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02:39:23

«——【·前言·】——»

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世人皆笑孔乙己,世人皆是孔乙己。

提起《孔乙己》相信大家耳熟能詳,作為深刻揭露舊社會毒害的佳作,從1919年4月發布起,至今仍流傳于世。

此類文學著作或許我們兒時都曾博覽,但其真正含義卻令年少時的我們感到不解。記憶中的孔乙己,隻是魯迅筆下窮苦人生的真實寫照。

但時代好似輪回,人心至古不變,孔乙己的經曆其實就體現在我們身邊,甚至是當代大多成年人的悲哀。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1

孔乙己

«——【·孔乙己側面反映的現象·】——»

魯迅先生創作《孔乙己》的時代是在19世紀末,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社會黑暗至極,雖然仍在沿用看似公平的科舉制度,但其遠不足改變舊社會底層讀書人的命運。

科舉制度本是舊社會為博覽天下英才之用,但卻被當時不少王權貴族以私謀利,淪為權力籠罩的聚寶盆。

但在封建的舊社會時代下,底層人民想要改變命運,唯一的途徑便是“讀書”,因為這是唯一有可能翻身的獨木橋。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2

古代科舉揭榜

而孔乙己正是其中之一,文中的他身穿長衫,滿嘴“君子固窮、者乎”等詞,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孔乙己為科舉付出的心血。

但50多歲的孔乙己卻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或許如今我們在觀看影視劇時,有些書生年紀輕輕就考中舉人等。

但舊社會真實現狀卻是,大多數人一輩子都難考中秀才,據《明清科舉數據》顯示,很多州府的秀才錄取率僅1%到10%之間。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3

古時秀才

對比今年2022高考一本率來看,以高考大省河南為例,2022年河南共計120萬考生,其中文理科一本過線率為11.93%。

但這僅限于以全國競争壓力名列前茅的河南為例,概率就已經高于舊社會科舉制度。

造成這些因素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當今社會我們的教育水平已經較為完善,學生普遍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4

圖片源于網絡

反觀清政府舊社會時期,底層人民大多貧困潦倒,就連一日三餐都難以保障,所以用于教育的資金則極為有限。

雖然舊社會時期,也有很多視功名為糞土的書生,但大多數普通人還是想通過科舉來入宮為官。

小說中的孔乙己并未明确體現其根本思想,但我們通過他在酒館中的表現,便不難看出魯迅先生的真正用意。

魯迅對酒館中的顧客進行簡要明确的描寫,其中包括“短衣幫”和“長衫主顧”。其中“短衣幫”主要指舊社會穿着短衣的底層勞動人民。而“長衫主顧”指胸懷墨水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5

孔乙己與短衣幫

雖然酒館内的酒水飯菜并不算貴,比如孔乙己平時常點的酒、茴香豆,加起來僅5文銅錢。但對于短衣幫來說,茴香豆這種下酒菜是他們不願奢求的。

此處單從孔乙己的衣着、點菜來看,他正是生活稍顯寬裕的那部分人,然而他長衫上打滿的補丁、污泥,無不顯示他的落魄書生氣息。

破爛的長衫、異于短衣的酒菜,如此懸殊對比,正是魯迅先生的妙筆之處。

孔乙己作為舊社會的讀書人,他正是千萬底層書生的真實寫照,世間或許隻有一個孔乙己,但世間更有無數的孔乙己。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6

孔乙己與酒館短衣幫交談

在舊社會科舉制的毒害下,許多像孔乙己一樣的底層書生,他們無數日夜的挑燈夜讀,卻沒有換來相應的回報。

終是少年白了頭,歲月蹉跎意難平。

已經50多歲的孔乙己身無分文,沒有家業、家庭,整日在酒館喝酒的錢,都是從别處偷來的。終其一生的讀書,非但沒有給他帶來任何一官半職,反而因科舉制的毒害,導緻終身受損,落得孤單一人的局面。

但讀書确實改變了孔乙己的心境,例如聽聞酒館中短衣幫對他的嘲諷時,骨子裡流露的書生氣息使他不願與這些人為伍。

正如他滿口的“君子固窮”等話,在别人心中,他隻是一個衣衫褴褛的窮書生。但在孔乙己的世界中,他的精神足有讓他富可敵國。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7

孔乙己像

«——【·舊社會的冷漠·】——»

