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人是讨好型人格。面對讨厭的人和事,不僅不會拒絕,還總是忍氣吞聲,犧牲自己,成全别人。
不管在職場還是生活裡,總是在扮演那個吃力不讨好的角色。而且越想讨人喜歡,就越會用力過度,弄巧成拙。
相比之下,很多人直來直去,脾氣算不上好,但神奇的是,周圍的人都特别喜歡他們,願意跟他們共事和相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人際關系到底應該怎麼處呢?怎樣才能不再讨好,獲得真正的幸福呢?《被讨厭的勇氣》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
本書的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都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研究者。
全書以一位哲人和一位青年的對話的形式展開,向讀者傳達了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想要擁有幸福,就要拿出被讨厭的勇氣,隻有這樣,才能掌握人生的主動權。
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這本書,一起擁有被讨厭的勇氣吧!
走出自卑情結,一切往前看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有缺點,都會失敗,也都多多少少會因此而自卑。
阿德勒認為,人人生而自卑。不過,有些人是健康的自卑,他們會把缺點當成動力,實現自我超越。而有些人的自卑,達到了一種病态的程度,阿德勒稱之為自卑情結。
在書中,青年問哲人:“自卑和自卑情結具體有什麼不同?”
哲人回答:“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壞事,例如有些人對學曆自卑,但因此下定決心提升學曆,那自卑反而是好事。但如果把學曆低當成借口,認為自己是因為學曆低才沒法成功,這就是自卑情結。”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拿過去的失敗當成現在不努力的借口,沒工作,是因為資格考試沒通過,找不到對象,是因為情商低。
可我們客觀來看,多少沒有通過資格考試的人,照樣找到了工作,或者通過補考,彌補了這項不足;又有多少情商低的人努力提升情商,或者通過其他方面的努力,比如健身、學穿搭、提升專業技能等方式,增加自身的魅力。
想要獲得幸福,走出自卑情結,就要徹底放棄自怨自艾、自欺欺人的态度,真真切切地付出努力。
與其像祥林嫂一樣,不斷重複着“我真傻,真的”,不如跳出過往失敗的泥潭,想想眼下能做些什麼實際的事。
正如書中所說:“決定我們的,不是過去的經曆,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曆的意義。”
用一種更積極的視角來看待自身的不足,把所有缺點都當成跳闆,不斷自我完善,才能實現對自卑的超越。
尊重别人,管好自己
拜倫・凱蒂說過:“世界上隻有三件事:你的事、我的事和老天爺的事。”
書中,哲人也對青年說了類似的話:“一切痛苦都來源于人際關系,所有人際關系的矛盾,都是因為我們分不清自己的課題和别人的課題,做不好課題分離。”
在生活中,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輔導得雞飛狗跳;丈夫要求妻子學學别人家老婆,結果倆人吵得不可開交;閨蜜和她男朋友吵架,你心疼她,勸分手,結果第二天他們倆和好了,你裡外不是人……
生活中這些常見的矛盾,都是課題分離出了問題。我們自以為是在幫助别人,實際上卻是在幹涉他人的課題。
那麼?怎麼才能做好課題分離呢?
