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明智)司馬光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史學家,他的突出貢獻就在于他所編撰的《資治通鑒》,這既是我國編年體史書中一部巨著,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學傑作。
司馬光
司馬光年輕時就對史學書籍感興趣,二十歲時,他一舉考中了進士甲科。正當他在仕途上剛剛起步的時候,父母先後病逝,按照當時的禮數,他必須辭去官職回家服喪。于是,司馬光和哥哥一起回到了故鄉。在服喪的幾年時間裡,他讀了不少書,寫了不少評論古人的文章,了解了許多下層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他在對曆史人物和事件進行認真的總結評論時,也在探求曆代統治者在統治方法上的利弊得失,總結經驗教訓,吸取精華,剔其糟粕,為《資治通鑒》的編著工作奠定了基礎。
司馬光不但善于閱讀史書,他還悉心鑽研曆史,勤于思考。他在讀書過程中發現自《春秋》之後的一些史書卷數太多,一個人就是用一生的經曆也難以讀完并說出其大緻情況。由此,社會上的讀書人就出現了棄難讀易的不良傾向,勢必導緻許多繁難的典籍要失傳的嚴重後果。鑒于此,司馬光便産生了想編一本簡明扼要的通史,便于人們用較短的時間就能掌握曆史發展梗概的念頭。有一次,他對劉恕說:“予欲托始于周威烈王韓、魏、趙為諸侯,下迄五代,因丘明編年之體,仿荀悅簡要之文,成一家書。”可見,這時的司馬光對于著書立說已經是深思熟慮、成竹在胸了。于是,在嘉祐年間司馬光開始修《曆年圖》一書,并于治平元年修成,進呈給當時在位的英宗皇帝。從這部書的内容來看,它實際上就是《資治通鑒》的基本雛形。之後,司馬光又用了兩年時間編撰了《通志》,深得皇帝的贊賞。英宗皇帝也是一個非常愛好學習曆史的人,他下诏命司馬光編曆代君臣事迹,可以接續《通志》并同意設立書局,由司馬光自己選擇地方、選擇人員。這實際上又為《資治通鑒》的修成提供了一定的保證。書局成立後,地址設在了崇文院,司馬光精心挑選了幾位史學方面的英才,劉恕、劉攽、範祖禹等三人先後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他們依據各自的專長實行分兵把口,草拟初稿,最後由司馬光定奪成篇。這樣,既保證了《資治通鑒》的學術價值,也保證了它在政治方面的觀點一緻性。最為重要的是,他們在編撰之前,制定了一個共同遵循的編修方法和原則,那就是先做叢目,然後修長編,最後由司馬光勒定成書。這曾被人們形象地概括為司馬光修書三部曲。
公元1067年,英宗病故。即位的宋神宗也是一個愛好曆史的人,他非常重視曆史經驗,并和英宗一樣極力支持司馬光修書。他即位不久,便将此書賜名為《資治通鑒》,他主要是根據書中的内容認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并親自寫了一篇序文,在第一次讀此書時賜給了司馬光,讓他等書全部完成之時再寫入書中。此時的司馬光,依舊在朝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由于公務繁忙,沒有足夠的修書時間,所以修書的進度并不快,五年的時間修成七十卷,卻還沒到全書的四分之一。
公元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對此是極力反對的,他在給王安石連寫三封書信進行勸說無效後,大失所望,清楚地意識自己不能在朝廷繼續安身了,便請求離開京城。皇帝應允後,他先去了西安任職,于公元1071年,他又辭去職務來到洛陽,當了一個閑官,決心著書立說了。而實際上,他在洛陽隐居時恰好給他提供了編書的條件,沒有了官場的喧煩,有的隻是充足的時間、安靜的環境和各方面的優裕條件。司馬光到洛陽的第二年,便把書局搬遷過來設在了崇德寺,随之而來的隻有範祖禹一人。劉恕、劉攽都在書局之外進行編修。公元1073年,司馬光為了修書時有個更好的環境,在洛陽尊賢坊北側買了二十畝地,建成了“獨樂園”。園中設有讀書堂、弄水軒、釣魚庵等景緻,是個依山傍水、鳥語花香、清靜優雅的小園林。在這裡,司馬光在從事艱苦、緊張的修書勞動之餘可以自己調節一下,但更多的時候,他還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進行寫作。他常常是早起晚睡,廢寝忘食,對待删削工作謹慎細緻、精益求精。相傳,司馬光為了時刻提醒自己不得貪睡,就用圓木做了一個枕頭,取名為“警枕”。當他把頭枕在圓木上,進入夢鄉後,隻要稍稍一動,“警枕”就會翻滾,司馬光馬上就醒了,并且決不再睡,繼續拿起筆編纂這龐大的著作。朝朝如此,夜夜這樣,十幾年如一日,對于一個已經五十多歲的老人來說又是何等的艱辛啊!
當然,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何況司馬光年事已高。身體的疲勞用眼力昏花常迫使他去到園中休息,放松一下繃緊的神經,活動一下乏累的身體,但他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耽誤太多的時間。隻有一年春天,洛陽牡丹花盛開的季節,有朋友接連幾日邀他去遊春賞花。一天遊罷回到園中,他的老仆人非常惋惜地說:“您一走就是十幾天,不曾看過一行書,可惜您浪費了時間啊!”一句話,使司馬光感到很慚愧,他發誓再也不出門了。以後,隻要有人邀請他,他便把仆人的話告訴人家,并婉轉地謝絕了。司馬光就是這樣靠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刻苦著書,和他的助手們一起毫不吝惜地奉獻着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憑着強烈的事業心,頂着社會上的流言蜚語,終于在公元1084年的十一月修完了《資治通鑒》的全書。這時,司馬光已是六十六歲的高齡了。他已經累的“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的地步了,為了這部書,他已耗費了近三十年的心血,就是從書局成立之日算起,還曆時十九年,從隐居洛陽算起,他已艱苦地奮鬥修書十五載。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之精力,盡于此書”,可見,司馬光已經為這部浩大的史書耗盡了畢生的精力。
《資治通鑒》這部編年體巨著,一共是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曆史。它網羅了從家所長,包括正史、别史、雜史等三百多種,取材的廣泛性是任何一部史學著作無法比拟的;它記載的曆史最長,文字多達三百多萬字,不但記述了政治史、還涉及了經濟、文化、天文、曆法、地理等諸多内容,史料記載詳實,叙事準确、客觀、完備而簡明;文字樸實、生動,寓意明顯深刻。梁啟超說:“《資治通鑒》的文章技術,不在司馬遷之下”。
《資治通鑒》自修成之後,不斷受到學者們的推崇、重視和贊譽,不愧為我國文化寶庫裡的一顆明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