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國防科技大學最新任命公示

國防科技大學最新任命公示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1-13 08:24:40

國防科技大學最新任命公示(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員王睿伯)1

奔跑在“超高速的賽道”上

■解放軍報記者 程雪

博士畢業11年,回望成長曆程,王睿伯慶幸自己一直在“超高速賽道”上奔跑。

再往前追溯,記者發現,這位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員的人生軌迹,早已與中國超級計算機事業密不可分。

12歲那年,剛讀初中的他第一次上計算機課。“這是我第一次見那麼多台計算機。”王睿伯至今記得邁入機房時,一排排計算機映入眼簾時的震撼。那一年,國防科技大學超算團隊參與研制的中國第一台每秒運算10億次的巨型計算機“銀河-Ⅱ”,僅需413秒便可完成一天天氣預報的預測。

18歲那年,在計算機競賽中脫穎而出的王睿伯,被保送到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那一年,“銀河-Ⅲ”巨型計算機已研制成功1年,運算速度是“銀河-Ⅱ”的10倍。

30歲那年,博士畢業的他加入“天河”團隊。那一年,天河一号超級計算機剛剛投入使用,中國在超級計算領域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有什麼樣的坐标系,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軌迹。這些年,沿着超算這條“超高速賽道”,王睿伯一路奮力奔跑。前方,前輩們接力沖刺的身影,時刻在指引着他、召喚着他。

44年前,慈雲桂教授立下軍令狀:“我保證,每秒一億次,一次不少!6年研制時間,一天不拖!預算經費,一分不超!”6年之後的國慶節,中國巨型計算機“銀河-Ⅰ”作為國家重大科技成果,在鮮花簇擁下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再6年之後,慈雲桂教授倒下了。在生命最後時刻,他依然在修改學生的論文……

36年前,“銀河-Ⅱ”工程啟動,總設計師周興銘在實驗室裡度過了4年。他帶領團隊着眼未來發展趨勢,3次改進設計方案,用4年走完别人10年走過的路,為國家研制出第一台跻身世界先進行列的每秒運算10億次巨型計算機。

起步之初,中國超算事業比世界強國落後了整整20年。今天,中國的超級計算機穩居“世界領先”。這是一場特殊的“長征”,在追逐與反超的征途上,同樣橫亘着“大渡河”和“臘子口”。在這條“長征路”上,70後科學家與新婚妻子在實驗室度過了“攻關蜜月”,80後科研人員一再推遲婚期,90後碩士博士成批加入“暢遊天河”的方陣……

“這是一場接力賽,我們每一代人都要跑好手中這一棒!”那一年,新一代超級計算機攻關決戰前,全體科研人員在誓師大會上說了“三個不”:不甘心我們總處在被封鎖擠壓的嚴峻局面;不服氣我們的領先地位被奪了去;不相信我們這一代做不出超越前輩的業績……這支平均年齡不足40歲的團隊,用強大的戰鬥力和笃定的信念,全力奔跑在這個“超高速賽道”上。

11年前,加入心儀已久的“天河”團隊時,并沒有王睿伯想象中的儀式感。但他永遠忘不了那一刻,前輩們投向自己眼神裡的光彩,“那是一種歡迎,還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認同”。

眼中有光,腳下有路。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這支活力四射的團隊。看着團隊裡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王睿伯的眼神裡流淌的也是同樣的光彩。

在王睿伯眼中,這些95後、00後身上有着鮮明的時代特點。“他們不習慣被仰視,不願意被俯視,平視自己,平視對手,也平視世界。”王睿伯覺得,這源于一代代“天河人”積澱的自信,更源于這個偉大時代賦予他們的越來越高的夢想起點。

“他們注定将超越我們,跑得更遠。”王睿伯說。

國防科技大學最新任命公示(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員王睿伯)2

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天河”機房。高莉華 攝

走近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員王睿伯——

璀璨的“天河” 夢想的征途

■解放軍報記者 程 雪 通訊員 張照星 國文成 王 轶

散步的時候,王睿伯總會不自覺地走到一棟學生宿舍樓前。

宿舍樓裡的喧鬧景象,讓這位今年41歲的計算機學院研究員不由想起自己的青春時光。多年前,王睿伯也是從這棟樓出發,開始了追夢之旅。

從小時候在鄰居家“窺探”計算機的“真容”,到12歲時第一次邁入機房;從上第一堂編程啟蒙課,到保送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王睿伯成長的關鍵詞,始終繞不開“計算機”,繞不開“天河”。

走近王睿伯,我們不僅看到了一位年輕科研人員的成長與奮鬥,還看到了一代代“天河人”的追夢與超越。

國防科技大學最新任命公示(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員王睿伯)3

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員王睿伯。高莉華 攝

“NO.1”:“天河人”永恒追求的使命

這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

屏住呼吸,王睿伯的目光緊緊盯着電腦屏幕上的排行榜。

2021年7月1日,在最新發布的國際Graph500排名中,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天河”E級計算機關鍵技術驗證系統,獲得單源最短路徑榜單世界第一、大數據圖計算能效榜單世界第一……

第一!又是第一!

