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作家李國文的簡介

作家李國文的簡介

時尚 更新时间:2024-09-07 16:55:35

作家李國文的簡介?□李國文對風雅的人來講,在鑒賞藝術方面顯得較有品位的,應該說是賞花然而我對于大自然賞賜給這個世界的美麗,通常一看了之,僅此而已,有點兒辜負這一番萬紫千紅的美景,甚是慚愧,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作家李國文的簡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家李國文的簡介(李國文短促的美麗)1

作家李國文的簡介

□李國文

對風雅的人來講,在鑒賞藝術方面顯得較有品位的,應該說是賞花。然而我對于大自然賞賜給這個世界的美麗,通常一看了之,僅此而已,有點兒辜負這一番萬紫千紅的美景,甚是慚愧。

看花,或者賞花,需要好興緻,需要好心情。我想起德國作家海因裡希·伯爾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說,題目忘記了,但還能記得起故事。海因裡希·伯爾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也大都着眼于“二戰”以後德國社會的形形色色。故事說,他的叔叔從部隊複員了,回到他們那座基本上已是廢墟的小城鎮,找不到工作。這是可想而知的,凡戰争,必然都會有這樣的結局。他的叔叔因而得不到幫助,這也不光是他一個人的不幸,大家都在為每天的面包發愁。雖然不再有飛機的地毯式轟炸,但生活的熬煎,卻讓這座小城鎮的居民,日子過得相當沮喪。他的叔叔,自然也要為生計奔波。因為沒有人再雇傭他,他就隻好在牆倒屋塌的斷壁殘垣之間,搭起來一個小小的鋪面,準備開一間小店。

終于,他的叔叔擁有了一間臨街的鋪面,而且,經過簡單的粉刷裝修以後,準備開張了。人們通過擦拭得幹淨透亮的玻璃窗,才知道他的叔叔開的是一間花店。接着,整座小城都沸騰了。成百上千的居民,有的甚至特地跑來,就是為了看一眼這家花店。這就是說,經受戰争創傷的人們,更需要得到心靈上的撫慰。固然,物質需求是第一位,不可須臾或缺的,但精神上、文化上、美學意義上的需求,也是人生很重要的部分。他叔叔那間小小的花店,竟然開得下去,竟然生意不錯,因為,有的人甯肯在面包上撙節一點,也願意買一束鮮花,放在眼前,而得到怡神悅目的美感。這片廢墟上絕無僅有的花店,給那座疲憊的小城鎮,給那些乏累的居民們,帶來了難得的一點美麗。

這家小小的花店,既象征着生存下去的希望,也兆示着更美好的,即将到來的明天。

花,點綴着這個世界,雖然有它也可,無它也可,但人們生活的物質空間裡,之所以五彩缤紛,千姿百态,正是鮮花的色彩作用于人們眼球的結果。而萬紫千紅的鮮花,更是讓每一雙眼睛忙不過來。假設人們生活的空間裡,隻有一種顔色或者沒有任何顔色,那是無法想象的。

在我記憶中,再沒有哪次出行,像那一年春天的洛陽之行,使我對于顔色或者色彩,有如此深刻而全面的認知了。

那一年,以中國作協葛洛同志為首的一行人,本是去洛陽參加一次文學評選活動。因為趕上了“倒春寒”,牡丹花晚開了幾天。評選完了,主人盛情雅意,請參觀者們一定等到盛花期以後再離開。老天真是成人之美,就在那兩天,豔陽高照,煦風徐來,那些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兒,都張開了笑臉,以搶眼的最美姿态展現在人們面前。

其實在此以前,我打過退堂鼓,再三說明我隻是一個看花人,而不是賞花人,看不看無所謂,準備打道回府。葛洛同志是1938年從家鄉奔赴延安的老革命,他是汝陽人,與洛陽一山一水之隔。他勸我說,洛陽牡丹始自唐宋,是值得留下來欣賞的。