在當今社會,我們或許過于追求物質世界的需求,但卻忽視了自己本心的精神世界,所以導緻我們回首望去總會唏噓:“這麼累,究竟有何意義?憂愁仿佛還在身邊”。

或許我們衣着靓麗,但甚至不如孔乙己的精神世界快樂,因為他的内心比較純粹。

正如孔乙己隻願與年齡小的孩子接觸,當他得知酒館櫃台小夥計讀過書後,他便滿眼放光地指出茴香豆的“茴”字,來考驗小夥計。

雖然自己連個秀才都不是,但在孔乙己的心中,他十分渴望與賢才交流書文,亦或是兒童,究其深意主要還是因為他對科舉制度早已心灰意冷,内心不甘現狀,但又不願平淡餘生荒廢腹中的墨水。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8

孔乙己

然而小夥計的做法卻絲毫不留情面,小夥計認為“讨飯一樣的人,還配考我?”,所以他轉身而去不做理會。

可孔乙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終究隻是一個“失敗者”,所以他十分誠懇地準備傳授知識,甚至向小夥計表示:“這些字要記着,将來做掌櫃記賬有用。”

對此,小夥計更加輕蔑地發笑,因為他認為自己隻是一個隻配溫酒的小夥計,何談當上大掌櫃呢?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9

孔乙己和小夥計

雖然小夥計的話在客觀事實上,确實難以實現,但他不願接受孔乙己的教誨,主要還是源于内心的“高傲”。

是的,一個小小的夥計竟然有高傲之心。不過這份高傲僅限于在孔乙己面前,因為在他眼中,孔乙己隻是一個連秀才都沒考中的“失敗者”。

所以小夥計冷言敷衍孔乙己後,便不再理會他,孔乙己隻好縮回已經準備寫字的手,緩緩歎了一口氣。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10

北京魯迅博物館藏美術展

«——【·世人皆是孔乙己·】——»

此處場景是否感覺似曾相識呢?我們曾經在教育子女時,是否聽到過“你自己都沒考上大學,憑什麼要求我?”等此類話語。

或許孩子隻是出于年少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但沒有經曆社會的孩子,反而是一道清澈的湖水,所以他們此類的話語更符合人之本心。

相比于在社會混迹多年的成年人,則處處留心,心中兒時的清澈早已渾濁、沉澱,很多時候已經在茫茫世間迷失本心。

人人皆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但試問面對一個“失敗者”的教誨,又有幾人願洗耳恭聽呢?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11

孔乙己在酒館

其實這種現象屬于正常心理,因為自古以來,人們普遍偏向慕強心理。即使嘴上再多的謙卑,但人的本心是難以改變的,正如古人雲:“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不過這種心理本無善惡之分,它隻是客觀存在的某種意識,所以我們不需要對其刻意排斥,人之本心固然不可丢失。

不過筆者認為失敗乃成功之母,與其向往成功者的經曆,不如靜下心來傾聽“失敗者”的艱辛之路。

因為這是汲取經驗,成本最低的一種方法。失敗者的每一次跌倒,都能為我們豎起一道警鐘,前人用血和淚換來的教訓,我們隻需懷一顆尊敬聆聽之心,即可獲取,這何嘗不是一段妙事呢?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12

學會聆聽

不過孔乙己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并沒有因此瘋癫不已,反而悟透人性後回歸本心,與兒童玩樂。

文中寫道,孔乙己在吃茴香豆時,被街道裡的一群孩子圍住。這些窮苦人家的孩子看着碟裡晶瑩剔透的茴香豆,頓時口水直流。

在那個食不果腹的舊社會時代,即使有錢下館子的人,大多也不願将自己的殘羹分享給窮苦人家。

而這些孩子敢圍着孔乙己嬉笑讨食,恰巧反映出孔乙己平時為人的和善,這些孩子都是孔乙己精神世界快樂的源泉。

所以孔乙己大方的将碟裡為數不多的茴香豆,每人一顆分給小孩們,又俯身罩住碟子,搖着頭喃喃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看着孔乙己搖頭晃腦的書生氣,孩子們在歡笑聲中一擁而散,給孔乙己留下的仍是一片短衣幫的唏噓與嘲諷。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13

孔乙己與孩童分食茴香豆

明明自己過得不如意,卻還見不得人間疾苦。

這句話在孔乙己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緻,但也深刻反映出當代社會的現狀,很多時候我們對于一些生活困苦之人,往往投以同情之心,即使我們自身都一地雞毛。

