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剪頭發”的民間習俗,許多小夥伴都面臨着同一個問題頭發長長了我到底能不能在正月剪?
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正月理發死舅舅”,真相是怎麼樣的?
很小的時候,孩子們多數都會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它的結構一般是醬紫的:
一個小孩不聽話正月裡非要剪頭發結果他舅舅死了!
有多少寶寶被這一故事吓得不輕,為了自己親愛的舅舅,決定堅決不在正月裡剪頭發!
真有幾個膽兒肥的,非要正月裡剪頭發,萬一碰上了親娘舅,這可咋整?
現如今,很多人都處在“愛美”和“愛舅舅”之間難以抉擇,既然如此,小編就本着一(閑)心(聊)科(調)普(侃)的态度跟大夥聊一聊關于“正月的頭發和舅舅”那些事兒……
“正月不剪頭”,到底啥來頭?
話得從清軍入關時說起,大清皇帝為了實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國主張,決定推行一種奇怪的發式:将頭發從前部到腦頂剃去,再将四周的發際全部剃光,隻留下中間集中的一塊和一個長長的大辮子。
大概就是下圖這樣
為了一統江山,尤其是統治思想,這種發型要在漢人間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頭匠,清政府把全國的剃頭匠召集起來,每人發給一個挂有聖旨的"吊投旗杆"。随後,這些剃頭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們的頭發一一拿下。
然而這條律令在最開始實施得并不利索,畢竟,《孝經》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後便不會剃發,男女都把頭發绾成發髻盤在頭頂。
插播一句:許多古裝劇裡男子半披半束的形式其實是錯誤的,隻是為了符合現代觀衆的審美。
所以,剃發令遭到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漢族志士為了不剃發,當時的精神狀态基本都是醬嬸兒的:
當時清朝打出的口号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漢人的一系列反抗徹底激怒了滿清統治者,怒火中燒的滿清政權開始采取屠城的方式來強制推行剃發令——順治皇帝随便找點茬兒,一聲令下,就接連出現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劇,漢人頭上的标志連同熱血随即乘鶴西去。
于是,早前許多漢人還大呼“甯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但脖子畢竟硬不過鋼刀,最後多數漢人還是為了項上頭顱被迫剃了發。
然而,反抗并沒有停止,正月不剃頭即是一種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順治元年~七年)間,意大利人衛匡國寫下《鞑靼戰紀》,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發而戰的情況(大意翻譯):
“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發拼死鬥争,比為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鞑靼人。”
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複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隻滿足于保住了自己的頭發。為剃頭不惜掉頭,這是意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但是曆史的車輪總是在前進并且無法阻擋。在大清國的高壓下,以及逐漸安定的盛世之治,剃發政策得以正常實施。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頭可斷發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頭”來表達對前朝的思念,實為“思舊”,為了掩人耳目,訛傳為“死舅”。
正月裡不剪頭,有沒有依據?
正月剪不剪頭和舅舅的健康其實并沒有什麼關系。大多數舅舅也不會這麼較真,如果非不讓你剪,你就乖乖做個聽話的好外甥寶寶吧~
那麼,這個根深蒂固的老說法,是否就要被全盤否定、讓人就此在正月放開了“剪戒”呢?
咱們先來看《黃帝内經》裡“四氣調神大論”中“春三月”的一段話:
“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這個古老的說法,可能也使古代的人們對正月裡剃頭比較忌諱。
有網友解釋說:具體到理發上就是,春天的這三個月,應該讓頭發自由生長,而不該剪斷;應該讓頭發松散地披在肩上,而不該紮得太緊。違反這個規則,就會傷到肺。
好嘛,原來剪頭發還會傷肺?
人家《黃帝内經》的原文明明是“逆之則傷肝”,哪有肺什麼事兒?
實際上,正解應該如此:
到了正月,天地間的陽氣逐漸上升,所有萬物都開始向外散發生長,根據“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順應自然,早睡早起,穿着寬松的衣服,把頭發解開,讓它披散在肩上,要讓頭發自由地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頭發;也不能把頭發紮得緊緊的,如此就會阻塞人的生發之氣,也就約束了人體生機的勃發。
不但如此,為了人能夠充分得到這種“生發之氣”,還鼓勵人們都出去踏春(這就是自古沿襲到今天“春遊”的來曆),當我們人體置于大地上一片綠芽初生的勃勃生機之中時,我們與天地合而為一,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就能灌輸到我們人體之内。
春天五行為木,木對應人體的肝膽與筋脈,還主我們的情志。春天正是我們養肝護肝的最佳時間,也是我們舒展調整自己的情緒的最佳階段。
所以綜上所述,原來正月留長頭發和醫理、健康都有些許關系~
編輯:範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