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
【原标題】透視國際變局本質 把握戰略競争主動權
文/王衛星
本輪國際體系大變局的出現,源于大國實力相對消長及其戰略競争帶來的體系性變化。中美競争是變化的核心驅動因素,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格局變化的焦點和雙方競争的重心将集中在亞太地區。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國要做到“三個明晰”,即要有明晰的戰略定位、戰略指導和戰略重點
當今世界,美國等西方大國實力相對衰弱,中國等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多個力量中心初步形成,各種國際力量加快分化組合。大國矛盾對抗趨向顯性,大國之間相對穩定的合作周期可能面臨終結,彼此間戰略互動進入全方位角力新階段,圍繞權力和利益再分配的鬥争日益激烈。基辛格将此描述為“國際體系正經曆400年未有之大變局”,布熱津斯基則稱之為“第四次曆史性巨變”。
2018年4月2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參展簽約儀式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來自美國、法國、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22家企業與進博會主辦方簽訂參展合同。(方喆 攝)
國際變局三大關鍵因素
本輪變局的出現本質上仍是源于大國實力相對消長及其戰略競争帶來的體系性變化。其中 ,中美競争是變化的核心驅動因素;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格局變化的焦點和雙方競争的重心将集中在亞太地區。因此,觀察這一輪國際變局,主要應着眼三大關鍵因素:實力相對衰落但心有不甘的美國,經濟實力迅速增長且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的中國,以及重要性凸顯并日益成為世界焦點的亞太地區。以上述三個關鍵因素為中心,大變局漸次展開并向全球輻射。
(一)實力相對衰落但決不甘心做老二的美國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研究指出:“無論是好是壞,新興的全球格局是冷戰後美國主導的時代正漸近結束;同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可能也正趨結束……到2030年,國際體系可能出現多個權力中心;無論是美國、中國還是任何其他大國,都不會成為一種霸權力量,美将淪為‘相對平等’的一極。”
對于這樣的變化,美國能甘心嗎?很顯然不會。2014年5月,奧巴馬在西點軍校演講時強調:我無法接受美國成為世界第二;美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國家,這是我們的底線;美國必須永遠處于領導地位,如果我們不領導,沒有人能領導;未來一百年美國仍然要做世界“老大”。對于美國衰落的不甘心,可以說表現得淋漓盡緻。
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則更為直白露骨。特朗普曾明确講到:“中國人傷我們很深。我不希望中國對我發号施令。”2017年9月,美國國防部發布了《風險自負:國防部對後霸權世界的風險評估》報告。報告認為,世界已進入新的“轉型期”,這導緻美國及其主導的世界秩序的影響力下降。報告建議,美國突出的全球地位隻有通過進一步擴大其武裝力量才能彰顯;強調應給美國武裝力量以“最大的行動自由”。
盡管美國國内許多智囊,包括國家情報委員會前副主席格雷厄姆·富勒,都批評這種專注于擴軍備戰的做法“目光短淺”,但這正是目前美國在做的,同時這也是國際格局面臨沖擊、國際社會各種動蕩的重要根源。
(二)經濟實力迅速增長且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的中國
中國的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矚目的亮點。1978年,我國國内生産總值隻有3645億元人民币,居世界第十位。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總量迅猛擴張,連續實現了一系列趕超。據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統計:中國2004年經濟總量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05年連超英法,成為世界第四;2008年經濟總量超過德國,幾乎是英國的兩倍;2010年達6.04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5.49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達到12.014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61.96%,是日本的2.3倍。
國家發改委2006年的規劃預測,中國經濟總量要到2025年才能與日本持平,2039年至2040年才會與美國持平。然而,僅用四年,中國就趕上了日本。現在雖然中國經濟上困難很多,但按照“穩中求進”的總方針,經濟總量超越美國的時間仍可能會提前。
中國改革開放40年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所走過的道路,創造了被世界稱之為井噴式的增長。可以斷言,今後十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的貢獻還将是最大的。中國将迎來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版圖東移”的戰略機遇期!
