炮秤盤麻辣燙”則号稱是“文和友版沉浸式麻辣燙”。這些品牌不僅在場景上盡量複制文和友,還力求在細節上模仿到位,比如“萍姐火鍋”做成了“公路夜市”的概念,加入了燒烤、冰沙、蛋糕店等;而超級楠火鍋不僅增設了甜品的檔口,甚至還賣起生椰拿鐵。
除了頭部品牌之外,絕大多數小商家受制于場地面積和資金限制,隻能通過諸如霓虹燈、台式遊戲機、幾幅老海報等簡易的布景,打造成一個“丐版的文和友”。在短期内也能為品牌帶來可觀的曝光度和流量,滿足了本地消費者“身在老家,心在長沙”的“精神打卡”的需求。
遍地“文和友”背後的邏輯
“懷舊風、造景熱”,這波“泛文和友化”的風潮從餐飲燃燒到商業地産,背後不止是簡單的跟風和模仿,還蘊含着三個原因:
NO.1 造景幫餐飲品牌解決“流量饑渴”
在過去這段時間裡,餐飲行業的競争已經從服務、品類,延伸到渠道和營銷上來,但無論要素如何輪轉,其核心始終圍繞着“流量”展開。
文和友通過“超大規模” “一站式美食體驗” “高逼真還原度”的“沉浸感三件套”,解決了“人為什麼來”(拉新)、“如何呆的久”(留存)的問題,同時通過“打造本土的文化認同感,和種拔一體的社交媒體傳播”分别去解決“複購”和“裂變”的問題。
因此我們看到節假日或者新店開業時,文和友排号動辄3萬 起步,在“兩微一抖”中的曝光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0億次(2020年數據)。
流量的整個閉環,在“超級文和友模型”中運行順暢,套用電商的術語就是——達到了“品效合一”。
于是我們看到,從桂滿隴的漁船造景,到國潮風的吼堂老火鍋,再到沉浸感十足的露營風咖啡,餐飲品牌們紛紛用“文化賦能”,通過造景“打造獨特的品牌記憶點”,并最終成為品牌引流的倍增器。
NO.2 文和友盤活了商業地産的“存量空間”
過去的十年,傳統的商品消費和流通渠道被電商深度颠覆,實體商業在電商的沖擊下節節敗退,尤其在“雙11和618”等電商大促期間,購物中心已經淪為“消費者的試衣間和商家的前置倉”。大型綜合商業體的流量日趨下降,而存量商業由于同質化競争激烈也導緻“産出不足、效能低下”。
新商業變革的呼聲持續高漲,文和友的出現恰逢其時:
首先,對于購物中心來說,文和友們是大型的流量捕手。以福州“M17”為例,開業以來其日均客流量可達4萬 ,最高單日客流量7萬 ;而長春“這有山”開業三年半中,日常客流量在1.5-2萬人次,十一期間客流(單日)更可達到7萬。“文和友們”已經成為商業地産新的流量引擎,尤其當“強品牌”遇上“弱地産”,“文和友們”更成為了商業地産的救命稻草(文和友與海信廣場的合作就是典型案例)。
其次,文和友讓存量物業煥發了第二春。從統計結果來看,大量“文和友們”都位于商場的低坪效區域,比如商場的高層或底層。由于這些區域面積較大,基本都在2-6千平米,因此很少有一個品牌能吃下如此大體量的空間(尤其在經濟下行和疫情反複的狀況下),而分割招租又無法統一調性,并會産生大量空餘鋪面影響觀感。因此文和友的出現,給存量物業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有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四五年期間,主題街區的年均增長率高達108%,重資産的風口又重新回來了,地産商紛紛做起了追風少年。
NO.3 販賣“沉浸感”是個好買賣
從今年火爆抖音的“隻有河南 戲劇幻城”,到一票難求的“小劇場脫口秀”,背後都直指一個關鍵詞“沉浸感”。
不論是文和友還是密室逃脫,劇本殺還是漢服JK,都在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虛構時空,置換身份,肆意想象”的空間,短暫的與現實世界脫離,沉浸在樸素的快樂中,從中嘗試到更多的新鮮與刺激。
年輕人對于“沉浸感”有多着迷?有段子可以佐證:
領導征求團隊小朋友意見:“我們要組織一場團建,你們想玩什麼?”
