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電子産品的普及與發展,人們對電子産品的使用率逐漸提升,除了日常通訊和生活所需,各種電子産品的娛樂功能使人沉浸其中,尤其是手機。從視、聽方方面面手機帶給人們無限樂趣和愉悅感,拿在手裡也非常方便,成年人每天都手機不離手,在大環境影響下,很多孩子也沉迷手機。
對着手機屏幕”如癡如醉”,很多家長為此頭疼,中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小朋友随處可見。這種現狀令很多家長頭疼,也會阻止,但是現在的孩子有很強的自我意識,道理講多了未必有效果,直接強行阻止更适得其反。過度使用手機導緻視力、頸椎等一系列問題,手機帶來新鮮好玩的體驗,也影響着孩子們不成熟的心智。
孩子沉迷手機背後原因經常有新聞報道,因為沉迷手機,青少年兒童作出極端的行為。杭州一名13歲的少年,玩手機遊戲“王者榮耀”太沉浸,被父親勸阻,争執中,這位少年從陽台跳下,所幸沒有生命危險,卻導緻腳步骨折。
深圳一名11歲的男孩子,因為充值遊戲,偷偷将家裡的3萬元積蓄花光。甯波一位年僅6歲的女孩兒因為沉迷手機導緻右眼斜視,雙眼近視嚴重。
類似于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令人觸目驚心,每一位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為手機受到傷害。手機的娛樂功能可以滿足各個年齡段,在遊戲中産生快感并且高度專注,對手機的沉迷使本來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更加失去理智。
幼兒接觸手機,大部分都是家長把手機當成“哄娃神奇”,使寶寶感受到手機的有趣。并且在模仿力極強的階段,爸爸媽媽平時刷視頻、玩遊戲樂此不疲,寶寶的好奇心和手機帶來的樂趣,更使他們放不。
中小學生玩手機,大多是沉浸于虛拟角色中找到自我和控制感,并且孩子們在社交中,同齡人的話題幾乎都是圍繞遊戲。
每一個孩子并不是懂事開始就沉迷手機,而是日常生活中,慢慢積累的習慣,當孩子開始接觸的時候家長不以為然,一旦發現已經成瘾,再想盡各種辦法甚至用暴力方式阻止,為時已晚。
與其強行制止,不如幫助孩子建立反沉迷能力孩子一旦沉迷手機,強行制止或許适得其反,拿走手機或者切斷網絡,或許可以暫時控制玩手機的次數和時間。
但現在信息時代,網絡已經如同空氣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孩子完全隔絕手機和網絡不太現實。與其絞盡腦汁嚴防死守,不如幫孩子建立反沉迷能力。
1、高質量的陪伴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年時期,孩子對周圍一切都心存好奇,想探索,家長要給足夠的機會,玩玩具或者陪孩子玩有趣的互動遊戲,而不是讓他過早地接觸手機。有了玩耍的内容,有了家人充足的陪伴,孩子很充實也充滿安全感,自然不會想到要抱着手機玩。
反之如果家長圖一時輕松,把手機給孩子,自認為換來了安靜,沒有高質量的陪伴,不經意間把孩子交給了手機。
2、幫孩子建立掌控感
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大小事也都由家長安排,唯獨遊戲可以帶來掌控,遊戲中他們可以自己做決定,感受到通過過程得到輸或赢的結果,這個過程讓他們充分感受到自我。
平時生活中,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掌控感,給他一定的支配權和決定權,體驗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作主張的樂趣,自然很少在手機上尋找這種所謂的掌控和自由。
3、給孩子足夠空間
孩子沉迷于手機大多是因為在遊戲中可以無所不能的那種感受,平時家長唯恐孩子受到傷害,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還沒有嘗試的機會就被父母以不安全等原因而阻止。在遊戲的虛拟世界裡,可以很強大,他必然會享受這種強大。
平時應該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嘗試自己感興趣的事,對比虛拟世界孩子或許更願意感受現實世界的有趣。
手機可以是很好的學習工具手機本來就應該是人們通訊和生活的工具,孩子難免會對手機好奇,我們不必把它看作洪水猛獸,正确引導孩子使用手機,它就變成一個很好的探索工具,讓手機對孩子起到正向的作用。
作用一:通向微觀世界的大門,手機屏幕與電子顯微鏡通過藍牙連接,觀察身邊的不同物品,讓孩子們探索微觀世界的奇妙,這種體驗一定比玩遊戲有意思。
作用二:創作和紀念,日常生活中,拍照或者視頻記錄生活是人們使用手機頻率非常高的一方面。孩子也可以,去不同的地方用手機鏡頭記錄下來,把記錄的畫面經過創作,做出動畫片,發揮想象力,還能留下美好回憶。
作用三:學習工具,在手機上可以活靈活現展示書本的知識,讓孩子更深刻記憶。
我家哥哥目前經常用手機學習,一些課外書也有掃一下看視頻的功能,可以讓孩子更直觀的理解知識,尤其是科學方面的内容。
結語:
孩子沉迷手機的背後是心理營養的缺乏,是陪伴的缺失。一味地阻止,并不能從根本上阻斷,反而會使孩子産生逆反心理,達不到理想效果,還影響親子關系。孩子的心理随着年齡增長不斷在改變,教育方法也需要更新,與其焦慮地與手機“争奪”孩子,不如多陪伴、多溝通,多幫助他找到現實中的樂趣。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