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為最隆重。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以下簡稱“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陽蔭動。我國部分地區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以各種形式歡度這一傳統節日。三月三源于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又稱‘修锲節’)”,是周代華夏族民間一祓禍祈幅的節日,上巳節原初的意義就是以巫術信仰為依托舉行的乞婚配、求生育習俗活動,後演變成為我國古老的男女相戀的歌節。漢代,三月“上已”被确定為節日。魏以後,将上巳正式定為夏曆三月初三日[①],即春楔,作為每年歲時中的重要令節。到晉朝時,上巳修锲巳演變為春遊踏青和水邊宴飲的娛樂性節日。宋元時,上已節春遊踏青逐步讓位于清明節,流楔遊戲已不限于三月三。廣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稱“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有的地方則是祭祖掃墓,是傳統的掃墓拜山節日,别樣的風采,各有來曆與不同的習俗。
關于壯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會、歌節)的由來,有好幾種傳說:一說,古老相傳唱歌可以樂神,可以消災除難,求得風調雨順,後來發展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說,很久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相愛,他們很會唱山歌,談情說愛都是用山歌來表達,但因受到家人反對,他們不能結為夫妻,便雙雙殉情。青年們為了紀念這對堅貞的情侶,每年在他們殉情的日子,聚焦起來唱山歌,并逐漸形成三月三歌圩。三說,唐代出了歌仙劉三姐,以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并揭露财主們的罪惡,因而财主們懷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時,派人斬斷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後世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②]四說,遠古時期,某家有三個很漂亮的女兒,上門求婚的人絡繹不絕,但父母都看不上。後來父親想了個點子——讓求婚的後生仔當場唱歌,誰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兒就嫁給誰。結果通過唱歌,三個女兒都找到了如意郎君。從此之後,唱歌成了一種男性求偶的形式,并發展成為歌圩[③]。這幾種傳說,雖不是正史記載,但符合曆史唯物主義觀點。
傳統的三月三歌節,古今各地都舉行不同形式的歌會。有的以峒場坡地舉行歌圩。有的在村頭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着公路邊、寨邊舉行歌圩。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裡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據初步統計,全區642個歌圩場中,以三月三為歌圩日的有96個,占14%。分布在東蘭22處、武鳴縣20處、都安19處、忻城7處、馬山和龍州各6處、巴馬5處。桂西較少,隻有靖西縣有2處[④]。傳統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鳴縣城、那羊、甯武、小陸,東蘭三卡坳,馬山永州,巴馬的盤陽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發,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傳統歌圩場上有賽歌、賞歌;也有男女青年對歌交情,對歌、碰蛋,談情說愛,互贈信物,以物定情。此外,還有抛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男女老少在熱鬧非凡的節日氛圍中度過。
當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連年舉辦。如南甯國際民歌藝術節、武鳴、巴馬、隆安、環江、柳江等縣每年“三月三”都舉行歌節或壯族三月三旅遊節。如武鳴縣自1985年以來,每年都舉行“三月三”壯族歌節,活動内容有千人竹杠陣表演及競賽、廣西第三屆歌王大賽、民族體育競技展演、廣場文藝演出、旅遊美食節等。又如上林縣自2006年以來,成功舉辦了六屆三月三“石門龍母節”。除了官辦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間自發組織開展三月三山歌會。如柳城縣崖山景區,荔浦縣五登村,風山縣袍裡鄉坡心村、長洲鄉百樂村八龍屯,大化瑤族自治縣北景鄉平方村,鹿寨縣平山鎮石豆屯等等。三月三歌會不僅在廣西舉行,也在外地舉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種形式舉行壯族三月三活動。規模最大、辦得較好的首推上海市。該市自2009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行五屆“廣西三月三歌圩唱響大中國”系列活動。真是:祖國處處聞歌聲,浪漫歌圩滿中國。
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傳統歌節,也是廣西漢族、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漢族地區的玉林市,近年來民間也自發舉行三月三歌會,已連續舉行了五屆,三月三山歌會響徹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每年農曆“三月三”都舉行搶花炮活動,已連續舉行第129屆民族傳統花炮節,是侗鄉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活動,已有三四百年的曆史。節日期間,有傳統龍獅表演、蘆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調、桂劇、侗鄉電影、侗戲、傳統扮故事、篝火多耶晚會等表演活動。此外,還有千人品茶、鬥雞、鬥鳥等表演活動和奇石展、民族服飾展示、商品交易會、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
廣西“三月三”不僅是歌節,也是壯族祭祖掃墓節。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縣的壯族同胞各家各戶都舉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掃墓。所謂掃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焦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墳墓。桂西南壯語稱掃墓為“參墳”,或“碑墳”。掃墓節是壯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莊嚴的節日,人們認為農曆三月三是最重要的節日,在遠方的人們都會回到家鄉掃墓,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壯族流傳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飯拜山》唱道: “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飯,分我一二團,拿去拜墳山。”這便是壯族三月三掃墓習俗的記錄。壯族掃墓,内容十分豐富。通常是老少帶着祭品來到墓地,其儀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燒香上墳,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燒錢物,插标挂錢 ,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當掃墓節,桂西大地滿山遍野,墓頭挂錢飄揚,鞭炮聲聲不息。既是一年一度聚會祭祖,也是開春踏青。
五色糯米飯是壯鄉人們在三月三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至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飯的來曆,傳說有四:一是源于壯族“掘尾龍”傳說中那條化成龍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紅、黃、紫、白五種顔色,所以人們為了紀念這條小花蛇的孝心之舉,就在三月三時用楓葉等各種植物将糯米飯染成黑、紅、黃、紫連同白色的糯米飯一起組成五色糯米飯祭祀先人。二是紀念壯族英雄韋達桂。韋達桂被地主迫害緻死後,壯民常拿糯米飯到其墳前參拜,有一天,參拜時忽然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墳上各種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飯中将其染成五顔六色,韋達桂從墳中破土而出,化為巨龍騰空而去。三是有個孝順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時都背着殘疾老母親以便照顧,無奈山上的猴子總是搶走青年為母親準備的飯團,為了不讓母親挨餓,青年想出辦法用楓葉将飯團染黑,飯團從此不被猴子搶走,後來人們就用各種植物染飯團。四是一對年輕的夫妻聽到籮筐内的各種谷物抱怨說各種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而稻谷的顔色又單調又難看,于是采摘各種植物于三月三蒸煮糯米飯讨好谷物之神,從此以後連年豐收。從這四則傳說來看,其主題分别是感念先輩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糧食豐收,這些主題是壯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内容,故五色糯米飯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