現在,葛洛同志已經離開人世好多年了,他的長者風度,他的謙和精神,至今猶在我的記憶之中。他主編《人民文學》和《小說選刊》時,我也是得到過這位老同志提攜的。好吧,我便多留一天。這樣,得以在洛陽市中心的王城公園裡,有生以來,第一次觀賞到像海洋一樣無邊無際的鮮花,而且清一色都是盛開的牡丹。看到那些綻放的姚黃、魏紫、歐碧、趙粉等名品,又看到後來培育出來的新秀,心中不由湧上來唐人劉禹錫的詩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你沒有爬過高山,就不知山外更有高山;你沒有渡過黃河,就不知怒吼吧黃河的雷霆萬鈞;你沒有放眼望去,滿眼皆是牡丹花的世界,就不要奢稱自己是賞花人。宋人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說:“是洛陽者,是天下之第一也。”你沒有看到洛陽牡丹之前,也許覺得這位“六一居士”,話說得武斷一點,結論下得太早一點。然而,在你來到洛陽,看到每一朵牡丹,都在争取你的注意力時,你就知道他此言非虛了。

洛陽牡丹,天下第一。其實至名歸之處在于:第一,得天獨厚。此水此土,特别适宜牡丹生長。“則均洛陽城圍數十裡,而諸縣之花莫及城中者,出其境則不可植焉。”第二,得人鐘愛。“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風氣所及,“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者”。也許最為主要的,還在于第三,背負着悠久的曆史文化淵源。“花開時,士庶競為遊遨,往往于古寺廢宅有池台處為市井,張幄簾,笙歌之聲相聞。最盛于月坡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與郭令宅,至花落乃罷”。

而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說道:“牡丹,前史中無說處,唯《謝康樂集》中言‘竹間水際多牡丹’。成式撿隋朝《種植法》七十卷中,初不記說牡丹,則知隋朝花藥中所無也。開元末,裴士淹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衆香寺,得白牡丹一窠,植于長安私第。天寶中,為都下奇賞。當時名公有《裴給事宅看牡丹》詩,時尋訪未獲。一本有詩雲:‘長安年少惜春殘,争認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盤乘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太常博士張乘嘗見裴通祭酒說。又房相有言:‘牡丹之會,琯不預焉。’至德中,馬仆射鎮太原,又得紅紫二色者,移于城中。”

由此可見,國色天香的牡丹,那雍容自若的枝葉,那層出不窮的花瓣,那婀娜多姿的花蕊,那千變萬化的顔色,這一切,總是與帝都的富貴氣象,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我結束那次洛陽之行,乘夜車回京途中,沖着車窗外的黑夜,我不禁想起另外一幅圖畫:那是早些年,我剛剛來到湘黔兩省交界的寂寞深山裡,正好是春天剛來,冬天還沒離開的季節,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春天裡最早開放的桐花,那麼放肆,如同噴瀉般開放,不管凍雨,不管冰霰,開得那麼熱烈,白得那麼堂皇,那麼晶亮,那麼炫目。那浩瀚的花海把我鎮住了。凡是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全是雪一樣白的桐花,滿天砌玉,花瓣飄零,冷雨霏霏,那季節裡,天和地,全都是白的。當時,我在那土地貧瘠、生活艱困的山區修過鐵路,一年四季,從生到死,是不會有任何輝煌的,也就是在斜風冷雨中的這些桐花,造出一番轟轟烈烈的聲勢。可惜,花開得那樣旺,但幾乎無人欣賞,更無人贊歎。我從來沒見過那麼短促的美麗,像焰火一樣熾烈地照亮了大半邊天;也從來沒見過這麼快就凋謝的花,一眨眼工夫,就熄滅得無影無蹤,一地落英,遍地泥濘。桐花開的時候,總是趕上凄冷的春寒,而到收拾桐子的初冬,天又該凍得人瑟縮了。這是如匆匆過客的桐花的命運嗎?還是耕作在那塊土地上的人們的堅強寫照?來了,又去了。下一次輝煌,就要等到來年的春寒料峭時。

那一晚,在車輪的咣當聲中,牡丹的豔壓群芳,人盡贊美,桐花的耐着寂寞,花開滿山,無論有人關注,還是無人呵護,不管遊人如織,還是乏人問津,花開花謝自有時,這倒是對我這樣一個看花人的莫大啟示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