答:“劇本殺。”
領導說:“這次經費充裕,可以不局限于玩劇本殺,放開想。”
答:“那就玩三次劇本殺。”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劇本殺門店數量比2019年增長了150%,達到30000家,劇本殺行業市場規模超過百億元。“沉浸感”就像一劑“擺脫現實的良藥”,讓年輕人無法自拔。
數據來源:美團研究院、西南證券
細數今年爆火的網紅店,不論潮人彙集的COMMUNE,是“一杯手沖茶,一口燒鳥 精釀”的老鄉雞農場店,還是“三坑少女”最愛的“詩與萬花鏡”,場景一定要有沉浸感,氛圍感必須拉滿,“感覺對了,一切都對了”。
“文和友們”路在何方
不過“文和友們”前方也并非一路坦途。“文化單薄”、“口味不符”、“選址突兀”、“運營模式不合理”……這些都是文和友敗走大灣區後收獲了一衆差評,從神壇跌落,文和友隻用了三年。
從前輩身上長經驗,給到“本地文和友們”三個小tips:
第一、先做好“二房東”,再考慮“迪士尼”
最近一年“文和友們” 文旅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和平菓局獲得北京市“文化旅遊體驗基地”的稱号;竹林大飯店開業時,分管文旅和商務的領導悉數到場,要将其打造成“鹽城的文化名片”;文和友落地南京,牽頭的是秦淮區政府,目标是要把南京文和友打造成為“特而精、最南京”的綜合消費新地标,“開創秦淮文商旅融合發展新局面”……
各個“地方版的文和友”似乎都有成為“餐飲界的迪士尼”的機會,不過現實往往比較骨感,廣深兩地的文和友開業不久就遇冷,長沙文和友的客流量也大不如前,從餐飲轉型為“打卡經濟、文旅項目”的文和友慢慢地遭遇到“本地人不愛去,外地人一輪遊”的窘境。
人們在大談打造“餐飲迪士尼”的時候,卻往往忽視了它的營收結構。迪士尼樂園的營收非常多元,包含門票、衍生品銷售、酒店、餐飲等,另有多達數十個經典IP在背後支撐着迪士尼這個金字招牌。而“文和友們”目前的收入來源仍然依賴餐飲和房租,盡管有小劇場、密室逃脫等業态,但體驗類的占比總體并不高,文創類的産品收入更是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在“二房東”的角色還沒坐穩之前,想玩轉IP還言之過早。
第二、“做好餐飲、做好餐飲、做好餐飲”,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吃”仍是“文和友模型”中的第一剛需。畢竟“城市記憶”中感知最強的還是“老味道”,這也是深圳文和友改名為“老街蚝”的初衷。
但除了少數幾家餐飲為主體開發的項目之外,很多商業地産們在餐飲招商上面過于潦草。優質餐飲品牌的占比,尤其是稀缺性的老字号的數量仍然不夠。大衆餐飲的比例過高,同質化嚴重,導緻複購不足,逐漸有淪為“豪華版的大食代”的傾向。
第三、最好的競争力就是“做好自己”
根據文和友CEO馮彬的介紹,“未來5年,文和友要開設20家左右的城市文和友,包括重慶、上海、天津、北京等”,可預見的将來,當“财大氣粗”的文和友攻下來的時候,“一座城市、多個文和友”的PK賽不可避免。而競争的核心将會圍繞着“城市文化的正統性” 展開——即“誰更能代表這個城市”,并會在“入駐老字号的排他性、城市首店、創新業态”等進行争奪。
而最先開打的則是南京。即将開業“南京文和友”把新址定在夫子廟商圈,将于周邊3家“南京大排檔”正面硬剛。文和友的優勢在于品牌和新鮮感,而南京大排檔則在産品力、場景營造,和對本土消費者的理解力上占優。未來南京大排檔如何利用“主場優勢”迎戰“文和友”,南京文和友在吸取了廣深文和友經驗後,又有怎麼樣的調整和變化?讓人既興奮令人期待。
寫到最後
不可否認,文和友用一己之力拉高了整個餐飲行業的天花闆,商業邏輯從“成本和效率”變為“體驗和文化”,競争維度得到了躍遷。
但是“城市記憶”畢竟屬于“全民共有财産”,無法轉為“品牌的私産”。“低成本的懷舊”隻會導緻“文和友們”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牆上貼着一樣的海報和标語,店内播放着同樣的《夜上海》,演員穿着同樣的旗袍……
在“文和友2.0”的時代,隻有用自己的“品牌語言”,講出“不同的故事”, 構建“隻屬于自己的元宇宙”,消費者才會埋單。
不然,我們真的不需要這麼多的“文和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