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曆史上,唐朝以前,古人都是在地上鋪一張席子,然後,席地跪坐在地上的。
筵和席,都是古人鋪在地上用于坐的物品。緊貼着地面的那層席子叫“筵”,比較長;在筵上再放一層坐席,叫作“席”,通常比較短。後來,筵席一詞逐漸由宴飲的坐具演變為酒席的專稱。
那麼,古代人的坐姿有哪些呢?
(一)跪坐
這是古代坐禮中最正統的坐姿,也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坐姿。
這種坐姿要求:先席地而坐,臀部放在腳踝上,上身挺直,雙手依然放在膝蓋上,目不斜視。這種坐姿看起來端莊典雅,現在的日本人依然采用這種坐姿。
這種坐姿保持久了會出現“腓痛、足痹、轉筋”等症狀,令人十分難以忍受!
(二)箕踞
這種坐姿要求:臀部着地,兩腳伸前張開而坐,形似簸箕。通俗地說,就是把雙腿拉開伸直,呈八字形。
這種坐姿顯得有些不拘禮節,常常被人認為是“傲慢無禮”地的一種坐法,也是一種表示“輕視”的坐法。
(三)胡坐
這種坐姿要求:雙足交疊,盤腿而坐。道教中的打坐、佛教中的禅坐和這種坐姿很相似。由于胡坐是從西域傳入的,因此被稱為“胡坐”,現在,中國北方農村以及韓國、朝鮮,還比較流行這種坐法。
(四)蹲踞
這種坐姿要求:腳闆着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其實就是現在的“蹲”。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坐具“胡床”傳入中原地區,中國人的坐姿逐步發生了變化;到了唐朝中晚期時期,出現了“跪坐"和"垂足而坐"共同發展的局面。
不管是席地而坐,還是蹲坐和垂足而坐,它們都是中國古代人追求“禮”的一種展現,也是中國古代社會道德規範的一種體現。
胡床,或馬紮,中國人垂足而坐的起點。
從席地而坐,到蹲坐,再到後來的垂足而坐,這一動态發展過程,一方面反映了我們祖先對人的需求不斷發展的關注和尊重,以人為本,另一方面,它也體現了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對禮儀和道德規範的高标準要求!
中國俗語裡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說的大概也是這個道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