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句話,讓老師深惡痛絕,你猜得到是哪句嗎?
那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句話在教育界引發的争議由來已久,有的老師引之為座右銘,有的老師卻對此深惡痛絕。
站在肯定的角度,贊同這句話的人,分為兩種:
一種認為這句話是對老師的期許,相信其初衷是為了激勵老師嚴格要求自己,對教育事業抱有極強的信任感和責任感。
另一種,則是純粹以此來苛待教師,忽略一切其他因素,隻要孩子不好,錯就在老師身上。
後者,就是教師對此厭煩的根源所在,現實中,許多家長和教育行政官員用來要求或批評教師,引起了不少教師的反感。
如果家長一味認為孩子的不良行為都是老師的錯,那麼教育環境就會變得緊張,難以達成共識。
聽過這樣的故事,老師發現孩子在課堂上玩手機,屢次勸教無果,隻能沒收了手機之後交還家長,表示希望家長不要再讓孩子帶手機進課堂。不料卻遭到了家長的反對,理由是該家長認為是老師沒有與孩子好好溝通,孩子上課玩手機,是老師課講得不好。聽到這樣的話,老師怎麼能夠不心寒?所有的“教不好”,責任都在于老師嗎?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忽略背後的意義僅從字面含義上看, 認為所有的學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學生教不好都是因為老師不會教。太過絕對,曲解誇大了教育的功效,成為了外界刺向教育者的利劍。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受到許多因素影響的,包括社會、文化、家庭、學校環境,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等等。有人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在上面塗抹什麼,他就成為什麼。可是學校和家庭都是上色人,一幅畫美不美,要看配色和構圖是否協調。不能因為孩子待在學校的時間比較長,就完全将教育的責任推給了老師。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教育這一鍊條上的第一環,老師面對的學生已經是被加工過的半成品,同時,孩子還潛移默化地受着社會的影響,這都決定了學校的教育不是從零開始。
學校教育僅僅是教育的其中一環,并不是萬能的。孔聖人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也曾屢屢發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誠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有适合他的教育方式,但潛力的發掘并非隻是老師的工作。老師,隻能盡力在其能力範圍内做好本職工作,其餘的,管不了,也不歸老師管。
教師用之以自勵,卻反被苛求,有苦難言。“教得好”是老師逐步學習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持續性的狀态。沒有人天生是教師,保持教書育人的動力,總結每一次的過失與進步,争取做到更好,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這才是這句話真正的意義!教師可以用這句話不斷激勵自己,但外界不應用這句話來要求教師,把教育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歸罪于教師“不會教”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