此刻,王睿伯内心沸騰了。作為“天河”團隊的一員,他和同事們一路見證着中國超算事業的追趕與超越。對于“天河人”來說,“NO.1”就是他們打開世界的方式。

追求第一,也是刻在王睿伯生命裡的基因。

王睿伯的父親是大學裡的一名數學老師。小時候,看着父親每年都要重新做講義,王睿伯頗為不解:“課程都是一樣的,何必重新做?”

“一件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父親不僅這樣要求自己,更這樣要求王睿伯。此後的成長中,父親不斷向他強調:不能滿足于拿到“A”,要追求“A ”“A ”……

多年以後進入“天河”團隊,這裡永争第一的氛圍,讓王睿伯嗅到了熟悉的味道。

超級計算機性能的發展速度遵循“千倍定律”——每10年超級計算機性能将會提高1000倍。一個個第一的背後,是“天河人”對超算體系結構、關鍵器件、核心軟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突破。

“天河”大樓,見證了“天河人”一個個攻堅克難的不眠之夜。天河一号和天河二号的許多關鍵突破,都是在淩晨三四點鐘産生的。“每到這個時候,燈火通明的天河樓總是一片歡騰。”王睿伯說。

在王睿伯眼中,“天河人”很多時候都是在“與自己較勁,與完美較勁”。

一次攻關任務,基本标準已經通過了,但為了将其中一個軟件的性能參數調整到适應硬件的最佳狀态,他們連續奮戰了3個月。

“我們已經習慣了去找最優解,就像做一道數學題,即使算出正确答案,也總想找到更簡便的解答方法。”王睿伯說。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這句被他們挂在嘴邊的話,是“天河人”追求“NO.1”的體現。

如果回望中國超算的曆史,人們就不難理解,“天河”團隊為何對第一有如此深的執念。

超級計算機,是計算系統金字塔的頂端。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沒有高性能計算機,勘探的石油礦藏數據和資料,不得不用飛機送到國外去計算處理。

“中國要搞四個現代化,不能沒有巨型機。”初創時期的艱難和決心,映照在一個個倒在攻關征途上的身影裡——王育民41歲,張樹生40歲,俞午龍36歲,趙炎30歲……讀完這段曆史,網友感歎:“我們應該為超算事業犧牲的功臣建一座紀念碑。”

成為“第一”、掌握屬于自己的核心關鍵技術,是告慰先輩最好的方式。

“天河”人對黑色特别熟悉:機房裡的機器是黑色的,機器的線路也是黑色的……很多時候,躺在床上閉上眼睛,他們的腦海中也滿是跳躍的黑色和電腦屏幕上一行行滾動的代碼參數。很多次,他們通宵探讨交流,一間間實驗室就是一個個攻關的戰場……

“中國速度”領跑世界的傳奇,也許用普通百姓的視角更為直觀——

中國超算剛開始立項時,大多數中國人還隻能看黑白電影;今天,家長們可以領着孩子在電影院裡看動漫電影《大聖歸來》,動漫渲染的特效背後離不開中國超級計算機的支撐……

“這是一場激烈的争先賽。”王睿伯告訴記者,最新公布的全球超算500強排名中,“第一”已經易手他人。“在這個超高速賽道裡,你追我趕是常态。我們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不斷超越自己。”

暢遊“天河”,最大的技巧是堅持

從水中一躍而起的瞬間,王睿伯确信自己找到了方向。

科研攻關遇到想不通的地方,王睿伯喜歡在下班後去遊泳館裡遊上半個小時,“找找感覺”。

跳進泳池,王睿伯靜靜感受水壓和水流作用在身上,“那是隻屬于自己的世界,可以讓我更加沉靜。”

遊泳是一項需要耐力和毅力的運動。對于王睿伯來說,在“天河”中暢遊,更需要耐力與堅持。

王睿伯至今記得,剛來計算機學院上第一堂計算機課時的情景。

那是一個冬日上午。頂着風,冒着雪,副院長王志英攙着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推開大學階梯教室的門。這位老人,是我國大型計算機事業的開創者之一——胡守仁教授。當時已80多歲的他,精氣神十足。

那堂課上,胡守仁教授給王睿伯和同學們講述了“銀河”計算機的發展曆程。“他傳遞的信息,深深吸引着我們,讓我們對未來有了一個全新的想象。”王睿伯說,胡教授講課時流露出的對計算機事業的堅持和熱愛,遠遠超過了那堂課本身的知識價值。

如今,王睿伯也成為了中國超算事業的一分子。每每想到胡守仁教授80多歲仍在講台上堅持授課的樣子,他就對這項事業有了更深的理解:“暢遊‘天河’,最大的技巧是堅持。”

那年5月,某系統突發故障。收到反饋,王睿伯和同事們立即查找故障原因。一個月過去了,他們始終沒有找到,王睿伯着急了。

那段時間,王睿伯常常在下班後來到遊泳館。跳進泳池,冰冷的水讓他清醒。“調試的過程,隻能一點一點慢慢排除和定位。”王睿伯不斷告誡自己,“再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堅持。”

