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讨厭,是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的一件事情。
對于一些人來說,當被别人讨厭時,他們常常會認為是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
如果你認同以上3個想法中的其中一個,那麼你在生活中,就很有可能會表現出讨好型人格的一面。
某心理學網站整理出來的讨厭一個人的原因裡,包括了以下3種可能:
對于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來說,被别人讨厭時,他們往往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就算是被一隻小貓疏遠,也會認為是不是自己的個人魅力欠缺而導緻的。但對于貓來說,它之所以會“讨厭”一個人,僅僅隻是因為對方對自己産生了威脅而已。
因此,被人讨厭,不一定意味着自己做錯了,相反,更有可能意味着,你做“對”了以下幾件事情:
你把工作完成的很好
競争,是生活中無法避免的。
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工作環境中,都免不了與别人比較,來确定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
但在競争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存在着良性競争和惡性競争。
良性的競争能夠讓我們進步,開發自己的潛能,實現目标。
在大學校園裡,獎學金往往會成為同學之間一個敏感的話題。
雖然我讀書期間從未拿過獎學金,但我依然從同學的口中聽聞過許多關于獎學金而産生的争執。
拿到一等獎學金的人往往會引發其他同學的許多不滿。
可是我們需要因為别人的讨厭,就放棄去獲得獎學金的決心嗎?
不需要,因為被人讨厭,很有可能,隻是因為,你做的比别人優秀而已。
你活出了自己的樣子
前文中我們提到,被人讨厭的原因包括,TA把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到了你的身上。
這意味,TA在你身上可能看到了一些自己還無法自我接納的特質。
比如說,你對自己的外表很滿意,而TA對自己的外表的自信心有所欠缺,這時候,就會導緻TA将自己内心的情緒投射到你的身上。
這個時候,我們同樣也沒有必要因為TA的看法而去改變自己。
在心理學中,活出自己的樣子,是一種健康人格的表現。
自我接納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學習心理學,也能夠幫助我們去識别他人投射在我們身上的一些意念,幫助自己,去劃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界限,保持自己的邊界感。
你具備自己的邊界感
在我們身邊,存在着很多的索取型人格。
對他們而言,之所以會讨厭一個人,僅僅隻是因為,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
他們的典型特征就是,将索取當做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一旦索取遭到拒絕,他們就會表現出侵略式的攻擊性。
對于這樣的一些人,我們需要守住自己内心的邊界,直接拒絕或遠離。
比如在職場中,有些人會要求你做一些不屬于自己職責範圍的工作,當然适當的幫助同事也有助于我們在職場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但對于一些不斷“越界”的人來說,你的妥協,往往隻會讓他們不斷的得寸進尺。
在别人的評價裡,我們能夠看見的是自己的“鏡像自我”。
這是由被稱作法國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大師“拉康·雅克”所提出的,它指的是,我們通過觀察他人的反應和評價而形成的對自我的評價。
當然,我并不是要鼓吹大家說,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
鏡像自我也是自我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
而是,我們需要去加強鏡像自我中“反思評價”的這個成分。不要将自己等同于鏡像自我。
楊绛老師在《走到人生邊上》裡有這麼一段話。
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争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争,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随時吃虧。
與人為善,并不意味着去讨好他人。
先讓自己強大起來,把關注點從外界轉向自己的内心,問心無愧,就是一種善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