2018年11月8日,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一位志願者從中國館一幅高鐵概念圖前走過。(陳建力攝)
也就是說,面對中國正在以超級體量的崛起,不僅很多原有的治理秩序開始變化,很多原有的對于世界的理解認識也開始變化。這将首先帶來世界經貿秩序的變化,随之引起政治秩序的調整變化。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正在迅速上升,并在新一輪大變局中變得越來越耀眼。
中美兩大主角各自的變化必然會形成一個交彙區,這個交彙區目前就集中在亞太地區。
(三)重要性凸顯并日益成為世界焦點的亞太地區
今天的亞太,占世界人口的40%、經濟總量的57%、貿易總量的48%,是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潛力最大、合作最為活躍的地區,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過去十年,亞洲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50%,而美國與歐盟占45%。世界經濟開始東升西降。對此,香港《亞洲時報》刊載的《美國領導不了崛起的亞洲》一文評述:“不僅僅是中國變強,亞洲所有國家都在變強,美國所占的相對份額在縮減。”
地緣政治的本質是資源政治、影響力政治。全球戰略重心首先是世界經濟重心。經濟重心在哪裡,利益就彙聚在哪裡,戰略重心就必然轉向哪裡。顯然,亞太已成世界經濟重心,也必将成為國際安全的焦點地區和大國角逐的重要場所。據預測,2050年美國将占全球GDP的14%,而亞洲比重将遠超美國。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亞太地區将是未來中美角力的主要舞台。套用地緣政治理論中常用的句式,未來30年,誰能赢得了亞太主導權,誰就有可能主導整個世界。
中美競争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亞太地區将是這一輪競争的焦點,那麼這種競争對中國意味着什麼呢?
中國戰略做到“三個明晰”
正如基辛格所指出的:“現在的地緣政治世界秩序正處在轉折點。西方理念不被認同,面臨自相矛盾的窘境,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曾經是現代基石的秩序如今岌岌可危。”德國之聲廣播電台對此的總結是:“西方世界進入新的不确定、不穩定時期,與‘世界之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之治’。”
這種差異在國際格局轉換期必然會帶來矛盾與沖突。海外專家發表文章将此描述為“一場新的大博弈,是大國之間彼此都試圖壓縮對方的勢力而引發的沖突”,并認為這場大博弈“是全球性的,它更複雜,也危險得多”。
今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戰,表層是貿易鬥争,中層是科技的競争、知識産權的保護,但深層是兩種制度、兩條道路、兩種意識形态的較量。與此同時,也要看到中國已經是一個世界性國家,中國的崛起不僅僅關乎中國自身,也關系到亞太地區和世界的整體安全與持續發展。也就是說,世界需要中國的崛起。
這種與整個世界利益的高度共生關系,給中國崛起提供了曆史性機遇。美國人總是很留戀冷戰結束後美國一家獨大的“單極時刻”,上月《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指出:“世界曾認為它可以改變中國,很多方面的确改變了,但中國的成功如此之驚人,以至于中國也常常在改變世界,并改變美國人對世界如何運轉的認知。世界上許多人深信,特朗普的美國正在退離世界,而‘中國時刻’才剛剛開始。”
受到美國因素的影響,未來若幹年内,我國周邊及亞太地區将進入多事之秋,我國将面臨大國遏阻壓力和周邊國家摩擦的升溫期,危機多發可能是一種常态。危機不可怕,怕的是身處危機邊緣卻看不見危機。
隻有正視危機、直面風險,以一種“闖過去海闊天空,過不去繼續受制”的毅然決然,攻堅克難、破壁闖關,才能像所說的那樣,既“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面對複雜形勢要做到“三個明晰”,即要有明晰的戰略定位、戰略指導和戰略重點。
(一)将我國定位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地區大國”,繼續利用現有國際體制實現持續和平發展
法國曆史學家托克維爾曾精辟地指出:“小國的目标是國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國注定要創造偉大和永恒,同時承擔責任與痛苦。”
五千年的大國興衰史表明,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要盡量避免成為地區矛盾的中心和焦點,要避免展開針鋒相對的軍備競賽,要避免在國際關系的重構中單打獨鬥、四面出擊,要避免引發或卷入戰争。也就是說,不成為矛盾中心,不搞軍備競賽,不單打獨鬥,不輕啟戰端。
