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來不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較量,而是我們和自己内心恐懼之間的博弈。
7月13日,教育部在官網登出《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對于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内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内容。
讓孩子做回孩子,是好事。但每當這樣的政令出台,我們看到的不是父母的輕松,反而是更深的焦慮。
3月7日,教育部也發布過針對中小學生的減負令,我敬重的教育學者楊東平先生撰文說:“自教育部等四部門發布新一輪減負令以來,我聽到的多是缺乏信心的疑問:這回真的能減下來嗎?就像對房價的困惑那樣。因為畢竟減了幾十年了,卻是一個越減越重的結果。
孰料,這幾天輿情大反轉,兩會期間,《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的網文刷屏,言之切切,一片憂國憂民之情。感覺怎麼與我們那麼不同,似乎不見天日、拼命刷題的教育竟然如此美好,一旦改變,民族的命運、國家精英将毀于一旦!”
怎麼好像“孩子負擔重了,我們心疼孩子,減負了,我們更心疼孩子了”?
1月份,騰訊新聞邀請我和我的朋友們,做了一檔以互聯網TEAM TALK為展現形式的認知類文化欄目,名叫“@所有人”。當時我發起正是和教育相關的話題。
在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我和許許多多的父母一樣,很容易陷入到自我糾結中,不知道應該如何教育孩子,不知道哪一種教育方式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我覺得親子教育本就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推翻,最後再重新建設的過程,所以,我在《@所有人》節目上所說的,依然能給今天我帶來很多的提示和啟發。
媽媽居然是個貶義詞
做了二十年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在剛剛過去的三年裡,我體驗了專心做媽媽的滋味。
我的微博粉絲面對我這樣的決定留言說:“你太浪費自己了”;合作多年的同事也說:“哦,孩子她媽”。在教育如此被重視的今天,母親身份的價值,被如此低估,我還挺意外的。
不過,我是一個特别認真努力做事的人,當媽媽也是這樣。
這樣,我有了一個習慣的句式:我怕。
怕孩子上公立學校,會限制她的個性發展;怕孩子上民辦或國際學校,她的基礎太不牢靠;怕孩子上課外班,遊戲運動的時間被擠壓;不上課外班,被她的小夥伴擠壓;怕讓她學英語,母語基礎不夠紮實;不學英語,英語啟蒙不好......
選擇多,我怕選擇,沒有選擇,我怕選擇少,我怕我的女兒錯失了我錯失的美好。
我在問我自己,我怕的究竟是什麼?
我是該相信我心中的恐懼和怕,還是相信孩子,相信生命自身的力量?于是呢,我嘗試做一些調整。
這是我女兒在一棵幾米高的樹上。
在我第一次看見她趴在樹上的時候,我怕的要命,因為我從來沒有爬過樹。但是短暫的慌亂之後,我想起了,曾經看到過的一篇,關于孩子爬樹的文章,那裡面說,爬樹可以:
首先。是對孩子身體控制、手眼協調性的培養。爬樹的時候,手和腳怎麼放,放在哪,對孩子來講是非常有趣的過程。
其次。爬樹是冒險,但冒險本身正是在鍛煉對安全性進行評估的能力。
接着。爬樹幫助孩子與大自然建立起聯系,喜歡爬樹的孩子将來孩子會有更大的可能性去保護自己喜歡的大自然。
最後。爬樹讓孩子學會加入到一個自己會享受并且欣賞的環境中,而不是遊離于環境之外。
果不其然,我女兒在樹上會說:“媽媽,從這裡看風景,跟在下面不一樣!”
還有,她獨自在天然的湖泊裡遊泳,我忍着擔心,讓她去,遊回來她說:”媽媽,在湖裡遊泳,比在遊泳池痛快得多!”