作者告訴我們:“辨别課題的方法很簡單,隻需要考慮某種選擇的結果最後由誰來承擔。”
《甄嬛傳》裡有一段,華妃和甄嬛對峙。華妃說:“本宮座下,絕容不得你這種詭計多端的人。”甄嬛回應:“能不能容得下臣妾,是娘娘你的氣度。而能不能讓娘娘容得下,是臣妾的本事。”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課題分離:别人怎麼對待我,是他們的選擇,我要怎麼行動,是我自己的選擇。
想要讨好一個人,讓他對自己好一點,原本就是幻想,因為他對你好不好,是他的事。而寄希望于有一個救世主或者白馬王子來拯救自己,也是幻想,因為你人生的坎兒,都需要你自己來過。
得到他人幫助,是一種幸運,幸運不會随時降臨;能夠獨自負重前行,才是一個人的底氣,也是人間常态。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有自己的擔子要背。
你是你人生的第一責任人,因此,請盡快獨立起來,管好自己的事,尊重别人的事,至于剩下來的事,就交給老天爺。
在工作中,找到歸屬感
職場中的人際關系,讓很多人頭疼。
尤其是一些人員往來溝通頻繁的公司,人與人之間互相都會積攢一些不滿和成見,倘若再有幾個好事之徒,就會把一份普通工作搞成宮鬥劇。
想要處理好職場關系,我們除了要做好上面說的課題分離,分清楚哪些事由誰負責之外,還要去尋找一種感覺,叫“共同體感覺”。
書中,哲人告訴青年:“人際關系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這是幸福的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指标。”
青年似懂非懂,哲人進一步做出了解釋:“共同體感覺”是阿德勒心理學一個關鍵的概念,意思是說,在社會這個共同體裡,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對整個社會的貢獻。
阿德勒說:“人隻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而這種“感到自己有價值”,不是被别人評價說“你真優秀”,而是主觀上就能認為自己在為社會做出貢獻。
其中的區别在于,當你是為了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時,你和他人的關系就是不平等的縱向關系,隻要你還在尋求認可,你就不會自由,也不會快樂,你的感受是被他人左右的。
可當你不需要認可,就能感到自己對社會有價值的時候,這份價值感就是不可動搖的,你僅僅因為在工作,就能感受到開心。
稻盛和夫說:“在勞動中獲得的喜悅是特别的,絕對不是遊玩和興趣可以代替的。認真、努力地工作,克服痛苦辛苦後取得成功時的成就感,是人世間無可替代的喜悅。”
當一個人沉浸在純粹的勞動中時,就能做到就事論事,以理服人。
在他眼中,領導和同事,都是與自己平等的人,彼此之間都是合作關系,也都有着同樣的目标,那就是:克服眼下的所有困難,不管是喜歡的人還是讨厭的人,大家一起把工作做好。
接納自我,活在當下
神學家尼布爾1934年寫下了一篇堪稱20世紀最著名的禱告文: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請賜予我智慧,以分辨這兩者的區别。
想要擁有幸福,就必須要有“接受無法改變之事”的勇氣,有了這份自我接納的勇氣,才能立足于實際,做出有效的行動。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自我接納不同于自我肯定。
書中,青年問哲人:“自我接納是指更加積極、獲得更強的自我肯定感,凡事都朝前看嗎?”
哲人回答:“沒有必要特别積極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納。自我肯定,是哪怕做不到,也一直鼓勵自己‘我能行’,而自我接納,是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盡量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每個人都有缺點,都有做不到的事。缺點就是我們的一部分,是使我們區别于其他人的特質。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一個健康的人能接納自己與人類的天性,不為此懊惱或抱怨,“就像一個人不會抱怨水為什麼是濕的,或石頭為什麼那麼硬”。
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與他人做比較,也無須在意任何人的眼光,隻要不斷地成為升級版的自己,就足夠了。
阿德勒說:“并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義,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所以請從現在開始,賦予自己的生命獨一無二的意義。
你的缺點,可能正是你的閃光點所在,你做出的每一次改變,都将照亮你未來的路。
選擇自由,選擇幸福
命由己造,每個人都有能力讓自己感到幸福。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構成的,有意識地改變一些選擇,積累下來,就能改變命運。
我們可以選擇活在自卑和陰影裡,顧影自憐,也可以選擇重建自信,從陰影中吸取經驗,用以創造未來。
我們可以選擇活在别人的眼光裡,為了讨人喜歡而委曲求全,為了不被批評而隐藏内心真實的想法,也可以選擇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成為讓自己更喜歡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随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可以逃避現實,遠離人煙,也可以創建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當成合作夥伴,建立起更高效、更積極的人際關系,從中汲取養分。
不同的選擇背後,是不同的命運。人生這艘船,掌舵的人一直都是自己。
或許曾經的風雨已經在我們的船上鑿出了許多痕迹,但這無傷大雅,隻要有勇氣,我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揚起風帆,重新出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