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劉京晶。 劉京晶供圖
中新網興安盟6月30日電 題:“湘妹子”與草原的浪漫約定:仰望星空,安放村莊理想
中新網記者 張玮
結束26個月的定點幫扶,“湘妹子”劉京晶于近日返回了北京。
但,清晨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劉京晶仍會不自覺地打開手機,看一下海力森文化旅遊村項目建設群裡的工作信息。
圖為劉京晶測古榆樹齡。 劉京晶供圖
“8月份旅遊村的啟動區建設完成,7月份我還會回去,後續的運營工作更關鍵。”回到北京的劉京晶忙得不可開交,心裡卻還惦記着千餘公裡外的科爾沁草原。
1983年出生在湖南的劉京晶,在中國傳媒大學完成了本碩博的學習,也完成了從學生到老師的身份轉變。
圖為劉京晶組織村民研發“全榆宴”。 劉京晶供圖
“2019年,學校成為中央新增的定點幫扶單位,幫扶對象内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希望發展文旅産業,需要專業型幹部。”劉京晶話語利落、笑聲爽朗,如今的口音中略帶了一絲“東北大碴子味兒”。
因為專業對口,時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副院長的劉京晶便主動報名,經過校内層層選拔,于2020年春天赴科右前旗開展幫扶工作。
至今,劉京晶還清晰地記得她的到任日期是2020年4月7日。興安盟給她的第一次震撼是飛機落地的那一刻,天空特别高,白雲朵朵,觸手可及。“空氣清新的甚至讓我有些醉氧。”
科右前旗阿力得爾蘇木海力森嘎查有一片古榆樹林,當地政府既珍惜,又發愁,不知該如何保護利用這些古榆樹。恰巧,它們遇上了劉京晶。
“第一次走進這片古榆樹林,我覺得可以做文旅的文章。”2021年夏天,劉京晶帶領中國傳媒大學支教團隊,對古榆樹一棵一棵進行造影、定位。
圖為慶祝玉蓮大嬸小賣部開業,劉京晶請大家吃雪糕捧場。 劉京晶供圖
經曆半個多月的風吹日曬雨淋,團隊繪制了海力森嘎查的古榆地圖,明确當地共有486棵古榆,這些榆樹終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證”。
“海力森”蒙語意為“榆樹繁盛的地方”,内蒙古農業大學林學院的專家曾來當地測樹齡,判斷有一些榆樹可能已經存活了上千年。“現在,我們正在等待最終的測齡結果。但那麼多海力森古榆樹留存至今,就已經證明這裡良好的生态環境。”
2021年末,依托古榆資源,海力森嘎查開始規劃建設文化旅遊村項目。劉京晶擔任海力森嘎查的“文化村長”,開始着手将這座原始的北方小村落打造成“田園牧歌”,甚至計劃把海力森嘎查打造成國家級生态文旅示範村樣闆。
圖為劉京晶入戶調研。 劉京晶供圖
可是,發展文旅産業對于當地來說,最難的是轉變村民的意識和如何留住及培養人才。
“文旅産業對村民們而言很陌生,所以當時鄉親們更多處于觀望狀态。”劉京晶就挨家挨戶開展鄉村振興“敲門”行動,敲遍了村裡54戶村民的門,與他們同吃同住,建立信任。
“鄉村振興是要讓村民成為主角和受益者,讓村民獲得平等全面的發展機會。”最初做海力森文化旅遊村規劃設計時,劉京晶給它起的Slogan便是“海力森安放村莊理想”。
在劉京晶的心裡,她希望能保持村莊的文脈和鄉愁,在村裡建設主客共享的空間。“不影響當地村民生産生活的前提下,為他們找到緻富的路徑。”
回京前,劉京晶特意又去了一趟海力森嘎查,發現村頭的玉蓮大嬸購置了新冰櫃,開了村裡第一個小賣部,專門賣雪糕和冰鎮水。
海力森嘎查是蘇木政府所在地,平常村民們都去蘇木買生活用品。“現在旅遊村施工,天氣又熱,工人們不願意跑遠,我開個小賣部就有生意了。”玉蓮大嬸笑開了花。
劉京晶的這個“小發現”讓她開心了好久,因為村民的“商機意識”提高了。
“更讓我們振奮的是,嘎查的産業環境逐漸形成,村裡的年輕人都願意回流建設家鄉。”劉京晶說,村子裡有老兩口,原本沒什麼打算,在城裡蒙餐店做主廚的兒子聽說村裡的規劃,毅然辭去主廚的工作,回鄉在自家搭了5個蒙古包,打算做牧家樂。
“每天都有很新鮮的感動,這也是讓我們堅持做下去的動力。”劉京晶聊起鄉親們的可愛,總是滔滔不絕。
到科爾沁草原幫扶兩年多來,劉京晶從象牙塔的氣質美女搖身變成接地氣的鄉村幹部,而她喜歡“腳踏泥土,仰望星空”的真實狀态。“盤腿上炕,給啥吃啥的日子還是挺舒服的。”
“夜幕降臨,群星閃爍,朦胧中襯着一輪皎潔的明月,遠處偶有狗吠聲傳來……”在海力森嘎查,劉京晶心中的理想鄉村有了最初模樣。(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