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excel詳細使用方法

excel詳細使用方法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10 04:03:42

當用戶向工作表的單元格中輸入内容的時候,Excel會自動對輸入的數據類型進行判斷。Excel可識别的數據類型有數值、日期或時間、文本、公式、錯誤值與邏輯值(本技巧不讨論此類數據)。

進一步了解Excel所識别單元格内輸入數據的類型,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數據類型錯誤而造成的麻煩

輸入數值

任何由數字組成的單元格輸入項都被當作數值。數值裡也可以包含一些特殊字符。

● 負号。如果在輸入數值前面帶有一個負号(-),Excel将識别為負數。

● 正号。如果在輸入數值前面帶有一個正号( )或者不加任何符号,Excel都将識别為正數,但不顯示符号。

● 百分比符号。在輸入數值後面加一個百分比符号(%),Excel将識别為百分數,并且自動應用百分比格式。

● 貨币符号。在輸入數值前面加一個系統可識别的貨币符号(如¥),Excel會識别為貨币值,并且自動應用相應的貨币格式。

另外,對于半角逗号和字母E,如果在輸入的數值中包含有半角逗号和字母E,且放置的位置正确,那麼,Excel會識别為千位分隔符和科學計數符号。如“8,600”和“5E 5”Excel會分别識别為8600和5×105,并且自動應用貨币格式和科學記數格式。而對于86,00和E55等則不會被識别為一個數值。

像貨币符号、千位分隔符等數值型格式符号,輸入時無須考慮,應用相應格式即可。

輸入日期和時間

在 Excel 中,日期和時間是以一種特殊的數值形式存儲的,被稱為“序列值”。序列值介于一個大于等于0(1900/1/0),小于2958466(9999/12/31)的數值區間。因此,日期型數據實際上是一個包含在數值數據範疇中的數值區間。

日期和時間系列值經過格式設置,以日期或時間的格式顯示,所以用戶在輸入日期和時間時需要用正确的格式輸入。

在默認的中文 Windows 操作系統下,使用短杠(-)、斜杠(/)和中文“年月日”間隔等格式為有 效的日期格式(如“2013-1-1”是有效的日期),都能被Excel識别,具體如表所示。

excel詳細使用方法(數據的輸入和導入)1

雖然以上幾種輸入日期的方法都可以被Excel識别,但還是有以下幾點需要引起注意:

● 輸入年份可以使用 4位年份(如 2002),也可以使用兩位年份(如02)。在Excel 2007中,系統默認将0~29之間的數字識别為2000年~2029年,将30~99之間的數字識别為1930年~1999年。于是2位數字可識别年份的總區間為1930~2029年。

● 當輸入的日期數據隻包含年份(4位年份)與月份時,Excel會自動将這個月的1日作為它的日期值。

● 當輸入的日期隻包含月份和日期時,Excel會自動将當前系統年份值作為它的年份。

通常情況下,輸入日期的一個常見誤區是用戶經常将點号“.”作為日期分隔符,Excel會将其識别為普通文本或數值,如2012.8.9和8.10将被識别為文本和數值。

由于日期存儲為數值的形式,因此它繼承着數值的所有運算功能。例如,可以使用減法運算得出兩個日期值的間隔天數。

日期系統的序列值是一個整數數值,一天的數值單位就是 1,那麼 1 小時就可以表示為 1/24天,1分鐘就可以表示為1/(24×60)天等,一天中的每一時刻都可以由小數形式的序列值來表示。

同樣,在單元格中輸入時間時,隻要用Excel能夠識别的格式輸入就可以了。

下面列出了Excel可識别的一些時間格式,如表所示。

excel詳細使用方法(數據的輸入和導入)2

對于這些沒有結合日期的時間,Excel會自動存儲為小于1的值,它會自動使用1900年1月0日這樣一個不存在的日期作為其日期值。

用戶也可以按照表顯示的形式将日期和時間結合起來輸入

excel詳細使用方法(數據的輸入和導入)3

如果輸入的時間值超過24小時,Excel會自動以天為單位進行整數進位處理。例如輸入26:13:12,Excel會識别為1900年1月1日淩晨2:13:12。Excel 2007中允許輸入的最大時間為9999:59:59.9999。

輸入文本

文本通常是指一些非數值性的文字、符号等。事實上,Excel将不能識别為數值和公式的單元格輸入值都視為文本。

在Excel 2007中,一個單元格最多能容納的文本約 32000個字符,而最多可顯示的字符為1024個,在編輯欄中最多可顯示32767個字符。

輸入公式

通常,用戶要在單元格内輸入公式,需要用一個等号“=”開頭,表示當前輸入的是公式。除了等号外,使用加号“ ”或者減号“-”開頭,Excel也會識别為正在輸入公式。不過,一旦按下<Enter>鍵,Excel會自動在公式的開頭加上等号“=”。

在Excel中,除等号外,構成公式的元素通常還包括:

● 常量。常量數據有數值、日期、文本、邏輯值和錯誤值。

● 單元格引用。包括直接單元格引用、名稱引用和表的結構化引用。

● 圓括号。

● 運算符。運算符是構成公式的基本元素之一。

● 工作表函數。如SUM或SUBSTITUTE。

輸入公式還需要注意的事項有:

● 公式長度限制(字符):Excel 2007限制8K個字符,即1024×8=8192個字符。

● 公式嵌套的層數限制:Excel 2007限制為64層。

● 公式中參數的個數限制:Excel 2007限制為255個。

如果用戶在公式輸入過程中出現語法錯誤,Excel會給出一些修改建議。不過,這些建議不一定總是正确的。

調整輸入數據後的單元格指針移動方向

默認情況下,用戶在工作表中輸入完畢按<Enter>鍵後,活動單元格下方的單元格會自動被激 活成為新的活動單元格。

用戶可以通過【Excel選項】對話框來改變這一設置,具體方法如下。

依次單擊【Office按鈕】→【Excel選項】,在打開的【Excel選項】對話框的【高級】選項卡的【編輯選項】區域,在确保【按Enter鍵後移動所選内容】複選框勾選前提下,單擊【方向】右側的下拉按鈕,在彈出的選項中單擊需要的方向,如【向右】,最後單擊【确定】按鈕關閉對話框完成操作,如圖所示。

excel詳細使用方法(數據的輸入和導入)4

也可以取消勾選【按Enter鍵後移動所選内容】複選框,而使用上下左右方向鍵來決定鼠标指針移動的方向。

在指定的單元格區域中移動

用戶可以在一個單元格區域中使用<Enter>鍵快速逐個定位單元格,來輸入數據。其技巧就在于,在輸入數據前,首先選擇一個單元格區域,在該區域中按<Enter>鍵,Excel會自動逐個激活下一個單元格。

下一個單元格的方向取決于【Excel選項】中鼠标指針的方向設置,詳見技巧26。

例如,【方向】設置的是【向下】(或取消勾選【按 Enter 鍵後移動所選内容】複選框),那麼在一個選定區域内按<Enter>鍵,Excel會依次向下逐個激活單元格,但鼠标指針到達本區域的底部時,它會自動移動到下一列的第一個單元格。

如果需要反向移動,可以按<Shift Enter>組合鍵。

如果用戶喜歡按行而不是按列來輸入數據,可以修改【方向】設置為【向右】,然後按<Enter>或<Shift Enter>組合鍵,進行順序或反序輸入。也可以在不改變【方向】設置的情況下,按<Tab>鍵,同樣的,按<Shift Tab>組合鍵可以反方向移動

記憶式鍵入

Excel的“記憶式鍵入”功能對在同一列中輸入重複項非常便利。

在輸入過程中,Excel會智能地記憶之前輸入過的内容,當用戶再次輸入的起始字符與該列的錄入項相符時,Excel會自動填寫其餘字符,且呈黑色選中狀态,按<Enter>鍵即可完成輸入。如果不想采用自動提供的字符,可繼續輸入。如果要删除自動提供的字符,按<Backspace>鍵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輸入的第一個文字在已有信息中存在多條對應記錄,則用戶必須增加文字信息,直到能夠僅與一條信息單獨匹配為止。

“記憶式鍵入”功能除了能夠幫助用戶減少輸入,提高效率外,還可以幫助用戶保證輸入的一緻性。如,用戶在第一行中輸入“ExcelHome”,當在第二行中輸入小寫字母“e”時,記憶功能還會幫助用戶找到“ExcelHome”,此時隻要按<Enter>鍵确認輸入,Excel會自動把“e”變成大寫,使之與之前的輸入保持一緻。

如果用戶覺得“記憶式鍵入”功能分散了注意力,也可以關閉它。依次單擊【Office按鈕】→【Excel選項】,打開【Excel選項】對話框,在【高級】選項卡的【編輯選項】區域中取消勾選【為單元格值啟用記憶式鍵入】複選框,最後單擊【确定】按鈕,如圖所示。

excel詳細使用方法(數據的輸入和導入)5

從列表中選擇輸入

“從列表中選擇輸入”也被稱為鼠标的“記憶式鍵入”。其作用是一樣的,隻是使用方法有所區别。

在需要輸入數據的單元格,按<Alt 下方向鍵>組合鍵,或者右鍵單擊,在彈出的右鍵快捷菜單中選擇【從下拉列表中選擇】命令,就可以在單元格下方顯示一個包含該列已有信息的下拉列表,按向下方向鍵選擇,然後單擊<Enter>确認即可,如圖所示

excel詳細使用方法(數據的輸入和導入)6

記憶式鍵入”和“從列表中選擇輸入”隻對文本型數據适用,對于數值型數據和公式無效。此外,匹配文本的查找和顯示隻在同一列的連續區域中進行,跨列則無效。如果出現空行,則 Excel隻能在空行以下的範圍内查找區域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