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吃魚,大人總是把剔了刺的魚肉夾給孩子,把沒人吃的魚頭夾給自己。買了水果,大人總是挖出果肉給孩子吃,自己啃果皮上剩下的殘留。
在父母眼裡,以上種種就是愛孩子的表現,而在孩子眼裡,這份愛卻沉重得令人窒息。
你一味犧牲,我怎敢快樂?
Part.01最近,有這麼一件小事引起了熱議。
一位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曬出一張圖片,圖片裡是半個猕猴桃的果皮。
網友表示:這個猕猴桃9.9元一個,價格昂貴,但因為女兒喜歡吃,所以經常買。誰不喜歡酸酸甜甜的水果呢?其實我也喜歡,但從沒吃過一整顆,都是把果肉挖出來盛到女兒的碗裡,自己啃剩下兩半的厚皮,生怕浪費一點汁水。
之所以突然感慨,是因為網友從這件小事中意識到,“不知不覺我也逐漸成了父母輩那樣的人”。
我相信網友并沒有說假話,她愛女兒,心甘情願為女兒付出,但評論區的其他人顯然沒有被此行為而感動。
“如果吃9.9元的猕猴桃對這個家庭來說是困難的,那就都不吃,而不是把這個壓力轉移給孩子。”
Part.02父母的自我犧牲與無私奉獻,往往隻是感動了自己,并不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快樂。
有網友分享了類似的經曆:爸爸的單位每個星期都會發很多水果,家裡的冰箱總是塞得滿滿的。盡管我知道水果有營養,但我就是那種特别讨厭吃水果的人,從小到大都不愛吃。即便是我不止一次跟媽媽表述過我很讨厭,她也還是經常拿這件事來綁架我,總是說“你吃啊,你怎麼不吃?這都是我舍不得吃的”。
學生時期, 潮姐班上有個被父母壓得透不過氣的同學。
上高中後,他媽媽就果斷辭了職,每天全身心陪讀,一陪就是三年。為了他備戰高考,高三那一年,爸爸又辭掉了外地高薪的工作,回到本地當起了工人。
父母做了這麼多,都是為了他,但這些愛的舉動反而讓他非常難受,一直活在愧疚中。考試的時候,他的心理壓力也很大,本想考一個好成績回報父母,卻是心慌意亂,發揮得一團糟。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家裡有什麼好吃的,家長對孩子說:“我不吃,都給你吃”。
家裡有什麼要幹的活,家長告訴孩子:“我來做,你不用做。”
大人們的邏輯似乎永遠都是:我想把一切好的東西都給你,不管你需不需要。
Part.03我們不否認家長對孩子的愛,但這份愛,孩子或許并不想要。看到父母為了自己犧牲,但凡懂事點的孩子,心裡都不是滋味。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宋倩是一個單親媽媽,多年來,一個人專心在家照顧女兒英子的飲食起居。
宋倩為了緩解英子緊張的情緒,提議周末去看電影,英子看着媽媽興緻勃勃的樣子,沒有說自己早就和同學們看過了。
正看着電影,喬英子跟媽媽聊劇情的時候卻說露嘴,宋倩聽完臉都黑了,直接起身離開說:“這是浪費時間。”喬英子哭着說:“難道我想讓你高興不行嗎?”宋倩大吼着說“不用!”
宋倩以為,自己所給予英子的,都是最好的。可是,她沒想過,英子到底需要什麼。宋倩的愛像一座大山,愛得越多,英子越想逃離。
“她除了是我媽媽,她還是她自己。”
孩子也想看到父母有屬于自己的空間和舞台,過好自己的人生。試想如果你在孩子面前隻是一味埋頭奉獻、默默犧牲,那你希望他們能學到什麼呢?像你一樣假裝幸福嗎?
父母由内而外散發出自身的魅力,才能讓他們學到了獨立進取的精神,活得自信與快樂。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父母做了什麼,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麼。如果一種愛讓孩子感受到壓力愧疚甚至反感,那這種方式一定出現了錯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