熬了一個又一個通宵,他們終于在一個早晨找到了故障點。

“堅持,有時候其實是沒有其他路可走,隻能硬着頭皮向前,走着走着就有了路。”在“天河”裡暢遊,一個個故障點就像浮标一樣标定着王睿伯的“泳道”,也見證了他的堅持。

一次,在一項系統工程裡,王睿伯負責軟件和硬件的銜接工作。各分系統放在一起聯合調試時,出現的問題讓他崩潰:“計算機運算的錯誤常常不容易被發現,有時候系統運行一晚,算一萬次才錯一次。”

計算機技術和系統工程不容瑕疵,一個環節錯一點,誤差累積,最後的結果就相差十萬八千裡了。那段聯合調試分系統的日子,為了快速找到問題,王睿伯和同事們24小時連軸轉。

完全封閉的機房裡,白熾燈一直亮着,沒有窗戶,他們不知道外面是黑夜還是白天。他們也很少擡頭看挂在牆壁上的鐘表,對他們來說,時間概念是模糊的。

吃飯,沒什麼規律可言。那段時間,有人會把飯菜送到機房。常常一擡頭,看見别人在吃飯,王睿伯也跟着吃一點,但吃什麼都沒感覺,“體力勞動不多,也不是特别餓”。

2個月後,故障點終于被他們找到。那天正好是周末,王睿伯和同事們的慶祝方式很特别——刮胡子、理發和睡覺。

“鐵杵磨成針。”王睿伯用這句話總結了他們的經驗。在“天河人”眼中,一次次的堅持和重複,同樣蘊藏着一切前沿技術研究的基礎創新與點滴積累:“那是自主創新靈感迸發的地方,是每一次創新突破取得進步的鋪墊和基石。”

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堅持中,他們積蓄起了啃硬骨頭的底氣和信心。每當有了緊急任務,“天河人”的第一反應從來都是:“沖上去,拿下!”每當與世界一流對手同台競技,他們更是熱血沸騰,誓争第一。

“狹路相逢,敢于攻堅克難者勝!”王睿伯說。

夢想指引的人生,不需要精算個人得失

去年五一假期,女兒跟着王睿伯第一次走進“天河”辦公樓。

機房裡,黑色機櫃整齊排成數行,持續發出高速運轉的低沉嗡鳴聲。指示燈不斷閃爍,“天河一号”超級計算機正在飛速運行着。

小女孩仔細打量着爸爸工作的地方,一旁的王睿伯認真回答着女兒的每個問題。

在節假日,“天河”團隊裡有很多這樣跟在爸爸媽媽身後的“小尾巴”。當加班遇見假期,這群“天河人”用這樣的特殊方式和孩子團聚。

“去年,孩子專門來天津看我。”“天河”團隊成員黃春告訴記者,當時,他們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攻關,正處在一項任務的關鍵階段。

黃春的女兒在日記中寫道:“媽媽和同事叔叔們為解決一個問題,大年三十淩晨兩點離開機房,第二天一大早又迫不及待地開工了。我一邊看書,一邊看大家分析讨論。盡管聽不太明白,但看着大家的樣子,我明白了什麼是熱愛。”

作為媽媽的“小尾巴”,黃春在哪裡工作,女兒就在哪裡學習。女兒的“自習室”總是搬來搬去,從辦公室搬到機房,又從機房搬到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

“我長大以後要像媽媽一樣,成為一名光榮的‘天河人’。”雖然“自習室”總是搬來搬去,但女兒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跟在媽媽身邊,看着媽媽和叔叔們工作,什麼叫熱愛、什麼叫夢想,不用過多講述,小女孩已感同身受……

不隻是這一代,如果将目光投向更長的時間維度,你會發現,一代代中國超算人皆是如此——

曾經,“銀河”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慈雲桂許下夢想:“假如人生能夠實現一個夢想,我的這個夢就是要讓中國在世界高性能計算機領域能有一席之地。”

在每秒億次巨型計算機攻關關鍵時刻,慈雲桂手臂上長出許多小肉瘤。醫生懷疑是惡性,要他住院手術。慈雲桂怕耽誤時間,影響巨型機的研制進程,堅決不同意。

在計算機學院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天黑了盼望天快些亮,天亮了盼望天慢些黑,最好不要天黑。”向着更遠的未來,一代代“天河人”接過曆史的接力棒,繼續奮鬥……

天上一條“銀河”,地上一條“天河”。中國超算從“追着跑”到“領着跑”的背後,是幾代科研人員的嘔心瀝血和傾心付出。但這群最擅長計算的科研人員,從來沒有精算過自己的人生。

今年9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又将迎來新一批學生。王睿伯很想對他們說:“人一定要有夢想,夢想指引的人生,不需要精算個人得失……”

(采訪中得到吳誠堃大力協助,特此緻謝)

國防科技大學最新任命公示(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員王睿伯)4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