這樣矛盾的心理其實并非特殊,恰巧是我們中國人從古至今,刻在骨子裡的情誼之舉,身懷此感樂助他人的人,終會迎來耀眼的曙光。

不過孔乙己的命運卻更加悲慘,他究其一生卻落得不上不下的地位。

雖然衣着長衫,胸懷墨水。但真正的長衫主顧嘲笑他的窮酸、失敗。短衣幫嘲笑他的書呆氣息、失敗。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14

孔乙己與短衣幫

所以每次當他到店裡時,總會被短衣幫揭開“半輩子連個秀才都撈不到”的傷疤,短衣幫以他的痛苦來取悅自己,讓孔乙己淪為大衆的笑柄人物。

雖然孔乙己對此又惱又怒,但面對衆人口中事實的“失敗”,即使他有着滿口的辯論,卻又顯得蒼白無力。

所以孔乙己背負“失敗者”的身份,常年掙紮于不上不下的社會地位,再加上各類形形色色人士的冷眼嘲諷,他徹底從當初躊躇滿志的少年淪為麻木的社會底層人物。

這一點是否也似曾相識?

如今在某些地區,仍存在過年返鄉攀比的現象,往往人群中最耀眼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發展最好的人,一個是徹底的失敗者。

雖然平時沒有任何交情,但絲毫不影響某些人嘲笑的言語,通過揭露别人的痛處,來彌補自己内心的不平衡,此種行為确有不妥之處。

而喜歡嘲弄他人的,反而是那些普通人士。

因為大多經曆大風大浪、白手起家的成功者,他們反而胸懷一顆包容之心,因為他們深知衆人的不易,每人都有每人的難處,當下的嘲諷對未來沒有任何意義。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15

孔乙己在酒館被人嘲笑

雖然孔乙己的精神世界較為多彩,但他的物質生活卻一地雞毛。

多年來封建科舉思想的毒害下,使他沒有擁有名利,卻染上“唯讀書才高尚”的思想。即使每日吃上頓沒下頓,孔乙己仍不願通過體力勞動賺錢。

因為他自認胸懷墨水,不同于普通勞苦大衆,一心跻身于上層人群、讀書人和富商的階層,也就導緻孔乙己心比天高,命卻比紙薄。

如此尴尬的社會處境,是他走向麻木的最大因素。

但其實在舊社會封建時期,有不少像孔乙己一樣遭受毒害的讀書人,正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範進中舉》。

範進的命運雖然同樣悲慘,但他最終卻高中舉人,遠比孔乙己幸運。但他在得知自己中舉後竟然高興的瘋癫過去,嘴裡隻顧的喃喃說道:“噫,好,我中了……”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16

範進中舉

由此可見,封建社會對讀書人的毒害已經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這些荼毒不僅體現在精神摧殘,對不少讀書人的肉體也間接造成巨大損害。

很多讀書人在難平心中恨意後,經常會走上一條不歸路。比如孔乙己起初因寫得一手好字,還能替别人抄書為生,但因心有不甘,沒過幾天便卷起雇主的書籍筆墨一起跑路。

連番數次後,再也沒人請他抄書,日子也愈發貧困,最終走上盜竊的道路。

然而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孔乙己連續盜竊幾次後便被人當場抓到,被吊起來毒打到半夜。直到後來偷到丁舉人家裡,被人打折腿扔在大街上。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17

被打折腿的孔乙己

此時的孔乙己,已經喪失曾經的那份高傲之心,當他以手代步來到酒館時,面對短衣幫的再次嘲諷,他沒有再做狡辯,反而用央求的語氣說道:“不要取笑”。

此時的他身心俱傷,但心中仍堅定不願遭人嘲弄,隻因他是一個曾經飽讀詩書,胸懷文墨之人。

讀書人的身份使他有望跻身于上流社會,但又使他背負沉重的包袱,“一輩子都撈不到半個秀才”仿佛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

最終,孔乙己再沒有來到過酒館,徹底消失于世。

中年人眼裡的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18

孔乙己

«——【·結語·】——»

孔乙己的命運,可謂是舊時代封建社會底層讀書人的真實寫照,遭受科舉制荼毒的同時,還要忍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心理負擔。

當渾濁成為常态之時,清白便是一種罪過。舊時代封建社會早已被推翻,但孔乙己此類的命運,卻仍存于世間。

如今,回首望去,你艱苦掙紮的影子是否與孔乙己有幾分相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