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脾胃氣虛的人有很多,兼有痰濕之證者也不在少數,如果出現了食欲差、四肢乏力、便溏等情況,醫生可能會推薦參苓白術散。這是為什麼呢?
參苓白術散被後世奉為治療脾胃氣虛洩瀉和“培土生金”治法的代表方劑,藥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根據原書記載,它主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忪氣喘,嘔吐洩瀉及傷寒咳噫”,認為久服可“養氣育神,醒脾悅色,順正辟邪”。
脾虛夾濕更适宜
參苓白術散有益氣健脾、滲濕止瀉之功,它不僅能治療脾胃氣虛,而且在因氣虛而水液停滞,出現脾虛兼痰濕時,應用效果更為明顯。
它主要應用于兩個方面:
一是脾胃氣虛夾濕證,表現為飲食不化、腸鳴洩瀉、胸脘痞悶、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等;
二是肺脾氣虛痰濕證,表現為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悶,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等。
為何參苓白術散有此功效呢?來看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的藥物組成:
蓮子肉(去皮)、薏苡仁、縮砂仁、桔梗(炒令深黃色)各一斤;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
白茯苓、人參(去蘆)、甘草(炒)、白術、山藥各二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小兒服用量根據歲數加減。
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白術補氣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利水滲濕。三藥為君藥,合用可以益氣健脾,兼可除濕。
山藥益氣補脾固澀,蓮子肉補脾澀腸,二藥助人參、白術益氣健脾、固腸止瀉;白扁豆健脾化濕,薏苡仁健脾利濕,二藥助白術、茯苓健脾除濕止瀉,四藥共為臣藥。
佐以砂仁芳香化濕、行氣醒脾,既能助白術、茯苓、白扁豆、薏苡仁除濕之力,又可暢達氣機,使全方補而不滞;桔梗宣利肺氣,配伍砂仁能調暢氣機,又能增強茯苓、薏苡仁等的利濕之功。三者載藥上行入肺,使全方兼有脾肺雙補之功,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原方是散劑,但現代常用的劑型有丸劑、顆粒劑、散劑、口服液、膠囊等多種。顆粒劑因其質量較小,服用、攜帶、貯存、運輸均較方便,成為臨床廣泛應用的劑型。
組成藥物多為藥食同源
參苓白術散原方衆多藥物中,有許多能補益脾胃、化濕燥濕,且為藥食同源的佳品,比如白扁豆、山藥、薏苡仁等。
針對脾胃氣虛夾濕證,除了服用藥物,還可以在醫師指導下适當多食這些具有益氣健脾祛濕作用的食物。除此之外,脾虛夾濕證者應少吃空心菜、生蘿蔔、槟榔等耗氣的食物及甜、黏、油膩的食物。
參苓白術散在使用時需注意,陰虛火旺證者應慎用,防止參苓白術散滲濕傷陰。除了參苓白術散,臨床上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也常用于脾胃氣虛。一般而言,四君子湯為益氣健脾的基礎方,經常加減使用;補中益氣湯側重于補中、升陽舉陷,對中氣不足證,如少氣懶言、語聲低微、體倦肢軟、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作用顯著,與參苓白術散應用上有所區别。
具體如何應用參苓白術散,并與其他藥物區分選擇,應先咨詢專業醫師。
本文選自《中醫健康養生》2020年1月刊
作者為上海中醫藥大學方劑教研室副教授陳子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