我們去沙漠徒步,六小時、十幾公裡的成績,讓她自豪不已。
因為突破自己以為的極限,而産生的自豪和自信,這種滋味我知道,我也知道即便是5歲,她也可以體驗到。我們要想清楚是,孩子應該是一株經風雨的野花還是一個外形精美卻無法靠自身生存的盆栽。
我發現,教育,原來不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較量,而是我們和自己内心恐懼之間的博弈。
你也許會說,這些不是每天都發生的事情,鼓起一時的勇氣,讓孩子去體驗一下,并不難。好,那我就再說說比較日常的事, 一個是認字,一個是畫畫。
我想,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早認字、多認字。我也是,而且開始得很早,是在差不多孩子兩歲的時候,但我并沒得逞。
我按照一本非常流行的育兒書上說的那樣,給孩子指讀,就是指着每一個字去給孩子讀書,那孩子上了二年級就可以讀金庸了。我嘗試了幾次,每次,女兒的反應都很強烈,用力把我的手扒拉開,很不喜歡。像面對爬樹一樣,我又開始查找相關的資料。
我看到有觀點認為,孩子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發展需要過程,等他理性思維開始發展了,對文字符号自然會産生興趣,如果早于這階段去教寫字,會人為地限制了想象力。共讀的目的,也不在于認字。我選擇相信這個符合發展規律的觀點,再沒有用手指着字,給她讀書,我靜待花開。别急,我們靜待花開。
靜待花開,不是就什麼都不做了。陽光、土壤、空氣、水,一樣也不能少。我從孩子嬰兒期,就給她讀适當的繪本,講好的故事。我家兩個大書櫃,一個半都是她的,每天都保證閱讀。你問她書是什麼?她會說:“書是讓人平靜。”她已經知道在無聊的時候、傷心的時候,以書為伴,雖然隻看得懂畫。
我常常感歎生命的神奇,就像她内置了一個時間表,隻要沒有人為幹擾,它就會展現它非常強大的一面。過了五歲,神奇的事情如約而至。她開始對文字感興趣,主動要求我指讀,或者抄寫一些字,問我什麼是什麼意思。看到她自己找來學習資料去研究的勁頭,我為什麼要在乎她二年級能不能讀金庸?當然,現在估算來看,她二年級的時候,注定是讀不了金庸的了,但我已不再擔憂。
我開始越來越相信一句話:“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然的學習者。”
再來說畫畫。
這是我女兒畫的,一張看起來雜亂無章的畫。
你看了一定搖頭,一看就沒學過畫畫,而且,看出她畫的是什麼之後,你可能更會搖頭。在這幅畫裡,這是僵屍,這個是床單怪,這個是死掉的豬,這個是死掉的鳥,這是血絲做的橋。恐怖片哈?
看着她畫的過程,我也很困惑,直到她告訴我,這是一隻死羊,腸子都流出來了,我才恍然大悟,那是我們在沙漠徒步,中午在牧民家裡做客,恰巧碰到了一個宰羊的現場,孩子又好奇又害怕地盯着看,午飯也沒吃,也沒說什麼。
這個事在我心擱着,一直找不到切入點跟孩子談。而她自己在深夜返航的飛機上的畫了這幅畫,我想是她自己找到了宣洩的渠道。
我很慶幸我忍住了沒有送她去上任何的美術培訓課,在她這個年紀,繪畫與技巧無關,是孩子對世界的觀察和對内心的表達。沒有所謂形似,但你可以看到她筆觸的堅定,畫面安排的義無反顧,也不用擔心大人的評價。我所做的唯一一件輔助性工作就是盡量随身攜帶筆和本子。
所以,我今天,所要特别提的是,面對孩子,讓我們回到教育的原點,那就是:“在适當的時候,以适合的方式,順應時節和天性,輔助孩子自身的探索或者學習。”從小給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我相信他們成人後将會在認清生活的真像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即便被不公平地對待,心中依然有正義;即便人到暮年,依然知道如何安排自己,而不是無所事事或無所适從。
如果說,克服自己的各種擔憂焦慮、以及對孩子指指點點的沖動,是我自己的努力,那麼給了我這些新知和勇氣的,還有我的一群朋友,他們都是我成為媽媽以後逐漸結識的人,有的成了合作夥伴,有的成了至交。我看到了更廣闊的空間裡,有一些人,他們在努力地嘗試或推動着教育的改變,但行好事,不問前程。
有人尋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幼兒園,就憑借一己之力,給自己孩子建了一個,惠及幾十個孩子;有人因為發現孩子經常發生運動傷害,就自己做了兒童體能訓練館,營業面積上萬平米;有人在體制内的學校,為教育創新撐起一片天空;有人為教育改革奔走多年,依然不忘初心。
即便我的孩子暫時還享受不到他們努力的成果,他們的存在本身,就常常給我一種激情和勇氣。這種勇氣,直接關系到在對女兒的教養中每一次的小小的取舍和判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