當前,西方國家對華牽制打壓提前到來,我國内部問題的集中爆發也提前到來。我國在諸多方面面臨的内外戰略壓力和阻力明顯加大,在某些領域和熱點問題中甚至還時常成為他人圍攻、嫁禍和洩憤的對象。
曆史昭示,國家在國力急劇上升的階段,正确做出戰略定位很關鍵,也很難。說它關鍵,是因為攸關國家的興衰榮辱。說它難,是因為戰略謀劃者在國力急劇上升時期,難以抑制樂觀情緒,往往在戰略定位問題上失之過高。
曆史上大國崛起的一條基本經驗教訓是,在戰略定位問題上甯虧勿盈。虧,隻不過力量暫時得不到足夠的伸張,但尚可立于不敗之地;盈,則導緻力量因過度擴散而虛耗,終成強弩之末而中道廢止。
(二)按照“穩定大國關系,聯合新興力量”的思路,力争構建于我有利的新型大國戰略平衡
大國仍然是當今國際政治舞台的主要玩家。大國競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比誰更少犯錯誤。錯誤犯得越少,赢面就越大。
美國短視,中國不能跟着短視;美國犯錯誤,中國不能跟着犯錯誤;美國拖着中國要往陷阱裡跳,中國不能跟着跳。中國要避免戰略競争惡化的災難性後果,就要想辦法繞過這個坑,采取迂回的柔性策略,消解、緩和“西部牛仔”式的沖動。若中國也與美對抗,就是在主動應驗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但若中國采取以柔克剛、剛柔并濟,不卑不亢、靈活應對的策略,就有可能避免悲劇發生。
首先,是要穩定中美關系大局,避免與美發生對抗。在大國中,美國是最強大的外部力量,在我周邊各種矛盾焦點問題中介入最深。在目前美國将我作為主要戰略對手的情況下,我對美戰略應服從服務于國家和平發展的大戰略,不能像美國那樣用單純的權力政治思維來看待國際關系,也不能不顧國家根本利益一味退讓,而應本着以鬥争求合作的精神與之展開博弈,努力将中美競争限制在可控範圍之内。
其次,是要加強與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在大國關系中,中美俄三角關系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幾何定律一直存在,中國因時、因事用好這個規律就能把住大方向、穩住基本盤。同時,要深化與歐盟及歐洲主要國家的務實合作關系。歐洲與美雖利益盤根錯節,但正日益成長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與我非但沒有根本利害沖突,而且還有很多共同利益。
第三,是要堅定支持新興國家走聯合自強之路,進一步推動多極化發展。新興國家在推動現有國際體系改革和完善、争取世界事務話語權、反對西方幹涉内政等方面有着廣泛的共同利益。
(三)積極将周邊打造成穩固的戰略依托
,周邊國家對中國影響力拓展感受最早、感觸最深,中國的戰略壓力也直接來自周邊國家。俗話說:“一人為仇嫌太多,百人為友嫌太少。”朋友可以選擇,但鄰居不能選擇。周邊是我實現和平發展的首要舞台。“周邊第一”應成為我經營周邊安全環境的首要任務。
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人們正在觀看來自俄羅斯的巧克力雕塑家維塔利·波諾馬廖夫制作巧克力雕塑作品。(沈伯韓 攝)
我應遵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創新理念,本着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原則,堅持正确的義利觀,與廣大周邊國家發展“親誠惠容”的合作關系,将心比心,以心換心,同時妥善處理與部分中小國家的矛盾争端,既不回避矛盾,也不糾纏于矛盾,通過深化深度交融的互利關系,逐步打消周邊國家的疑慮,将周邊國家打造為我戰略起飛的平台。
回顧本世紀初以來,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在忙着打“拳擊賽”,唯獨中國在一棒接一棒地跑曆史“接力賽”。時來天地皆同力。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圓夢之日已為期不遠!
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講:“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有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曆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曆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将永遠在這兒!”(作者為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刊于《參考消息》2018年12月6日第10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