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代所定義的五谷雜糧的内容都略有不同。如《黃帝内經》中的五谷指的是“大米,小豆,麥,黃豆,黃黍”;在《孟子-滕文公》中指的五谷為“稻,黍,稷,麥,菽”;佛教祭祀時所用的五谷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谷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現在通常說的五谷雜糧,它的範圍可以延伸到五谷,豆,堅果,幹果,以及薯芋類食物,即泛指各式各樣能當糧食的作物。
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四類食物一、五谷類小麥,大麥,稻米(大米,糯米,籼米),燕麥,高粱,荞麥,小米,薏米等。二、豆類黃豆,紅豆,黑豆,豌豆,扁豆,綠豆,蠶豆,刀豆,花豆等。三、堅果,幹果類杏仁,腰果,榛子,核桃,松子,栗子,開心果,花生,葵花籽,南瓜子,紅棗等。四、薯芋類紅薯,土豆,芋頭,山藥等。
五谷雜糧是我國人民的主食,在人們的食物結構中、谷物、米和面食占比較大的比例。“飯是百味之本”,《黃帝内經》認為飲食應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營養金字塔學說認為,要達到膳食平衡,就要遵循“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的原則。
因此,人們的日常飲食應該在五谷雜糧的基礎上,以果為助,以畜為益,以菜為充,辯證施食,配合互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