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松石鑲金飾件】
商 湖北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藏
這是盤龍城遺址首次發現的金玉鑲嵌飾品,也是中原文化系統出現最早的成型金玉鑲嵌飾件。
綠松石,憑着天藍水碧之色和瑩瑩潤澤之光,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綠松石的國家。自新石器時代早期至今,綠松石文化綿延9000年,生生不息,承載着先民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燦爛中華文化中獨具魅力的一支。
■ 綠松石之“色”
綠松石為一種含水的銅鋁磷酸鹽礦物,或因其“形似松球、色近松綠”而得名,簡稱“松石”。綠松石因所含元素的不同,顔色也有差異,氧化物中含銅時呈藍色,含鐵時呈綠色。多呈天藍色、淡藍色、綠藍色、綠色、帶綠的蒼白色。綠松石産地以鄂西北的鄖縣、竹山縣最為著名,其次是陝西的白河、安康,新疆、安徽也有産出。
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裴李崗文化墓葬中,精心制作的綠松石墜飾被置于墓主人的頸肩、頭、耳、腹、牙齒等部位,暗示這些物品具有裝飾功能。
中國綠松石之名,始著于清;甸子之名,始見于元。《清會典圖·冠服一》載:“皇帝朝珠,用東珠一百有八,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珍寶雜飾惟宜。惟圜丘以青金石為飾,方澤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綠松石。”宋、元、明時期,稱綠松石為“碧澱子”“碧甸子”“碧靛子”“北靛子”“甸子”等。漢唐以前,夏商周乃至新石器時代,綠松石有何稱謂,學界尚無一緻認識。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有學者認為,白居易《暮江吟》中的“瑟瑟”應指綠松石或綠松石色。
■ 綠松石之“器”
綠松石因多是一些生在沙石固化的石縫之間的薄而細小的原石塊,很少有大型厚重的綠松石,這就使得綠松石無法用一般軟玉制品那樣的工藝來制作。其作品在早期也多是一些簡單的小挂飾,之後發現的帶有綠松石的裝飾品也多以小而薄的石片與其他材料鑲嵌而合成。綠松石的這種自然特性決定了它在制作技術上與鑲嵌工藝的密切關系。
從功能上來看,中國綠松石在出現之初,以簡單的挂飾、扁圓珠子等裝飾品為主,但是随後不僅在地域上發生變化,其功能與制作技術也變得複雜多樣。先是綠松石鑲嵌制品從黃河上遊地區開始出現,其後盛行于黃河中下遊地區以及長江下遊地區。
而早期青銅時代随着青銅冶煉技術以及青銅容器受中原王朝上層社會的青睐,銅礦開采以及冶煉技術的提高,用于上層社會的禮儀制品也從傳統玉石禮儀器轉變為青銅容器以及與銅、骨和玉器為主體材料的綠松石鑲嵌制品。這一點是中華文明的獨創,也是綠松石鑲嵌在主體材質上與歐洲、中東的埃及地區流行以金銀為主體材質鑲嵌,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化流行貝類和石質為主體材質鑲嵌的最大差異。
本版撰文:長江日報記者馮愛華
通訊員白雪 攝影: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來源: 長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