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照耀下的港珠澳大橋。朱瑞盛攝/光明圖片
廣州市黃埔區一企業車間内,生産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李劍鋒攝/光明圖片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跨越】
連續33年執中國省域經濟之“牛耳”;坐擁中國乃至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的粵港澳大灣區;老城市迸發新活力的廣州正錨定“四個出新出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經驗叠出、動能澎湃……提起廣東,這方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總是能讓心懷夢想的奮鬥者們思緒萬千。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在“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殷殷囑托中,幾千年來向海而生的南粵大地,正以改革為帆,開放為槳,胸懷敢為人先、闖關奪隘的壯志豪情,駛向新時代新航程。
科創支撐 高質量發展行穩緻遠
在廣州開發區開泰大道上高度近百米的樂金顯示大樓内,國内首條全球最大尺寸、最先進的8.5代OLED生産線繁忙運轉,數千名技術工人與1萬台機器人協同合作,有條不紊地開展生産。
“2021年,我們OLED面闆進出口額比上一年增長了20%。這裡良好的産業集聚效應,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市場潛力,都是我們十分看重的。”在樂金顯示相關負責人看來,他們與廣州開發區之間,是一場“雙向奔赴”。樂金看中了這裡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和開放水平,同時也為廣東打造全球高端新型顯示全産業鍊,注入了新動能。
近年來,廣州開發區集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100家,數量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一,科技創新正日益成為這塊廣州改革發展“試驗田”高質量發展的最新關鍵詞。
作為廣東創新驅動發展“雙城聯動”的引擎之一,深圳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近年來,深圳持續發揮全過程創新生态鍊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的整體效應,實施基礎研究夯基、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成果産業化加速、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彙聚等“五大行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鵬城實驗室建設取得新進展,基礎研究能力穩步提升。
“未來,深圳将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和培育未來産業集群,形成一批具有産業生态主導力的優質龍頭企業,推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現代化先進制造業園區和世界級‘燈塔工廠’,争當推進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範者。”深圳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隻有讓成果從“實驗室”進入“生産車間”,推動研發成果落地轉化和産業化,才能真正實現科創對産業發展的驅動引領。如何打通創新鍊和産業鍊,助力新技術新産品在市場推廣應用中叠代升級,廣東正努力實現“創新—應用—再創新”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廣東在5G、4K/8K超高清顯示、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領域破解了一批‘卡脖子’技術瓶頸,科技支撐現代經濟體系建設能力顯著增強。未來,廣東将着力提升産業創新發展水平,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省重大科技項目,加快構建‘基礎研究 技術攻關 成果轉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态鍊,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表示。
灣區揚帆 改革加速推進軟硬聯通
5.6萬平方公裡土地、約8600萬人口、超過全國十分之一的經濟總量,這是數據中的粵港澳大灣區。從夜空俯瞰,在11個城市融成的一抹宛若星河的璀璨燈火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呼之欲出。
回憶起2019年11月5日,“廣東将定向應屆港澳學生選調公務員”的消息在中山大學港澳籍學生中迅速傳開時的情景,彼時還是會計學專業香港籍在讀研究生的黃钊逸,至今仍對大家高漲的熱情印象深刻。
“南沙自貿片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位置,是未來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的門戶樞紐,随着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這裡必定會成為港澳青年個人發展的廣闊舞台。”如今已是廣州市南沙區商務局公務員的黃钊逸,向記者道出了選擇留在這裡的原因。
除了“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目前,佛莞城際鐵路、獅子洋通道、深江鐵路、深中通道建設如火如荼,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運營裡程近2500公裡,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4972公裡,“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币、三個獨立關稅區、三個獨立的管理體制”——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制度安排。通過廣東與港澳間不斷深化的全方位聯動與合作,“制度之異”正在轉化為“制度之利”。
如今,“兩個合作區”成為制度創新先鋒。橫琴合作區不斷創新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管新體制,建立由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和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組成的管理架構,改革力度史無前例;前海合作區加快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啟用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
作為“特區中的特區”,橫琴、前海合作區善做善成:橫琴合作區累計注冊澳資企業4800多家、近兩年增長2倍;2022年前5個月,前海合作區實際使用港資18.74億美元,同比增長48.9%。三分之一以上土地面向港企出讓,港澳專業人士備案執業範圍擴大到16類。
興文聚力 高水平文化強省繪就藍圖
今年初,随着北京冬奧會拉開戰幕,憨厚可愛的吉祥物“冰墩墩”成了人們的“心頭好”,甚至一度出現了“一墩難求”的熱潮。這個誕生于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曹雪團隊之手的大熱IP,恰是廣東文化軟實力強有力的注腳。
多年來,廣東将文化強省建設納入“1 1 9”工作部署,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今年2月,廣東召開紮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大會,提出聚力實施高品質文化供給工程、嶺南文化“雙創”工程等“六大工程”,擘畫出一幅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的藍圖。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是對廣州首個“非遺街區”落戶的永慶坊,最貼切的形容。除了一如老廣們昔日記憶中“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微改造”建築,廣彩、廣繡、琺琅等非遺大師工作室,也陸續進駐其間。廣東醒獅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與動漫科技公司開發了全球首款擁有人機一體操作技術的醒獅機器人,廣彩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翟惠玲,與喜茶推出聯名款周邊産品《松下品茗》……在這裡,非遺正以更新更潮的模樣,回歸到現代生活中來。
放眼整個廣東,高品質的文旅融合範例,比比皆是。推進大灣區文化圈和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成了廣東文旅發展的新目标。
近年來,廣東依托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曆史文化資源,挖掘整合出包括水鄉文化、海絲文化、紅色文化、僑批文化等豐富内涵的線性文化遺産,使得線性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模式,成了粵港澳大灣區文旅融合新亮點。自2020年起,廣東已公布8大主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産遊徑,實體路徑超40段。
如今,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已經成為經濟大省廣東新的“金字招牌”。據統計,廣東數字出版産值、動漫産值、電影票房收入等多項指标居全國第一,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5.59%,占全國總量的13.8%,連續18年居全國首位。
【2012】
全省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57067.92億元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預算收入6228.20億元
全年專利申請總量22.95萬件
高新技術産品産值4萬億元
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8家
【2021】
廣東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24369.67億元
全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103.43億元
全省專利授權總量87.22萬件
高新技術産品産值8.7萬億元
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30家
數據來源:2012年、2021年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廣東統計年鑒2013年
來源:光明日報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李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